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良
深謀遠慮的對話
1945年7月1日,一架飛機由重慶飛抵陜北延安。乘客中有黃炎培(時任國民黨政府國民參政員等職)等六位國民參政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到機場迎接。時年67歲的黃炎培讀過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西行漫記》《毛澤東自傳》等書籍。倆人心儀已久,這次在延安可謂一見如故。黃炎培等人在延安的“破冰之旅”共五天,與毛澤東等人進行了三次共十多個小時的會談。
7月4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住處的窯洞里,與黃炎培進行了關于“歷史周期率”的談話,成為黨史國史上著名的“延安窯洞對話”。
黃炎培熟諳歷史,又有豐富閱歷。他在延安親身感受到了一種與重慶截然不同的清新氣象。同時,黃炎培在心中又有一團疑慮——中國的歷史有一種可怕的周期率,一種使人墮落、使物變質、使時間逆轉的無形的支配力。他坦誠地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政黨、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都沒有能夠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起之時,都是艱難困苦,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力求從萬死中求得一生,因而無不顯得生氣勃勃、氣象一新。及至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變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也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一部歷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榮取辱,總之沒有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國民黨初起時,不也是一個萬眾矚目的革命政黨嘛!共產黨會不會重蹈前人的覆轍?希望貴黨能夠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的支配。
黃炎培的一番話,使毛澤東頗有“心潮逐浪高”的感受。他坦然回答說:正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貴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講的這些道理。我們共產黨已經找到了新路,能夠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聽罷,點頭表示贊同。當時,國民黨統治者把共產黨宣傳為“一群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人”。黃炎培等六位國民參政員,這次到延安看到的卻是“只見公仆不見官”的景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叫化子,六沒有小老婆,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這“十個沒有”的清正氣象,與他們在重慶等地看到的國民黨統治者“一句真話不講,兩面做人不羞,三民主義不顧,四處開會不絕,五院兼職不少,六法全書不問,七情感應不靈,八圈麻將不夠,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視不怕”的腐敗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
民主政治的碩果
毛澤東為什么說“共產黨已經找到了新路”呢?這就要從延安時期(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毛澤東聞罵“罪己”、黨中央知錯即改、共產黨“其興也勃焉”的史實說起。
1941年夏天,毛澤東先后兩次受到了農民“惡毒的咒罵”。 當時,天空響雷,地上觸電,兩次劈死了兩個人。第一次,一個農民罵“老天爺不開眼,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第二次,農婦伍蘭花罵“世道不好,共產黨黑暗,毛澤東領導官僚橫行”。
保衛部門要逮捕這兩個“反革命”,并把伍蘭花從清澗縣拘押到延安城,建議判處死刑,報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公審以后就槍斃,以此來穩定社會局勢。
毛澤東聞訊以后,兩次阻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并嚴厲批評了他們的錯誤觀念。
毛澤東還把伍蘭花請到自己的住處,面對面地了解到“咒罵”的原因:一是農民負擔太重;二是干部作風敗壞;三是伍蘭花丈夫觸電身亡,家里還有七十歲的癱瘓婆婆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又悲又憤有怨氣。
毛澤東囑咐保衛部門負責人:馬上派專人把伍蘭花護送回家,還要帶上公文,向當地政府講清楚,她沒有什么罪過,而是敢提意見的好人,并按困難戶給予照顧。
伍蘭花回村以后,“先抓,后放”的消息不翼而飛,傳遍各地。鄉親們說:古人講,宰相肚里撐大船,毛主席、共產黨太厲害啦!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毛澤東從群眾的民怨罵聲中深刻自省,舉一反三;并與中央領導同志深入調查,發現“確實公糧(農業稅)太多,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陜甘寧邊區政府向農民征收的公糧,由1937年1萬石,增加至1941年20萬石。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機構過度膨脹,出現了“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嚴重矛盾,1941年的脫產人員總數,竟相當于1937年9月脫產人數的5倍。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和黨中央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動,在根據地和解放區推行民主,汲取民意,保障民權,改善民生,節制民勞,爭取民心。例如,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創建“三三制”民主政權;切實減輕人民負擔;堅決防治干部腐敗(制定和實施《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暫行條例》等法規)。
在黨的“七大”期間,毛澤東又先后四次作自我批評,檢討加重農民負擔的問題;并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強調指出:“有無認真地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別的顯著的標志之一。”
居安思危的考問
星移斗轉,人間滄桑。七十多年過去了,兩位政治家的“延安窯洞對話”言猶在耳、振聾發聵。“共產黨會不會重蹈前人的覆轍”的考問,留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諸多思考和警示。昭示我們,必須大力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大力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組織和人民監督天經地義。”“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全面深化改革,“自己改自己,刀子很難切下去。”“要繼續加強民主監督。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既要防止“棒殺”,更要防止“捧殺”。構建良好政治新生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不“為人民幣服務”;不折不扣地向人民負責,不“唯上、唯書”;真心實意地讓人民做主,不搞“衙門作風”;自覺自愿接受人民監督,不搞特殊化。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