董少鵬
遏制短炒無限度蔓延給市場帶來的傷害,是當前市場監管和建設的重要課題。
11月14日晚,被恒大人壽“準舉牌”的棟梁新材、國民技術、中元股份、積成電子和金洲管道同時發布公告稱,恒大人壽對公司股票進行了增持并計劃長期持有,承諾持有公司所有股票均自愿鎖定6個月。
這標志著恒大人壽快進快出買賣相關股票的行為,終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
公開信息顯示,恒大人壽買入上述5只股票的時間都是自9月28日起,而減持時間都是在10月31日和11月1日,持有時間為一個月左右。此外,恒大人壽還于9月28—30日動用約5.3億元買入梅雁吉祥4.95%的股權,爾后在10月31日全部賣出,盈利過億元。
盡管恒大人壽解釋稱,賣出相關股票并非出于投機目的,而是順應市場變化,并且,沒有通過短炒“大幅度獲利”。但是,恒大人壽在1個多月的時間內,大規模集中買進賣出棟梁新材、國民技術等6只股票,引發小機構和散戶投資者追隨,人為制造了一個“險資短炒現象”,損害了大型機構投資者所應堅持的長期投資理念。
恒大系呼風喚雨的短炒行為已給市場帶來不良影響,應當引以為戒。不但險資不能短炒,大型投資機構都不能短炒,要完善監管制度,杜絕短炒風大型化、機構化、常態化。
事實上,大量統計數據早已證明,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通過短炒大幅度獲利的只可能是少數投機者。但這種投資方式一旦傳染和擴散,損害的是整個市場的信譽,并最終影響到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實際利益。所以,對恒大人壽這樣的短炒行為,監管層不能放任不管。
遏制短炒無限度蔓延給市場帶來的傷害,是當前市場監管和建設的重要課題。不但對保險公司,而且應當對所有利用信息不對稱、賬戶分布不對稱、通道不對稱進行短炒的機構投資者加強監管,要求其公開說明集中大規模買進賣出相關股票的理由,推廣6個月鎖定期制度,避免因其不當買賣行為給市場帶來不良示范效果。
在恒大人壽獲利拋售梅雁吉祥后,恒大系企業仲勤投資于11月10日再度買入梅雁吉祥5%的股份,明確舉牌,表明了長期投資的態度。可以說,這是恒大系對恒大人壽短炒行為的糾正。
但即便如此,恒大系仍應充分解釋其買賣行為是否存在“暗黑問題”。11月16日,恒大集團解釋稱,恒大人壽與仲勤投資雖同屬恒大集團,但買入梅雁吉祥股票的目的并不相同,此種解釋不能說明兩者沒有“一致行動”關系。
我們希望,行政監管和公眾監督同時發力,讓恒大系給出一個負責任的解釋。如果在恒大系短炒過程中,任何人、任何機構、任何組織涉及違法違規行為,應當一律依法處理并公開曝光。這不僅僅關系到短炒對市場的危害,而且關系到市場的法治化水平。
作者系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