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資主要是有三大需求支撐:第一,出口,第二,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房地產。
如果高投資要觸底,這三大需求也要觸底,也即這三只“靴子”要落地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盡管我們國家服務業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最大的產業,超過了制造業,但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特別是競爭力的基礎仍然是制造業。
剛剛晉升為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曾說過一句話,意思是要讓制造業重振美國,讓已經去往其他國家的制造企業回到美國。這對我們來講意味著什么呢?挑戰!目前制造業的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業如何迎戰?
經濟要觸底,先要這三只“靴子”落地
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中國經濟經過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進入新常態,我們要對經濟發展的前景抱有信心。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已經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現在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經濟下滑屬于周期性波動。所謂周期性的波動,高一陣,低一陣,現在處于低速階段,已經低了六年,過去是兩位數的增長,現在是不到7%。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離美國等前沿發達國家距離還比較遠,還處于追趕期,因此還有高速增長的潛力。這種觀點認為7%、8%的增長速度還能持續二、三十年。第三種觀點,是我本人的觀點,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是增長階段的轉化,已經由10%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
經濟的回落是轉型再評估,也就是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是兩個不同平臺之間的切換。過去六年,我們一直處在切換的過程中,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所以下行的壓力一直存在。但我認為,現在已經接近底部了,主要看三個需求指標:從需求上來看,過去長時間的高增長主要是高投資,而高投資主要是有三大需求支撐:第一,出口,第二,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房地產。如果高投資要觸底,這三大需求也要觸底,也即這三只“靴子”要落地。
第一只“靴子”:出口。出口過去是高增長,但這樣的勢頭已經轉變。從國際上來講,貿易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年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但更重要原因還是內因,就是國內的出口產業,包括我們的土地、勞動力、環境成本上升以后,中國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這符合國際經驗,因此出口下滑也是必然的。
第二只“靴子”:基礎設施建設。就基礎設施來說,它占投資比重最高時的峰值在2000年左右,過去幾年基本是一個回落的態勢。但是它是我們政府穩增長的主要工具,所以下行壓力比較大。
第三只“靴子”:房地產。房地產經過多年發展以后,也開始出現了回落。因此,房地產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波動,而是一個歷史性的波動。為什么?因為城鎮居民的歷史需求峰值,也就是房地產投資的最高點已經出現了,出現了以后,就是逐步地下降。事實上房地產投資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但是今年房地產又火起來了。從房地產大的投資格局來講,歷史需求峰值出現,房地產出現歷史性拐點的可能比較大,近期房地產投資的回升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幾個月以后會逐步回落的,而且最近已經在回落。因此,我們估計大概再過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將會恢復常態。這樣房地產這只“靴子”也觸底了,三只“靴子”都觸底了。
與此同時,供給側因為三大需求下降,也在進行調整,但是速度很慢,所以出現了產業過剩。這導致了生產價格指數出現了多個月負增長,由于價格下降幅度太大,我們工業企業的盈利水平在下降。有些企業不賺錢了,日子不好過了。盡管9月份出現了積極的現象,生產價格指數經過五十多個月的負增長以后,由負轉正。與此同時,工業企業的利潤也是恢復了正增長,大多數工業行業目前利潤都是處在一個上升的態勢。另外,以前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鋼鐵行業,去年四季度行業中最好的企業主營業務出現了虧損,一個行業最好企業的主營業務都出現了虧損,價格還能再跌嗎?不大可能了。但是再過一段時間,房地產回落以后,它對這些工業是有影響的。到明年,中國工業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是幅度也不會太大。
總體來講,供給側現在看起來也出現了觸底的一些跡象和信號。但是接近底部和真正觸底是兩回事,觸底不會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反復驗證,才會逐步地找到。而經濟是一個增長平臺的轉換,由原來的平臺轉向另外一個新的平臺,所以觸底確切含義是講它不會再下降了,它要穩定了,逐步走到一個新的增長的平臺。
增長速度雖然下降了,但是我們經濟基數比過去大多了。這個平臺并不是中國經濟不景氣的表現,它是中國經濟很正常的一個狀態,而且我們要爭取有質量、有效益持續的增長。這個平臺在今后一兩年中國經濟觸底的關鍵期,會保持一個穩定,為包括“中國制造2025”在內的一些發展目標,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逼出來的
在經濟下行時,企業才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下行帶來的結果就是競爭加劇,競爭加劇以后就帶來分化,分化以后才有轉型升級。我們現在經常講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等,這些東西不是開幾次會、下幾個文件,或者我們企業自己做點什么就能實現的。它是逼出來的,日子好過,沒有人愿意去搞轉型升級,都是逼得沒辦法了才轉的。用過去的辦法搞不下去了,才有主動性,因為不轉不行。所以經濟下行,不完全是壞事,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是好事。不下行,就沒有轉型,就沒有創新,因此,經濟不下來,就沒有這些倒逼的因素推動它再往上走。
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十個企業都能賺錢,但前兩年下行壓力比較大,可能普遍都不太景氣,有些企業比較好,有些企業還是不行,就已經出現了分化。最近企業、行業和地區的分化,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在這個時候,既要保護勞動者,也要保護體制的競爭力。
企業的減法:干自己最擅長的事
企業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一般的策略都是擴張,為什么?機會太多了。現在必須要做減法了,搞清楚什么東西不能干,這叫聰明人。要干自己能干的事,這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企業開始轉型升級了,集中力量搞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因此專業化水平就起來了,整個制造業就提升了。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以為一定要搞新的東西才有出路。其實所謂的轉型升級,大部分還都是在傳統產業里把技術水平、產業鏈提升。發達國家搞得不錯的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大部分還是傳統產業。產業升級的重點不是搞新產業,大部分還是所謂的老經濟、傳統產業,產業新舊與有無競爭力是兩回事。
中國將來不會在所有產業中都具有競爭力,但是一定要在相當多的行業,比其他國家有優勢,我們要擁有穩定的、長期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行業和企業是誰呢?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它是要市場競爭給出答案的。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個公平的、能夠激發人們創造性的競爭環境,這個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和緊迫。
(來源: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