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兵
[摘 要]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僅靠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數學教學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60031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為:發現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教材為基本內容,使學生通過發現問題進行學習.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使學生經歷“探究——發現——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好奇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探究動力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的好奇心越強,求知欲就越強.在強烈的好奇心的帶動下,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究,并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有效的探究性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觀察、探索、研究.
例如,在教學“函數”內容時,由于函數是一個抽象的但非常重要的知識點,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引入笛卡兒和克里斯汀公主的愛情故事,從而導入心形函數r=a(1-sinθ),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自主探究,共享成果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生為本,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協同發展自身的認知、情感和技能,從而實現真正有效的學習.自主探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在學生自主探究完畢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共享探究成果.展現探究成果可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這種學習興趣又可以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學生在共享成果中,學會自我欣賞和欣賞他人,從而共同進步.
三、總結反思,發展思維
養成總結反思的好習慣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總結反思.及時對探究得到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是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每教學完一節課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地總結反思;每教學完一章內容后,應引導學生回頭梳理整章的知識點.學生通過總結反思,可以查漏補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形成縝密的思維,提升能力.
四、教學民主,和諧共進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課題探究中,和學生溝通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找到探究思路和方法.教師應做好課題研究的組織與協調工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善待每一名學生,關懷、體貼學生,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做他們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經常聽取學生對數學教學的建議,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盡量尊重學生的意愿,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挖苦諷刺,當學生表現得好時,應給予表揚;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應委婉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并耐心指導.
探究性學習旨在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研究、解決.在數學教學中采取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同時,探究性學習還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的改變,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養.探究性學習可使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總之,“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師還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努力.
(特約編輯 嘉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