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身份認同、社會比較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

2016-12-16 05:46:52郭蒙蒙
關鍵詞:情境研究

趙 立, 郭蒙蒙

(1.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杭州學正中學,浙江 杭州 310018)

?

身份認同、社會比較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

趙 立1, 郭蒙蒙2

(1.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杭州學正中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以103名新生代農民工為樣本,將內隱聯想測驗和問卷相結合,考察身份認同、社會比較對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存在外群體身份認同,認同“市民”者融入意愿高于認同“農民工”者.社會比較導致農民工融入意愿發生變化,其中積極比較和消極比較的效應呈現“不對稱性”.積極條件下,認同“市民”者總體和文化融入意愿上升較認同“農民工”者明顯;消極條件下,前者經濟融入意愿的下降程度大于后者.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意愿;身份認同;社會比較;內隱

0 引 言

自“十八大”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來,農民工市民化及其城市融入一直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梯隊,其城市融入的現狀、心理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整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在影響農民工城市融入的諸多要素中,城市融入意愿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說來,較高的城市融入意愿與農民工積極、主動的城市融入行為相聯系.本研究將圍繞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心理機制進行一些探索,以期為更好地把握農民工的市民化心理、探討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對策打下基礎.

城市融入意愿是指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在經濟、文化、心理等方面主動融入城市社會生活的主觀愿望或心理傾向[1].目前國內學界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見,且主要集中在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例如,徐捷等[2]采用國家和北京計生委針對流動人口的調查數據,從農民工對北京評價的積極性分析北京市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入意愿,并探討了制度、經濟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對其融入意愿的影響.佀傳振等[3]以杭州市農民工為例,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融入動機和融入能力及其代際差異進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在現象學層面進行的定性分析,鮮有從微觀、心理層面對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機制進行的探討;研究所涉及融入意愿的影響因素,也以制度和社會因素為主,缺乏對個體心理因素及其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關注.根據西方社會融入理論[4],流動人口融入主流社會的意愿不僅受主流群體態度及社會環境氛圍的影響[5],也受到個體心理因素的限制,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即身份認同.基于此,本研究將綜合個體心理(身份認同)與社會環境(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就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心理機制進行初步探索.

身份認同(或群體身份認同)是指個體清楚地認識自己所屬的群體,接受并內化該群體的價值觀、目標等關聯因素的程度[6].西方研究表明,身份認同對低地位群體的心理適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5].如Wahl等[7]的研究表明,無業者對自身群體(內群體)身份認同和群體偏好程度均低于各類在職人員.國內學者對農民工身份認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領域.許多研究顯示,農民工的身份認同趨于模糊化,即不再認同自己作為農村人或“農民”的制度性身份[8],而是傾向于接受“他者話語”的標識——農民工[9].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消極認同狀態正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表現出以發展型為主導的城市生活動機,面對競爭壓力,趨向于積極主動尋求自我提升,面對困難和不公,表現出激進與爭取,對于未來個人規劃與城市生活均持有比較自信、樂觀的態度[10].這一結果從側面表明,市民化進程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對自我身份的認知正處于動態、積極的變化過程——從接受“農民工”這一“歧視性”、“話語標識”的身份,轉向尋求新的、文化性(如城市“新市民”)的身份認同.本研究的第一項內容即是對農民工的身份認同現狀進行心理學層面的分析.

除身份認同外,本研究還將考察情境因素,即與外群體的社會比較對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社會比較理論[11]認為,人們往往傾向于與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產生“公平”或“不公平”感.這種公平感知將導致一系列的心理與行為結果,如各種心理資源的投入、工作態度和積極性、自尊與自我價值,以及情緒與心理健康狀況等的改變[12-13].農民工時時面臨著各種比較情境:同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卻無法享受與普通市民平等的基本權益和保障(諸如工作待遇、住房保障、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和各類公共服務等),甚至還遭遇各種差別乃至歧視性的對待,這些均在極大程度上打擊了其面對城市生活的信心和積極性[14].

國外有關優勢群體與劣勢群體(或外群體與內群體)社會比較的研究,大多采用情境操縱的方法,通過描述真實或假定的情境來創設社會比較信息,然后考察比較的結果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13].通常,社會比較按照其性質的不同可以區分為3種:一是比較的信息有利于閱讀者,能引發其公平感知或積極的情緒,稱為積極比較;二是比較信息不利于閱讀者,導致其產生不公平感且引發其生氣、憤怒等消極情緒,稱為消極比較;三是中性比較(或控制條件),即不涉及比較信息,不會導致公平或不公平感知、積極或消極情緒的產生.由于農民工市民化的本質是實現由“農民工”到“市民”的身份、地位和權益等的轉變,故本研究所創設的情境主要針對農民工與市民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比較,比較結果將產生公平或不公平感.以此為基礎,本文將考察經歷不同性質的社會比較后,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是否發生變化,以及社會比較作為情境調節性變量[15],其在農民工身份認同與融入意愿間的調節作用.

綜上,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新生代農民工為對象,探討身份認同、社會比較對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需要說明的是,伴隨市民化進程的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構成日趨復雜.他們中不僅有戶籍在農村,進入城市謀求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民工,還有因土地被征用,雖已被納入城鎮戶籍,但未能享有與普通市民平等權益保障的群體.考慮當前農民工的實際構成狀況以及樣本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的新生代農民工特指出生在20世紀80、90年代,戶籍在農村,在城市二、三產業從事一線、體力為主型工作的農村青年勞動力,不包括小商小販和自雇傭者.

1 方 法

采用問卷和內隱心理測驗相結合的方法.農民工的身份認同采用內隱聯想測驗進行測量.與外顯方法(如訪談、問卷、語義分化量表、句子完成測驗等)相比,內隱測量能有效降低期望、動機、社會贊許性等因素可能導致的偏差,相對準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真實態度[16].且其只要求受試者盡快做出歸類和按鍵反應,任務相對簡單,研究結果相對較少受個體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而產生偏差.本研究依據預測驗的反饋,認為該方法適用于農民工群體.社會比較通過情境操縱實現.依照比較結果,并且依照社會比較的性質,將情境區分為積極、消極、中性3種條件.因變量為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采用問卷進行測量.

1.1 工具與程序

采用2(身份認同:農民工、市民)×3(社會比較:積極、中性、消極)的被試間設計.涉及的研究工具主要如下.

1.1.1 農民工內隱身份認同測驗

采用單屬性內隱聯想測驗程序(SA-IAT)[17],共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概念詞(“農民工”,“市民”)和屬性詞(自我詞)的辨別;第二、三階段為初始聯合階段,呈現相容任務(市民+自我詞/農民工);第四、五階段為相反聯合階段,呈現不相容任務(市民/農民工+自我詞).其中二、四階段為練習階段,各詞重復1次,三、五階段為正式測驗,各詞重復兩次,左右按鍵反應各占50%.概念詞“市民”包含市民、城里人、本地人和都市人等4個詞;“農民工”包含農民工、外來務工者、打工者和農村人等4個詞;屬性詞均為自我詞,包含6個:我、我的、自己、自己的、本人、本人的.上述詞均通過預測驗選取.

1.1.2 社會比較情境

共6則材料,其中積極、消極、中性條件各兩則.材料編制分以下幾步:首先,隨機抽取15名農民工進行訪談,了解其城市生活現狀及對市民群體的態度.結合訪談結果,從就業、與市民的日常交往等方面,編制了3則積極情境(市民對農民工持公平、接納態度,如招聘過程給予尊重和公正對待、優先照顧其住宿等),3則消極情境(市民對農民工持歧視、排斥態度,如按戶籍采取兩種薪酬標準、非正當理由拒絕其進入某些公共場所),3則中性情境(與兩個群體均無明顯關聯,如健康養生方面的短文).積極和消極情境后,均有兩個操作檢驗項目(分別要求受試者就主人公所受待遇公平性及其讀完材料后情緒體驗進行3點量表的評價,其中“1”代表“不公平”或“氣憤”,“2”代表“不清楚”,“3”代表“公平”或“高興”),中性情境后僅有情緒體驗項目.然后,小范圍試測(30人),結合試測結果進行修改,再次試測(28人);最后,經兩名長期從事農民工問題研究的專家審定,確定最終材料.

1.1.3 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

采用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問卷[1],包括經濟融入(4個項目)、文化融入(3個項目)、心理融入(3個項目)3個維度,共10個項目.采用1~5五級計分.本研究中總體及經濟、文化和心理維度的內部一致性α值分別為0.72、0.71、0.63、0.62.

研究安排在獨立、安靜的會議室,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具體程序如下:首先,研究者簡單介紹研究目的后,請受試者完成城市融入意愿問卷(前測,條目順序由計算機隨機安排);其次,內隱身份認同測驗,對測驗做必要說明后,由受試者獨立完成;第三步,社會比較操縱,向受試者隨機呈現一則閱讀材料,隨后進行操縱檢驗.其中,材料的類型在受試者間進行了平衡,以保證各比較條件下的受試者人數相當;最后,請受試者再次填寫融入意愿問卷(后測,條目順序由計算機隨機安排,且與前測不同).上述步驟均由筆記本電腦呈現,受試者的作答反應均在電腦記錄.研究結束由研究者以口頭詢問方式記錄受試者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并發放小禮物作為感謝.

1.2 取 樣

研究者在浙江省杭州、寧波、金華、衢州4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同的城市,抽取其中8家企業(主要涉及加工制造類、服務類企業)進行了調查.在每個企業中隨機抽取10~20名共120名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研究.剔除內隱測驗正確率低于75%(6人)、情境操縱無效(4人)及問卷作答不全或無效者(7人),共103個有效樣本.其中男58人,女45人,年齡為18~34歲(M=26.70,SD=4.31).樣本均為農村戶籍,分別來自浙江、江西、湖南、河南、陜西、云南、貴州、廣西8個省,浙江省外農民工的比例為61.0%.

1.3 數據處理

內隱身份認同采用Greenwald等[18]提出的D分數計算方法.后續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完成.

2 結 果

2.1 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及對城市融入意愿的影響

首先計算全體樣本(N=103)D分數及均值.均值為0.042>0,不相容任務反應時大于相容任務,表明總體而言新生代農民工內隱身份認同更傾向“市民”,即存在內隱外群體身份認同傾向.

然后根據D分數的正負將樣本分為兩組:D為正者,內隱認同傾向“市民”(n1=58);D為負者,內隱認同傾向“農民工”(n2=45).分別以總體及各維度融入意愿前測與后測的平均值作為其融入意愿強度綜合指標,考察兩組融入意愿的差異,結果見表1.由表可見,內隱身份認同傾向“市民”者總體及三維度融入意愿均高于認同“農民工”者.

表1 內隱身份認同不同的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之比較(N=103)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2 不同社會比較情境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變化

社會比較的操縱檢驗顯示,積極和消極情境下,受試者的認知和情緒體驗均與比較性質相符,表明情境操縱成功(閱讀材料的公平感知和情緒體驗的均值與量表中值“2”的差異比較,ps<0.001).中性情境并無涉及市民與農民工之比較,但受試者的情緒體驗略顯積極(p<0.05),可能與材料恰好符合其興趣或傳遞正能量有關.

表2 不同社會比較情境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變化之比較(N=103)

注:加粗數值表示與“0”存在顯著差異(p<0.05).

上述結果表明,就總體融入意愿而言,積極的社會比較導致其上升,消極比較導致其下降.但就各維度融入意愿來看,社會比較對農民工融入意愿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消極比較主要對經濟融入意愿產生消極作用,而積極比較則主要對文化和心理融入意愿產生積極作用.

2.3 社會比較的調節效應分析

在上述基礎上,重點考察社會比較在內隱身份認同和城市融入意愿間的調節效應.以總體及各維度融入意愿的變化值(后測-前測)為因變量,內隱身份認同、社會比較為分類變量,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對社會比較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內隱身份認同的主效應在總體及各維度融入意愿上均不顯著(ps>0.05);社會比較的主效應在總體和經濟維度上顯著(F(2,100)=10.28,p總<0.001,η2=0.15;F(2,100)=9.79,p經<0.001,η2=0.15),在文化和心理維度上不顯著(ps>0.05),與2.2部分結果一致.內隱認同和社會比較的交互作用在總體及文化維度上顯著(F(2,100)=3.36,p總<0.05,η2=0.05;F(2,100)=3.82,p文<0.05,η2=0.16),在經濟維度上邊緣顯著(F(2,100)=3.07,p經=0.051,η2=0.05),表明社會比較在農民工內隱認同與總體及文化、經濟維度融入意愿間存在調節效應.

以上結果表明,社會比較在農民工身份認同與總體及不同維度融入意愿間的調節效應表現為:積極比較條件下認同“市民”者總體及文化融入意愿顯著上升,而認同“農民工”者無明顯變化;消極比較條件下,認同“市民”者較認同“農民工”者經濟融入意愿下降更多.

3 討 論

目前有關農民工社會認同與城市融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觀、相關性質的層面,有關心理的、因果性質的研究仍比較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或問卷等外顯測量方法,采用內隱方法測量農民工的心理認同、定量分析其融入意愿的研究幾乎沒有.本研究將內隱心理測驗與問卷相結合,考察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狀況,并以社會比較作為情境變量,試圖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心理機制進行較深入的探究,可以說是針對農民工社會心理研究在視角和方法上的新嘗試.

本研究顯示,總體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傾向于“市民”這一外群體.社會認同理論認為,低地位群體成員會采取策略維持積極的自我概念——當群體界限可滲透且可流動,個體通常采取上行策略,將自己與其他群體成員區分,降低對所屬群體的認同,轉向外群體尋求認同[19].一方面,這正是農民工維持積極自我概念需要的反映——采取“轉向認同優勢群體”這一上行策略,從而提高自尊與在城市生存的自信;另一方面,這也為以往有關“新生代農民工最具融入城市的主客觀條件”、“是有序推進市民化進程的第一梯隊”等理論觀點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進一步分析顯示,身份認同“市民”者,其總體及各維度融入意愿均高于認同“農民工”者.按照自我分類觀點,個體一旦將自己劃分至某類群體,就會用該群體的標準去描述和評價自己[20].認同“市民”的農民工,會產生一種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尋求被市民群體接納的動機,促使其產生主動融入城市、向市民看齊的強烈愿望與期待,從而表現出更強的融入意愿.

本研究也考察了不同社會比較導致的農民工各方面融入意愿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積極和消極比較條件導致的融入意愿的變化具有“不對稱性”——消極比較主要對經濟融入意愿產生消極作用,而積極比較則主要對文化和心理融入意愿產生積極作用.這表明,與市民的比較過程影響著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觀愿望.積極情境下,市民能接納農民工,體會農民工務工的艱辛并予以照顧,這些信息強化了農民工接受城市價值觀念或與市民交往的意愿;消極情境下,農民工受到來自薪酬、就業等經濟方面的“排斥”或歧視性對待,而其到城市務工的首要動因卻仍是渴望改變經濟困境,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帶給其打擊,直接表現為與“追求生活狀況改善及消費水平與市民趨同”有關的經濟融入意愿明顯降低.與此同時,積極比較和消極比較產生效應的“不對稱性”進一步揭示,相比其它積極因素的促進作用,與經濟有關的差別待遇、就業歧視等消極因素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更明顯,所以消除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對農民工城市融入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上述基礎上,本研究重點探討了社會比較在農民工身份認同與融入意愿間的調節效應.結果表明,經歷積極比較后,認同“市民”者總體和文化融入意愿明顯上升,而認同“農民工”者卻無明顯變化.“市民”這一身份認同,為農民工帶來一種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使其在接受積極比較信息后,更大程度地增加了接受城市文化價值和與市民交往的意愿.另一方面,經歷消極比較后,認同“市民”者較認同“農民工”者經濟融入意愿降低更明顯.對于市民的身份認同,賦予農民工一種更高的、與市民在各方面縮小差距的心理期待.懷有這種期待的農民工,經歷消極比較,尤其是與就業、收入有關的消極信息(如在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歧視)后,所體驗到的打擊或挫折感將更嚴重,故經濟融入意愿下降得也更多.

本研究結果給予實踐一定啟示.融入意愿作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心理準備狀態,其有效提升需要從個體和環境兩方面加以著手.從農民工個體角度,只有努力增強自信,積極建立主人翁意識和“市民”身份認同,發自內心接納并向市民靠攏,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從社會環境角度,由于文化融入對積極的環境因素更“敏感”,而經濟融入對消極的環境因素更“敏感”,故社會支持中積極因素的發揮和消極因素的克服應著重從不同層面入手.例如,提倡在農民工聚集的社區多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其與市民交往的機會,從文化適應角度盡可能多地創設積極條件以提高其文化融入的主動性;同時,企業應規范用工管理制度,保障農民工基本權益,努力做到與市民同工同酬,盡可能消除經濟上的消極因素給農民工融入城市造成的心理障礙,營造公平、友好的社會氛圍來接納農民工群體.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樣本量較有限.雖然其來源涉及8個省,行業分布也較廣,但若條件允許,擴大樣本量與擴充樣本類型或許能進一步增加研究的信效度.第二,社會比較情境主要涉及就業、薪酬等農民工較看重的內容,若比較的內容不同,對融入意愿的影響也許會不同.此外,限于現場研究條件,社會比較的操縱采用文字材料閱讀的方式,且融入意愿前后測的間隔時間較短、條目內容項目可能帶來潛在的練習效應等,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結果造成影響,今后考慮采用更為直接的操縱方式或是縱向設計模式,進一步提高生態效度.

[1] 趙立,郭蒙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分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2):138-144.

[2] 徐捷,楚國清.北京市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22(3):44-52.

[3] 佀傳振,崔琳琳.農民工城市融入意愿與能力的代際差異研究:基于杭州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現代城市,2010,5(1):43-46.

[4] GORDON M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religion,and national origin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5] KURMAN J, ESHEL Y, SBEIT K. Acculturation attitudes,perceived attitudes of the majority,and adjustment of Israeli-Arab and Jewish-Ethiopian students to an Israeli university[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145(5):593-612.

[6] 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0(6):745-778.

[7] WAHL I, POLLAI M, KIRCHLER E. Status, identification and in-group favoritism of the unemployed compared to other social categories[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13,43:37-43.

[8] 王興梅.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9] 萬佳.邊緣人:農民工的自我認同研究——以T店員工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10] 張祝平.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狀態、社會認同與社會融入:浙江兩市調查[J].重慶社會科學,2011,195(2):59-65.

[11]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7(2):117-140.

[12] MUSSWEILER T, GABRIEL S, BODENHAUSEN G V. Shifting social identities as a strategy for deflecting threatening social comparis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3):398-409.

[13] KUPPENS T, YZERBYT V Y, DANDACHE S, et al. Social identity salience shapes group-based emotions through group-based appraisals[J]. Cognition and Emotion,2013,27(8):1359-1377.

[14] 趙立,鄭全全.職業認知、社會支持對農民擇業傾向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9,41(4):368-376.

[15] BLANTON H, CHRISITIE C, DYE M. Social identity versus reference frame comparis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stereotype endorse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2,38(3):253-267.

[16] 張林,張向葵.態度研究的新進展:雙重態度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2):171-176.

[17] PENKE L, EICHSTAEDT J, ASENDORPF J B. Single-attribut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SA-IAT) for the assessment of unipolar constructs[J].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6,53(4):283-291.

[18] GREENWALD A G, NOSEK B A, BANAJI M 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197-216.

[19] OLDMEADOW J A, FISKE S T. Social status and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social identity: systematic domains of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for high- and low-status groups[J].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2010,13(4):425-444.

[20] CRAWFORD M T. The renegotiation of social identities in response to a threat to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1):39-47.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 on the City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of Chines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ZHAO Li1, GUO Mengmeng2

(1.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2. Hangzhou Xuezheng Middle School,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 on the willingness of cit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y combining the methods o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with a formal sample of 103 migrant workers from different areas and various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out-group identity among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participants identifying themselves as “citizens” having a higher level of city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than those identifying themselves as “migrant workers”. The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was altered by manipulating the contexts where the nature of social comparison was positive or negative, with showing asymmetry effects between positive comparison and negative comparison. In the positive comparison condition, both tot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increased to a larger degree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out-group identity (“citizens”) than those with in-group identity (“migrant workers”), whereas in the negative condition,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decreased to a larger degree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out-group identit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in-group identity.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ity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identity; social comparison; implicit

2016-03-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RK019);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之江青年人才課題(13ZJQN001YB);浙江省科技廳省級軟科學項目(2013C35058).

趙 立(1983—),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社會與管理心理學研究.E-mail:zhaoli@hznu.edu.cn

10.3969/j.issn.1674-232X.2016.06.003

B849

A

1674-232X(2016)06-0570-07

猜你喜歡
情境研究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欧美伦理一区|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欧美a√在线|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91色在线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免费毛片|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日韩二区三区无|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亚洲永久色|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最黄视频| 欧美不卡二区| 青青草综合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97狠狠操| 天堂av综合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黄色片中文字幕|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99一级毛片|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久久综合色88|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小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