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春華+姚志輝
摘 要:貴州省平塘縣布依族在節日時有耍水龍的習俗,近年來,平塘縣把端午節與耍水龍結合起來,豐富了端午民俗節日的內容,又給舞水龍提供保護傳承的環境,也吸引大量游客前去過端午節。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對平塘縣布依族耍水龍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挖掘,探討其與端午節的互動效果,為其提供更好互動的建議。
關鍵詞:平塘縣 端午節 水龍 旅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10—0100—04
據歷史記載,布依族是生活在平塘縣內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耍水龍潑吉祥水是平舟河地區布依族人民群眾自古相沿的民間習俗活動。布依族同胞每年在6月6日水龍節進行耍水龍,但平塘縣也有端午節開展的習俗。與民俗節日結合寓意深厚,既豐富了端午節的活動內容,又給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保護提供依附的環境。水龍文化能夠經歷600多年的傳承,由原來的刺竹、龍須草等草本植物手工扎制而成到現在的塑料、布等材質制作的水龍,上面少不了添加一些龍須草,水龍變得既美觀又活靈活現。如今的耍水龍也由原來的娛神祈求風調雨順,到現在娛人,增添節日氣氛,發展旅游事業。風俗是歷史的產物,它就不可避免地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1]。耍水龍文化也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有所改變,滿足了社會需求,但其寓意還是祈求神靈的保佑,祈盼幸福安康。每年端午節耍水龍成為平塘縣人們期待活動之一,政府認真規劃、組織、開展,無論是規模,還是參與的人數都逐年增加,吸引了大量周邊的旅游者。
1 平塘縣水龍文化
平塘縣布依族同胞從明朝洪武年間就開始有耍水龍、潑吉祥水的民俗活動,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布依族同胞因干旱祈雨而產生的一種民俗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因獨特的舞龍形式而聞名于世。早期布依族先民無法預測天氣,一旦干旱無雨就以舞龍的形式祈求神靈保佑降雨,保護莊家生長,獲得豐收,過上富足的生活。
1.1 布依族舞水龍的由來
歷代漢文古籍對貴州所記:“田少山多,水淺土薄,箐密林深”,或者“地皆蠻夷,山多箐廣”。貴州多山的地理環境,對于灌溉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只有靠天吃飯,一旦天不降雨,只有祈求龍王保佑降雨。各種祭祀形式,祈求降雨活動就應運而生。
據史料記載,貴州的一些少數民族同胞是古百越族的后代,百越族的許多支系都有所謂的“斷發文身”,喜食蟲蛇蚌蛤腥味之物等習俗。他們認為剪了發,便于下水,而文身像蛟龍的形象,可以避免水中動物的傷害,愛水、戲水成為一種極其尋常的生活方式。
水龍的傳說之一是布依族小孩天熱到平舟河里洗澡游泳,上岸后天氣炎熱,就折取岸上的柳條扎成柳條帽戴在頭上遮擋日光,有的把柳條帽打濕,戴在頭上清涼,也有戴著柳條帽河里嬉戲,上得岸來,結隊行走,或悠游慢行,或歡呼雀躍,像一條綠色水龍。有人向這隊酷似龍形的隊伍潑灑水,很好玩,既解熱又有趣,逐漸形成了一種游戲方式,在河邊玩耍,有人從河里向岸上的“青龍”潑水攻擊,或從岸上舀水向河中的“青龍”潑水。時日漸久,即使“青龍”遠離了河邊,人們竟然也不自覺地對它進行一番“襲擊”,玩到興致高昂處,由于儲水不多,大家便不由自主地高喊起來“耍水龍,下大雨!”“求菩薩,下大雨!”恰在此時,天空便如人所愿聚起一片烏云,興起一場瓢潑大雨。漸漸地,當地群眾認為這是一種感應天地好辦法,于是,耍水龍便逐漸形成了求天下雨的一種祈禱儀式。
另一個傳說講,有一年平州一帶突遭大旱,莊稼、樹木旱死了,平舟河的河水也干涸了。當地人紛紛到外地逃荒要飯,一些不愿意離開的人,不是餓死就是渴死。東海龍王家族中,有一條青龍,久居龍宮,心里厭煩,想到外面走走看看。五月初五這天,小青龍出了宮門,騰云駕霧飛上天空,一路西行遨游,滿眼迷人風景,心情甚好。可是當它到平州地界往下看時,一派禾苗枯死的慘象,讓青龍大吃一驚。青龍看人間遭此大難,自己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應該幫助百姓。于是降落在平塘縣城北面的一座山腳下,一頭猛扎進去,掘出一條通道直達浩瀚的珠江底下,一股清亮的水流便噴涌而出,注入平舟河,“龍洞”因此而得名。有了河水,老百姓的日常飲用得到了解決,但莊家還是枯焦,青龍不顧連日鑿洞的勞累,轉身順平舟河而下游到滿仙河段,一口氣也不歇便從水中一躍而起,騰到空中呼云喚雨起來,及時在平州一帶降下一場大雨,解救了萬千黎民百姓。然而青龍因勞累過度,終于精疲力竭猝死空中。龍首摔在縣城的東邊,變成一座青山,就是今天的龍腦坡;它身上的鱗甲,慢慢化為龍須草,長滿漫山遍野,為百姓治療各種日常病疾。平舟地方民眾為了紀念造福人間的青龍,每年端午節,都用龍須草編扎青龍,匯聚縣城以示祭奠。水龍入城后,圍觀者會高呼“求菩薩,下大雨”尾隨簇擁。水龍所到之處,家家戶戶或用瓢或用盆盛水向水龍、人群潑灑,名曰“潑吉祥水”。水潑得越多,淋得越透,這一年就會風調雨順,生活祥和。
龍在遠古時代就受到崇拜,無論華夏族還是少數民族地區都不乏關于龍的傳說,都有關于龍的神話,因為先民們把龍視為生命的來源,又把龍最早的圖騰崇拜對象。平塘縣舞水龍也是布依族先民對龍崇拜而創造一種民俗體育活動,神話賦予該活動的生命力,傳說使得該項民俗具有傳承的價值。
1.2 水龍制作
原來的水龍是由刺竹、龍須草、青草等手工扎制而成的,龍須又草酷似龍磷,草扎制的水龍像真龍一樣,栩栩如生。水龍的大小和普通龍大小一樣,龍身的長度一般為15節,每節都綁上竹竿,便于舞龍者舞動。舞龍者赤身,腰拴稻草,酷似裙子,沿街舞龍時群眾往龍身上潑灑水,不穿衣服也減輕自身的重量,同時充滿民族生活氣息。在舞水龍的同時還有竹編龍珠、竹編大魚、竹編大蝦、竹編大龜、竹編貝殼、竹編旱船一起伴舞,場景熱鬧非凡,龍在水中翻游,身邊還有湊熱鬧的魚、蝦等,生動活潑,使得整個舞龍繪聲繪色,熱鬧非凡?,F在的水龍制作已經采用塑料、布類材質,水龍更輕了,更形象了,舞者手拿的竹竿也換成鋼制材料,舞起來更容易,動作難度大,花樣多,娛樂性更強了。
1.3 舞水龍民俗體育表演的活動形式
平塘縣布依族水龍節在農歷的六月六舉行,而平塘縣也素有端午節“耍水龍”的習俗。從早上8點開始進行請龍、迎龍、獻寶、點睛、龍起、潑水、游行、謝龍,整個祭祀過程一氣呵成,歷時一上午。
1.3.1請龍、迎龍
由當地學生、個體經營戶、建筑工人、農民等民眾組成水龍隊在平舟河等候,請龍隊伍敲鑼打鼓把水龍請上岸,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水龍先生在平舟河岸邊擺上供品,焚燒香紙,向天神、龍王等進行祭祀,宣讀祭文,主要是感謝神靈的保佑,使百姓生活富足,健康快樂,愿神靈繼續保護他的子民。請龍體現了平塘縣廣大群眾對龍的尊敬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1.3.2舞龍
首先由一位龍女進行獻寶,意味著水龍將在一年里將為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和莊稼豐收。接著是點睛,點睛后意味著舞水龍開始,全鎮群眾不分男女老少,沿街擺放裝滿清水的大桶,大水缸,等待水龍的到來,當水龍翻飛舞來時,沿街的群眾,手拿水瓢、小盆等,裝著清水不停潑到水龍身上。當地群眾認為水龍節的水是“吉祥水”,水潑得越多,越能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當年就一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被潑到身上的水越多,也就意味著一年中一定會事業發達,財運亨通,出入平安,身體健康,萬事吉祥。因此,水龍所到之處,特別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舞龍的動作有“8”字舞龍動作、游龍動作、穿騰動作、翻滾動作、組圖造型動作。
1.3.3謝龍
舞龍結束,水龍舞到平舟河邊,開展謝龍祭祀活動,水龍六條,對應龍舟六條,蘊意水龍進入平舟河,以龍舟形式轉到平舟河里游戲,人與龍共舞共進,一片和諧歡騰景象。
2 平塘縣水龍民俗體育文化與端午節的互動
在我國除了春節比較隆重外,其他民俗節日日漸淡化,多數地區群眾端午節吃吃粽子、中秋節吃吃月餅既算過節,如果國家沒有民俗節日小長假假期的話,這些民俗節日就更淡化。在此情況下,豐富民俗節日活動內容就越顯重要,在過節的時候能夠參與一些活動,體驗淳樸的鄉土民俗,是越來越多住在城市人的需求。忙碌的城市生活環境使得許多人向往田園文化生活,也希望體驗民俗風情。民俗節日與一些民俗活動有機結合,既可豐富民俗節日氣氛,又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也能把民俗活動進行保護傳承。
以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時代,風調雨順獲得豐收是當時人們的共同期盼。布依族先民為了年年都能夠風調雨順,過上吃飽穿暖的富裕生活,出于傳說中龍是主管降雨的神靈,而創造了祭祀龍王的舞水龍民俗體育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了,舞水龍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現在已演變為酬神娛人。如今酬神漸淡,人們自發組織,端午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走向街頭,不分男女老幼,參與一年一度的舞水龍活動。人們都拿著瓢、盆、水槍,向水龍潑吉祥水,同時也有互相潑灑吉祥水,互相祝福,互相祈盼,給忙碌的群眾提供了宣泄的機會,既是端午節、舞水龍節,又是潑水節,真是龍祝人興,水祝龍舞,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也宣泄了情感。通過參與舞水龍活動弘揚這一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群眾端午節的文化生活。
3 平塘縣端午節水龍民俗體育文化與旅游的互動
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的中國老百姓在節假日大都選擇出行游玩,鄉村游、民俗游、自然游成為越來越多老百姓的選擇?,F在全國各地都重視發展旅游業,推動經濟增長。平塘縣也時時在打造旅游品牌,通過端午民俗節日做旅游文章,廣泛征求建議,全方位設計,目的就是擴大影響,發展旅游業。近幾年在端午節期間,平塘縣舉辦了“民間水龍表演暨龍舟爭霸賽”,既為了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又為了做大做強平塘旅游產業,越來越多的省內群眾選擇端午節來平塘感受民俗,觀光旅游。 平塘縣為了圍繞耍水龍民俗活動,在2016年端午節期間舉辦“中國·平塘水龍節”,為了擴大群眾參與面,提升活動品牌影響力,豐富旅游文化內容,從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開始向社會征集活動設計方案,最佳設計方案獎勵一萬元,最佳入圍獎五名,獎勵兩千元,并頒發證書。由此可以看出,平塘縣特別重視抓住舞水龍民俗體育項目來促進旅游的發展。
平塘縣圍繞端午民俗節日與舞水龍民俗體育活動來做旅游文章,切入點非常好,符合社會需求,同時推動旅游業。端午節水龍文化豐富了旅游內容,促進了區域旅游的發展,旅游又給平塘縣端午節水龍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提升了知名度,使更多的省外游客來平塘體驗充滿民俗特色的節日。
4 平塘縣端午水龍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須解決的問題
4.1 深入挖掘端午節舞水龍民俗體育文化內涵
平塘縣舞水龍民俗體育活動是在中國“龍文化”背景影響下產生的,開展有600多年的歷史,具有誕生——發展——完善文化內涵——傳承發展過程。伴隨農耕文化誕生的舞水龍民俗體育活動,是當時布依族同胞的精神向往,表達內心訴求的方式,也是對龍的崇拜。在其6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豐富了很多民俗文化,不乏崇拜、祈雨、生育、納福消災等文化內涵,經過發展,時代背景的變換,舞水龍的民俗文化業進行了新陳代謝,但布依族的舞水龍要體現區域文化內涵,才能有別于其他的舞龍形式,否則慕名而來的游客就會大失所望。從平塘縣的舞水龍的請龍、迎龍過于簡單,祭祀禮品不夠莊重,儀式不具特色,對水龍文化挖掘不夠,不能對群眾起到教育、凈化的作用。
4.2 擴大端午節舞水龍民俗體育參與度
現在平塘縣每年端午舞水龍多是組織者制作水龍,指定人員進行舞龍,雖然有近百人舞龍,過于整齊劃一,群眾參與舞龍較差。既然水龍是布依族同胞的民俗體育活動,必須有布依族鄉鎮、村莊的舞龍隊伍參與進來,政府給予一定資金幫助,讓真正有民俗氣息的水龍一起舞龍過節,促進水龍制作、表演等文化傳承。
4.3 表演活動中缺少草制水龍身影
近年來,平塘縣水龍表演多是現代化的龍,而真正的草龍卻沒有,這是布依族舞水龍民俗體育文化的缺失,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游客都想看到原滋原味的水龍形象,缺失草龍就缺失特色,就不能更多地吸引觀眾眼球。貴州的德江縣、施秉縣也都有舞草龍的習俗,形式大致相同,并且施秉縣的舞草龍還入選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保護目錄,那么平塘縣與其他地方舞龍又有什么區別呢?端午民俗節日中不能缺少用龍須草編制的水龍。
4.4 與學校互動培養舞水龍民俗體育人才
非物質文化為什么要進行保護,因為與時代發展不符了,沒有人從事了,傳承已成問題,逐漸地消失了。我國的年輕一代人接觸的都是新鮮事物,對一些民俗活動、民族傳統體育等我國特有的文化接觸的少了,對此也不太感興趣,使得傳承人出現斷檔,一旦進行相關活動時卻找不到人可用。平塘縣端午節舞水龍多是由學生、個體經營戶、建筑工人、農民等民眾組成的,要提前進行培訓,掌握相關技能,在節日當天進行表演。舞水龍可以推廣到當地各級學校開展,學生在體育課堂進行舞龍技能培養,形成舞水龍傳承體系,培養更多的舞龍人才,使當地的舞水龍參與的人數更多,傳承人才輩出。
4.5 樹立水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人
平塘縣端午節舞水龍的迎龍環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水龍先生宣讀祭文,但沒有看到水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身影,是不是可以在此把各地的水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都請過來參與祭祀環節,把傳承人介紹給向群眾,樹立傳承人的形象,顯示對水龍非物質文化內容的重視。每年祭祀宣讀祭文也必須是傳承人來讀,進一步樹立傳承人的地位。
4.6 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塘縣水龍民俗體育是縣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也曾積極申報省級保護,但沒有獲得,究其原因有:貴州省施秉縣已成功申報玩水龍非物質文化;舞水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傳承體系不夠健全。平塘縣水龍民俗體育還要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作為其傳承發展的目標,來促進該項目的有序發展、傳承,使其更好地娛樂群眾,豐富民俗節日文化內涵,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琴.對民俗歷史解讀與開發[J].東方論壇,2004(4):2.
[2]呂韶鈞,等.舞龍運動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9).
[3]伍廣津,等.舞炮龍與舞火龍文化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8).
[4]祖 晶.黃河流域民間舞龍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5).
A Interactive Research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Playing Water Dragon Folk Sports Culture in Pingtang County
Xu Chunhua1 Yao Zhihui2(1.College of P.E,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2.P.E. College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Duyun Guizhou 55800)
Abstract:Buyi people play Water Dragon in holidayS in Guizhou Pingtang county. In recent years, playing Water Dragon i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nrich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have inherited the Water dragon culture, also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research,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does the survey of Water dragon folk sport culture in Pingtang County, and the effect of the sport and dragon boat sport, to provide some advise for the two sports interaction.
Keywords: Pingtang County Dragon Boat Festival Water Dragon 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