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彥斌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 北京 100028)
?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的戰略思考
耿彥斌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 北京 100028)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產業“走出去”的發展基礎較好,當前應充分把握有利機遇,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通過深入分析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系統梳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的項目清單,總結現階段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的三大特征。以此為出發點,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要處理好4個方面的關系,即全面謀劃與重點突破、政府支持和企業自主、硬實力與軟環境、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鐵二者“走出去”的關系。最后,統籌提出新時期保障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戰略穩步實施的對策建議。
城市軌道交通;“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以下簡稱“城軌”)產業“走出去”的發展基礎較好,技術安全可靠,性價比優勢明顯,在已拓展的海外市場中口碑良好,在裝備、建設、設計等領域都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特別是我國城軌裝備產業的國產化,從15年前開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在整車、信號等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已經進入完全自主化和高端制造出口升級的國際化發展新階段。2013年黨中央部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1],國家大力推進包括高鐵在內的高端裝備“走出去”,借助這一良好環境,城軌產業應充分把握當前機遇,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帶來城市軌道交通迅猛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基礎設施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朝著網絡高度發達、系統功能完善、與其他運輸方式高度銜接配套、與商業服務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發展城軌是解決大城市交通出行問題的必由之路,軌道交通系統將普遍成為大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體系的骨干力量。
新世紀以來,全球性的城市化進程顯著加快,全球城市數量和城市平均規模不斷增長,城市人口數量現已超過全球總人口的一半,但僅有少數城市開通了城軌系統,約150個超大型城市還沒有任何制式的城市軌道交通,國際市場需求巨大[2]。在我國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瞄準潛在建設需求,推動城軌“走出去”,打造我國產業“走出去”領域的新名片,對于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服務于一帶一路周邊戰略、共建全球化經濟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1) 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途徑。城軌系統已被證明是有利于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把握國際市場對于城軌建設的巨大需求,立足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推進城軌“走出去”,有助于成為基礎設施聯通的先導部分,為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有利于通過技術換資源的方式,提升我國資源能源的多元穩定水平;有利于發揮城軌相對規模小、所需資金少的優勢,與高鐵產業形成高低端搭配的軌道交通雙品牌聯動“走出去”格局;有利于拓展人民幣結算的國際空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2) 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但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制造業回流;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依靠其成本相對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在面臨“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下,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3],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在這一戰略背景下,城軌產業的“走出去”將為我國城軌企業實現自身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搭建良好平臺。從短期來看,在與國際同行直接競爭的過程中,我國城軌企業必然要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在營銷手段上做文章,逐步夯實品牌定位和品牌戰略,以優秀的技術與服務開拓市場,贏得市場。從長期來看,“走出去”及相關的項目工程將對企業品牌產生強有力的宣傳效應,可直接推動企業的品牌建設,甚至還將帶動我國裝備制造業、工程承包業提升國際影響力,對我國逐步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3) 城市軌道交通“走出去”是保障行業穩定運行和拉動配套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城市軌道交通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大戶,據初步測算,每千米地鐵建設約消耗鋼材0.7萬t、混凝土5萬t。“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快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化過剩產能、提供有效供給成為迫切要求。同時,“十一五”以來,軌道交通建設逐步進入高峰期,國內已經培育了規模龐大的劃、設計和施工隊伍,隨著我國未來軌道交通建設步伐逐步放慢,勞務和智力輸出的需求也將十分迫切。實施城軌“走出去”,有助于城軌企業更好地防御國內需求波動沖擊,借助國內外經濟周期不同步的特點,促進行業的平穩健康運行,拉動配套產業發展,服務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布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取得了長足的發展[4]。一是系統制式齊全,形成了地鐵、輕軌、有軌電車、單軌、磁懸浮等多制式協調配置的格局。二是產業鏈條兼具,我國城軌行業在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覆蓋了所有產業鏈條[5]。各個領域不乏領軍企業,如裝備制造領域的中國中車集團,施工建設領域的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運營管理和綜合開發領域的北京、上海地鐵集團等。三是整體技術水平較高。“十一五”以來我國軌道領域大力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跟隨戰略,并持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城軌在許多技術領域已經實現國產化,在車輛裝備、信號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
憑借良好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城軌行業不斷加大“走出去”步伐,通過建設的工程承包、技術裝備出口、運營管理輸出等方式走出國門,海外項目數量持續增加,奠定了城軌“走出去”的良好開局。在對“十二五”以來我國城軌行業“走出去”項目做統計分析[6-10](見表1)后發現,當前我國城軌“走出去”項目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表1 “十二五”以來我國城軌“走出去”項目清單(部分)

續表
注:根據我國軌道交通主要企業年報公開信息整理,此表為不完全統計。
1) 單階段多、全鏈條少。目前主要提供城軌產業鏈上單一階段的產品,提供涵蓋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到運營管理和裝備配套的全流程服務案例寥寥無幾,還處于單純承擔土建或提供裝備等比較單一和初級的階段。
2) 出口亞非和拉美多、出口歐洲和北美少。由于北美和歐洲地區的城軌系統發展相對較早,并且本土企業處于主導地位,別國企業不容易介入。我國城軌“走出去”的區域集中在非洲、南美、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對于經濟實力強、基礎設施需求強勁的西亞海灣地區拓展市場還不夠深入,這一區域市場集中度低,是我國企業未來應高度重視的重點區域。
3) 技術裝備和工程建設多、運營管理少。我國裝備技術先進、工程建設實踐經驗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總體性價比高,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受我國勞務人員在語言、法務等方面與國際市場融入度低的影響,在技術裝備和工程建設以外領域“走出去”的較少。
在推進我國城軌“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權衡利弊,綜合施策,著重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1) 處理好全局謀劃和重點突破的關系。一方面,要制定城軌“走出去”的總體戰略規劃[11],以此為頂層設計,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工作基調、工作節奏和推進策略,制定全局層面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另一方面,要遴選實施攻堅突破的重點領域,特別是針對建設、裝備、設計等不同領域,結合不同國家、地區的城軌交通需求特點,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階段的主攻方向和戰略重點。
2) 處理好政府支持和企業自主的關系。一方面,“走出去”戰略是新時期服務于國家全局利益的大戰略,應參照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由國家在戰略、規劃、標準、金融等方面給相關企業提供支持,提升企業“走出去”的風險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企業組團承接項目的方式在國際城軌市場中比較常見,我國優勢企業可采取聯盟或組團的方式,將金融、工程咨詢、工程建設、技術裝備、運營維護等優勢業務有機結合,有組織地進軍海外市場,有力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 處理好硬實力與軟環境的關系。一方面,我國城軌部分核心技術與國際尚有差距,涉及技術水平、基礎材料、基礎部件、基本工藝等方面,要高度重視城軌的技術創新工作,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城軌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城軌標準化和品牌建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不夠,要加快完善我國城軌行業標準化工作,加強對接和融入國際標準;同時深耕城軌品牌建設,通過多元化宣傳策略,實施城軌國際化品牌戰略。
4) 處理好城軌與高鐵兩個“走出去”的關系。一方面,要實現二者協同發展,依托高鐵已經實現“走出去”的領域和環節,充分利用既有的平臺和資源,有效整合生產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優勢[12];另一方面,要促進二者差異化發展,通過細分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城軌的系統制式多、技術標準規范多元化、開放程度高、受政治因素影響小等優勢,找準城軌的市場定位,開辟全方位國際市場,與高鐵形成“比翼雙飛闖世界”的格局。
為保障新時期我國城軌“走出去”戰略的穩步實施,提升城軌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服務于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構建,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 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強化國家層面的戰略與政策支持。一是建議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城軌“走出去”戰略規劃,確定未來一段時期的戰略目標、路線和重點;二是強化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的部際協調小組的職能,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和信息通報機制,在宏觀管理、頂層設計、產業戰略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支持,對城軌“走出去”有關重大問題進行論證和決策。
2) 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研究設立城軌“走出去”發展基金,盡快啟動研究工作,對融資渠道、管理主體、運作模式、收益分配機制等進行深入分析,推動基金的設立;二是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對城軌“走出去”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給予一定的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
3) 加強行業創新能力建設。一是在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保持性價比綜合優勢的同時,不斷提升我國城軌技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使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具備技術和品牌雙重優勢,真正實現基于高端制造的出口升級;二是主動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規避和降低城軌“走出去”所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借鑒在“走出去”方面的先行行業(如以華為為代表的通訊設備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經驗,防范輸出技術在目標國家的潛在知識產權風險。
4) 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合作。深度參與國際鐵路聯盟、鐵路合作組織、大湄公河區域鐵路聯盟、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等多邊合作,為城軌運輸、設計施工和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服務城軌企業,廣泛開展國際鐵路合作,推動鐵路裝備企業深入開展國際產能合作[13]。
5) 積極參與鐵路國際標準化工作。高質量做好城市軌道交通各種制式技術標準英文版翻譯工作,出版路基、橋涵、隧道、通信信號、電力牽引等主體設計規范的英文譯本,為城軌“走出去”提供技術支撐。
6) 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一是建議國家人力資源部門加快編制城軌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規劃和實施細則,建立國際化人才庫,設立人才開發培養和交流專項基金;二是健全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對于國際經貿合作(跨境電子商務、境外項目投資、知識產權交易、物流運輸、國際貿易)、法律咨詢、項目評估等專業方向,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立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模式。
7) 注重品牌打造,發揮整體效應。一是進一步發揮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等社會團體的重要作用,積極采用學術交流、技術推廣、宣傳展覽、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多種形式,在國際市場加大我國城軌行業的宣傳力度,塑造我國城軌行業的良好形象;二是引導和鼓勵我國龍頭和優勢企業結成企業聯盟,將工程咨詢、工程建設、技術裝備、運營維護、知識產權、法務金融等優勢業務有機結合,有組織地進軍海外市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
8) 做好“走出去”風險的綜合評價。城軌“走出去”項目涉及目標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等多方面,雖然與高鐵相比,受政治影響相對較小,但項目建設環境仍十分復雜。在國家統籌制定城軌“走出去”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應制訂分期推進計劃,突出重點、先易后難,根據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加大項目儲備,分步、有序地推進“走出去”項目的建設與實施。
[1]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03-29(004).
[2] 耿樞馨,馬玉嬌.我國城軌交通產業“走出去”面臨的形勢分析研究[J].鐵路技術創新,2015(4):104-10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A].北京,2015.
[4] 施仲衡.抓住機遇,再創“十三五”城市軌道交通新輝煌[J].都市快軌交通,2016,29(1):封二.
[5] 包敘定.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城軌交通[J].城市軌道交通,2014(3):22-23.
[6]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通函[EB/OL].(2016-04-01)[2016-04-06].http://www.crrcgc.cc/g4954.aspx.
[7] 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及通函[EB/OL].(2015-05-19)[2016-04-06].http://www.chinacnr.com/1124.html.
[8]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通函[EB/OL].(2016-04-05)[2016-04-08].http://www.crcc.cn/g401.aspx.
[9]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通函[EB/OL].(2016-03-31)[2016-04-09].http://www.crecg.com/tabid/121/Default.aspx.
[10]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通函[EB/OL].(2016-04-07)[2016-04-09].http://en.ccccltd.cn/pub/ccccltd/tzzgx/ggth/ggtha/.
[11]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城軌交通走出去相關問題研究》課題啟動會在協會召開[J].都市快軌交通,2014,27(3):封二.
[12] 呂鐵,黃陽華,賀俊.高鐵“出海”:夢想如何到現實[EB/OL].(2016-03-15)[2016-04-01].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60315/4088790.shtml.
[13] 史俊玲.國外典型鐵路運輸企業發展戰略的分析與啟示[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6,38(6):95-100.
(編輯:曹雪明)
Thinking on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Chinese Urban Rail Transit
Geng Yanbin
(Transport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Ministry of Transport, Beijing, 100028)
Chinese urban rail transit industry is stepping into a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ing globall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industry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e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rategy an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t needs of its adoption. A list of projects that can go global was sorted out.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otential global projects were presente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verall interests and proceeding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four aspects of relat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handled for Chinese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s to go global. Specifically, a balance should be stricken between overall planning and making major breakthroughs, betwee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firms, between hard power and soft environment, as well a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rban rail transit and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s.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for the country's urban rail transit to truly go global.
urban rail transit; road and belt initiative; "going global"; strategy
10.3969/j.issn.1672-6073.2016.04.001
2016-04-10
2016-05-17
耿彥斌,男,博士,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研究方向為綜合交通運輸戰略與規劃,ybgeng@qq.com
交通運輸部交通建設發展前期工作費研究項目(2011-1-3);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科研經費研究項目(2014-1-12)
U231
A
1672-6073(2016)04-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