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蕾
景觀雕塑現實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
姚蕾

景觀雕塑是城市公共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探討了中國城市景觀雕塑的現狀以及景觀雕塑的一些設計手法和要素,并對景觀雕塑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進行了探討,對景觀雕塑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公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活環境。景觀雕塑作為公共景觀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建筑的靈魂,在城市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眾對于景觀雕塑的設計也越發關注和重視。
1.公共景觀
公共景觀的“公共”一詞主要強調的是總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景觀”本意是指由人類創造的人工環境,城市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組成了城市地域特征。公共景觀是公眾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要素之一,也受到大地藝術、波普藝術等現代藝術的影響。
2.景觀雕塑
“雕塑”是公共景觀設計中的主要和常用的構成元素,藝術表現方式最為直接,是表現城市文化特色的核心載體,可以營造城市個性,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提升公共景觀的健康感、藝術感、趣味感?!熬坝^雕塑”是設立在城市戶外公共環境中,能喚起人們視覺與心靈美感且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雕塑藝術作品,產生于公共景觀和雕塑之發展過程下。景觀雕塑的范圍涵蓋了公園、道路、社區、廣場等可欣賞的雕塑類型。在時代與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景觀雕塑不但增強了總體景觀設計的視覺藝術效果,并與其融合為有機發展的整體,景觀雕塑的定義與界限也在重新書寫。
自古以來,景觀雕塑就一直被作為園林的裝飾物而存在,景觀雕塑起源發展于歐洲。古代的城市景觀雕塑多數為紀念性的雕塑,帶有一定的紀念、祭祀的性質,多以雕塑形式表達對深化任務的崇敬,對宗教教義的宣揚,對帝王權威的彰顯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弘揚。進入20世紀以后,雕塑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雕塑與建筑,雕塑與景觀之間的默契關系,把雕塑更融洽的融入城市景觀中已成為雕塑發展的主流。
野口勇是較早致力于雕塑與景觀相互融合的藝術大師之一,創作了眾多經典景觀與雕塑相結合的案例,如《加州請進劇場》、《概念噴泉》等。安尼什·卡普爾是在景觀設計中善于應用雕塑語言的當代藝術大師之一,他的許多景觀雕塑作品采用鏡子、不銹鋼等元素,以東方思維注入當代藝術,具有極佳的作品內涵,卡普爾在2004年為芝加哥千禧公園創作的《云門》作品、2006年于紐約洛克菲勒廣場創作的《天空之境》作品都成為了當地的標志。
我國新時期城市景觀雕塑作品的題材十分廣泛,有紀念重要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有歌頌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也有反映我國各族人民豐富絢麗生活景象的。形式豐富、風格多樣,寫實、象征、抽象、裝飾的表現語言兼有,借用民族傳統與吸收外來表現方式兼備。
1.紀念性景觀雕塑
紀念性景觀雕塑雖然在城市景觀中為數不多,卻是雕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類雕塑藝術形式,是各國、各時代不可或缺的雕塑藝術片,是歷史的化身和體現。他們銘記著國家在各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以及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那些英雄人物,滲透出時代的氣息和脈搏。
2.裝飾性景觀雕塑
城市景觀雕塑作品中更多是裝飾性的作品,俗稱雕塑小品。這類作品并不要求特定的主題和內容,主要發揮著裝飾和美化環境的效應。裝飾性的景觀雕塑,題材內容可以廣泛構思,情調可以輕松活潑,風格可以自由多樣。他們的尺寸可大可小,大部分都從屬于環境和建筑,成為整體環境中的點綴和亮點。
3.展覽型陳列性景觀雕塑
這是城市雕塑的獨特類型。它與眾不同,把各類雕塑作品如同展覽陳設那樣布置起來,讓公眾可以集中觀賞多種多樣的優秀雕塑作品,或者是全部為一位作者的作品,圍繞一個專題,經嚴格的總體設計構成。
景觀雕塑是城市的眼睛,通過城市景觀雕塑,你能感受到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的內涵文化。隨著景觀學的發展,景觀雕塑也不僅僅是對環境的故意美化,而是把這種美化上升到融合環境和提升環境質量上,雕塑的設計和置放開始注重于建筑和環境相和諧??梢哉f,一個城市視覺品質的好壞與城市雕塑的優劣是密不可分的。景觀雕塑的融合性增強了公共景觀的總體內涵,拓展了傳統景觀構成的表現形式,拉近了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同時為城市文化個性的建立提供了藝術支撐。
1.拓寬了表現形式
景觀雕塑的融合性特征,與傳統景觀雕塑在公共景觀設計的直接表達方式截然不同,以更為巧妙的現代化方式將文化切入景觀雕塑的造型中,使得景觀雕塑不再是孤立的造型藝術,與自然環境更好地融合,并將這一藝術形式拓寬與建筑、公共藝術等各個領域,體現出各有的形式美感。景觀雕塑是注重自由的純藝術與注重實際應用的空間藝術相互中和下的產物,純藝術的創作自由無疑拓寬了公共景觀設計中材料與造型語言的表達,并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變得一切皆有可能。如現代的3D打印機可以即時打印雕塑作品,使得現代景觀雕塑的表現形式不再受到重心、材料及造型等問題的技術限制。
2.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
景觀雕塑的融合性,拉近了景觀與公眾之間的距離,使得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或是孤立于眾人的冰冷冷的石頭或金屬,其對于文化性的穿插,以及逐漸增加的實用性功能特征,使得景觀與大眾變得更加沒有距離感,景觀與自然更好的融為一體。
3.增強了城市的個性
現代雕塑與景觀類別,因為景觀雕塑的融合性特征而變得更加豐富,城市變得更加充滿活力和具有文化魅力,更具吸引力并充滿個性美。雕塑與景觀的相互借鑒,使得城市文化個性得以提升,不僅使得公眾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彩,此外城市魅力度的提升也達到了繼承傳統和吸引投資的雙重意義,悉尼、曼谷、北京等許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因為各具特色的文化而吸引了世界各國友人的目光。雕塑與景觀的融合是城市個性文化創新之路,具有重大的時代創新意義。
一個城市視覺品質的好壞與城市雕塑的優劣是密不可分的,想要真正協調環境與景觀雕塑的關系,就需要我們把眼光從城市規劃設計放到與環境設計相關的景觀設計上來。環境的特定性是景觀雕塑的特點之一,一般景觀雕塑在戶外不易移動和變更,它追求一種與周圍環境和諧的藝術效果,必須和周圍的環境、建筑緊密結合,使之成為有機的一體。因此景觀雕塑不僅僅是一件雕塑藝術品,而需要多方面考慮,使景觀雕塑真正地融入環境中,成為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藝術家不應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其他的空間形式和布局。
1.景觀雕塑與環境的融合
城市景觀雕塑是一類相對永久的城市公共藝術,好的景觀雕塑不僅蘊藏著城市的文化內涵也散發著藝術的氣息。它可以記載歷史,反映時代,美化環境,可見城市景觀雕塑與環境的協調性是相當重要的。
城市景觀雕塑必須與周圍的環境相容,并起到點景、襯景的作用,充分地理解環境內涵,因地制宜地做出設計意向。分析景觀雕塑在環境要素上所形成的各種觀賞效果,依據美學原則,做出“設計定位”。景觀雕塑大膽表現幾何塊面與機構縫隙,或使用堅固的物質材料和穩固的構圖,與現代城市建筑風格協調一致,使雕塑具有建筑干。水體環境是自然景觀中最受青睞的景觀,雕塑安置在水邊產生美麗的倒影,增加許多情趣。以雕塑為主的噴泉,水流從雕塑結構中自然流出,使雕塑形象和噴泉自然結合一體。景觀雕塑以植物為背景,通過植物的陪襯不斷在視覺上產生許多新的感覺,而且對提示雕塑內容也會相得益彰。如高大喬木樹冠強大的遮陰性,反映雕塑的細致和溫柔,適合于大理石、花崗石類雕塑。低矮的灌木叢植物形成天然綠墻背景,清晰和明確雕塑輪廓,使人的視覺更多注視雕塑的造型。攀緣植物豐富雕塑形象或彌補雕塑處理中的某些缺陷,更好地與大自然融合。
2.景觀雕塑的空間創造
雕塑是空間立體造型藝術,因此景觀雕塑的空間創造尤其重要,利用景觀雕塑自身的延展性,給人們以視覺沖擊。景觀雕塑更需要注重于周圍環境空間的配合,它安置在環境中,與周圍環境和諧的融合,因而景觀雕塑自身的尺寸要符合整個環境空間的尺度與比例,盡可能的在最佳視距上創造與周圍環境統一的完美畫面。
3.景觀雕塑的文化內涵
城市景觀雕塑既可以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標志和象征,又可作為該民族文化積累的產物。城市景觀雕塑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最直觀、最集中的表現。城市景觀雕塑作為人創造能力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記載了文明風風雨雨的歷程。城市景觀雕塑一旦成為獨特的藝術價值,就可作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態,意義長久。在設計中提到最多的一個原則就是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景觀雕塑的設計同樣如此。在設計景觀雕塑時,要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挖掘當地的獨特的文化含蘊,以便找到更好的設計結合點,設計出更好的景觀雕塑。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城市雕塑迅速發展,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開始出現,如城市雕塑缺少計劃性,隨意性、盲目性很大,城市雕塑的建設水平整體不高,城市雕塑建設機制不健全等等。
1.城市景觀雕塑缺乏對景觀環境的協調認識
城市景觀雕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無論是從城市景觀布局,還是從雕塑安放位置來說,都是城市規劃的意向基礎性工作。從近30年來我國城市景觀雕塑創作時間來看,大致有五個方面的問題值得考慮:一是雕塑與建筑之間的互借景致,使景觀雕塑具有建筑感;二是依托水體環境感知雕塑,增加情趣;三是景觀雕塑以植物為背景,通過植物的陪襯不斷在視覺上產生許多新的感覺,使雕塑造型更好地與大自然融合;四是雕塑作品通過燈光照明,產生特殊效果,成為城市之夜的視覺焦點與形象標識,點綴、美化城市環境;五是景觀雕塑確定合理的環境尺度,進而達到空間體量的比例尺度與空間環境藝術的合理布局。其實,拋開雕塑而言,有關景觀與環境的協調認識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明代造園匠師在《園治》中就提到造園要“巧于因借,精于體宜”。應該說,城市景觀雕塑同樣適合并遵守這個原則。城市景觀雕塑是被放置在公共環境當中,它本身自然有一個與環境產生協調的關系,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從創作者角度來說,城市景觀雕塑要統籌考慮,做好整體布局,使環境空間因加入雕塑后變得更加和諧,從城市規劃角度說,這是依據美學原則,作出的城市設計的定位。
然而,我們所說的城市景觀雕塑與景觀環境的協調認識,在現實中常常出現問題。比如,各地較為普遍的“形象工程”,想借藝術來塑造城市形象,而從雕塑著眼,似乎更符合城市景觀藝術價值的體現。于是,出現了一種說法,“成功的城市景觀雕塑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精神的承載者,如自由女神之于紐約,如撒尿小英雄之于布魯塞爾”。的確,城市雕塑實際上就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質的物質化再現,能夠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在我國,提起城市雕塑,人們同樣會想起廣州的“五羊石雕”、珠海的“珠海漁女”、深圳的“鄧小平像”、蘭州的“黃河母親”等,這些雕塑無疑也成為所在城市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的標志。
不過,我們若從深層次上加以透視,這些舉世聞名的城市雕塑,不僅選題具有特別的意義,而且也是雕塑家的精心制作,塑造的是城市的歷史鄉鎮,并歷經數十載的審美積淀,成為所在城市“市民靈魂的凝聚體”。但目前的狀況是,在國內像這樣的城市雕塑僅為少數,大多數往往并非出自城市景觀藝術的營造需要,更談不上是雕塑家的精心之作。比如,一些城市的景觀雕塑并不考慮地方特色,往往因循某些領導的好惡而一時興起。加之城市景觀雕塑的審美價值多掌握在出資方的金錢操控之下,雕塑創作的自由度十分的脆弱。而城市雕塑從來就不僅僅是藝術創造,這樣一來,領導與出資方為伍,不僅限制了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還限制了雕塑制作的工期。如一個十幾米高的雕塑通常會被要求在短短的半年甚至幾個月內完工,這時藝術價值往往會被“面子工程”所取代。更讓人擔憂的是,城市景觀雕塑還是利益爭奪的焦點,存在著多種遠非藝術價值可以衡量的標準在左右雕塑最后的面貌。因而,如此制作的城市景觀雕塑要想留下絕非易事。
城市景觀雕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棲息地,它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作豐富耐看的景觀,以滿足觀者審美心理的需要。在城市景觀發展史上,雕塑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雕塑是一種環境藝術,介于建筑和環境之間,它的表現需要襯托和依附。在傳統景觀中雕塑大多是以裝飾的角色出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藝術的發展,雕塑不再僅僅是環境的裝飾與點綴,而是與現代城市景觀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景觀”,是化進城市內在的“形態”,是城市藝術的視覺中心及點睛之筆。
優秀的城市景觀雕塑應該標識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承載起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未來的對接,描繪出一個城市的時代追求,凝聚起一個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個城市的品味。更明確地說,每一個城市的景觀雕塑,對于任何一位外來者都應該能夠從中解讀出這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品味出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世態民風,并將這種印象深深地留在腦海里。
2.城市景觀雕塑表現方式過于單調,千城一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樓大廈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城市景觀雕塑同樣也具備成為城市標志的可能,當你走進大城市后,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近乎雷同而又毫無地域性可言的高樓,也不會是那些近乎一個模式的綠地草坪,而應是那些停留在公園、廣場、或街頭綠地中的具有地域符號的雕塑。好的雕塑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一座城市的特征,更好地讓人們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因此,無論是學界還是普通市民都有基本一致的認識,就是城市景觀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人們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靈魂,看到這座城市的成長過程,看到這個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內涵。
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城市中好的景觀雕塑實在太少了,現實中有更多的城市景觀雕塑仍然是一些近乎幼稚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粗糙的讓人們看不慣的雕塑,以及大量用于撐面子工程而塑造出來的“雕塑景觀”問題實在太多。
3.城市景觀雕塑距設置原意越來越遠
城市景觀雕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諸如,傳承歷史文明、定格記錄當時思想、宣揚城市歷史、代言城市理念。而如今闡述城市功能理念的公共雕塑需要挖掘并記錄城市歷史、用雕塑表達城市精神,以完成傳承城市文明市民的功能大多消解。城市景觀雕塑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概括起來說是不講究藝術性,趨于簡單的符號化演義,距離城市景觀雕塑設置的原意越來越遠。當各大中小城市競相熱衷于景觀雕塑時,從寫實到抽象,從幾米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大小不等的各類各形質的雕塑如雨后春筍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城市景觀雕塑便在趨利影響下,趨于簡單的符號化演義,距離城市景觀雕塑設置原意越來越遠。
隨著公眾對于公共景觀需求的不斷提高,各個領域間的交叉寫作,未來的公共景觀和景觀雕塑正在走向多元化融合,步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強烈的感染力打動公眾的心靈。
1.多元協作
今天的景觀雕塑,因為融合了各種特征使得雕塑本體的內涵更加豐富,與公共景觀、自然環境更好地融為一體。與此同時,公共景觀同公眾的關系亦將越發密切,未來公共景觀將會融合多學科優勢,由景觀設計師、雕塑家、規劃師、建筑師、植物家、工程師、科學家、工業造型師、音樂家等各種行業的專家共同協作完成。
各個學科的協作與融合為未來的公共景觀(包括景觀雕塑)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支持,例如將來的景觀雕塑的構造由工程師通過邏輯推算產生,音樂的譜曲參考數學公式而產生,未來的建筑師將產品設計變成公共建筑,工業設計產品融合雕塑語言,以上這些想法正在逐一實現。
2.步入生活
景觀雕塑與公共景觀的多元融合,不虛幻也并不遙遠,正在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多元藝術的融合品正在步入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景觀雕塑作為時代的產物成為環境景觀中獨特的景線,其設計重點是雕塑與環境的和諧結合,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者們逐漸意識到景觀雕塑不僅僅是立體造型藝術,而應該更多地與環境緊密結合,使雕塑作品融入環境,點綴其中,使觀賞者更賞心悅目地欣賞環境。
(作者單位: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