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興華
改革任重而道遠,唯有砥礪前行
我們一直行走在“改”的路上,而“革”從語序上來說,一直被視為改的附屬品而存在、而被忽略。實際上,“革”是舍棄,代表新生。
改革首先需要有智慧的人。這智慧的人,提出“改”的緣由,提出改的方法。他們很明白,沒有破就沒有立,否則中國就要走向沒落。工業革命后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那段歷史深深地刺痛了中國人改革的神經,因此,我們明白,不改革就要落后,不圖強就要挨打,只有強大,才能維護我們穩定發展的大局。這些智慧的人,被稱為智者,這群人聚集在一起被稱為智庫。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論壇暨新“巴山輪”會議凝聚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他們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祖國的改革事業,他們對中國的前景充滿希望。他們是改革的急先鋒,不斷思考中國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有了這樣的一群人,中國的改革事業才有了目標和方向。
改革需要操刀的人。這操刀的人,面對強權,面對復雜的形式,手握改革的鋼刀,斬的斷亂麻。這操刀的人,時刻銘記國家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不圖私利,不被利益所誘惑,懷有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決心。他們是有理想的執政者,不是政客,不是投機者。
改革需要奔走疾呼的人。這奔走疾呼的人,以客觀公正地原則看待改革的得與失,向人們宣講改革的利弊,不以偏概全,也不會信口開河。做好宣傳,是職業原則、職業道德的體現,更是促進改革的重要力量。這些奔走疾呼的人,叫記者。
改革更需要兢兢業業的勞動者。他們不畏嚴寒,不懼酷暑,奮斗在生產第一線,建設第一線,他們是改革號角吹響以后就奮不顧身向前沖的士兵,一定要把祖國建設地更美麗,讓國家更富強。
改革也需要花朵。改革不是一代人的事業,而是每一代人前赴后繼的事業,改革無時無刻不存在。中華民族的永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傳承與接續,中國的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能如此做,中國夢的實現還會遠嗎?
改革需要政策、法律的捍衛者,改革需要安全保衛者,改革需要的人太多太多。
改革任重而道遠,唯有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