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
【摘 要】黃河晉陜大峽谷位于黃河中上游地區,流經區域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處于依附和被動地位。加快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不僅可以改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推動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的建設步伐,而且為促進黃河中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作用。
【關鍵詞】黃河晉陜大峽谷;區域經濟;生態環境保護
一、引言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自治區),干流全長5464公里,總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包括鄂爾多斯內流區4.2萬平方公里),其中97%的流域面積集中在上中游地區。黃河源頭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的上游河段,以及中游下端的河津禹門口至桃花峪,雖也有諸如龍羊峽、劉家峽和三門峽等著名峽谷,但它們都被一系列寬谷盆地分隔,唯有內蒙河口鎮至山西禹門口,才構成了黃河干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晉陜大峽谷。
黃河晉陜大峽谷,位于內蒙、山西和陜西三省區的交界區域,北起內蒙古托克托,南至山西河津禹門口,全長725公里。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晉陜大峽谷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在河套地區呈東西走向的黃河在此段急轉為南北走向,在托克托縣河口鎮段形成黃河“幾”字形彎的右半邊,接下來的大峽谷穿過山西省保德與陜西省府谷兩縣,左帶呂梁,右襟陜北,將黃土高原一分為二。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漸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處如壺口,僅30至50米。黃河晉陜大峽谷沿線共有27個縣市,面積達11.16萬平方公里。
按照我國行政區域劃分,黃河晉陜大峽谷流經內蒙、山西、陜西三省27縣(市),傳統的行政區域劃分與實際經濟區域往往存在著差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地方政府在追求地區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刺激下,圍繞經濟發展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級地方政府作為一級利益主體,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經濟運行,形成了以行政區劃為界限的行政區經濟。行政區經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①排他性特征導致地區利益損害其他地區的利益乃至全國利益;②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市場的分割;③重復建設對地區資源造成浪費,并有可能導致生態環境污染;④經濟區域內部分地方政府對地區發展缺乏準確定位,與區域內其他地區發展缺乏整體協調分工。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區依然以行政區經濟為主要發展模式,行政區與經濟區之間的各種矛盾使區域內難以形成統一的共同市場,導致該區域經濟增長的成本加大,增速放緩。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階段,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弱化行政區域概念強化區域經濟的概念,不斷打破地域界限,減少行政體制障礙,完善各項服務體系,實現從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的轉變,才能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要素,提高整個區域的競爭力。當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已經開始呈現出從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轉折。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能夠形成整個區域的整體經濟優勢,給區域內各個地區和部門帶來共同的利益,能從整體上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因此區域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向全球化和一體化方向發展趨勢也日益明顯。就我國的區域經濟而言,這種趨勢在改革開放以后表現的已經很明顯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像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經濟區等一批有影響的重要經濟區域。這些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必要調整,要素流動秩序得到一定的改善,資本和資源等得到了較合理配置,已經帶來了比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從實踐中證明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與高效性。
(二)區域經濟協調的原則
區域經濟關系是不同區域間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關系。隨著生產的發展,區域交往的增加擴大了各區域的市場與資源供給范圍,進而推動了人類自身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區域經濟協調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原則如下:
1.區域經濟協調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促進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物質保障,因此也是當代區域發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區域經濟協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內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運行效率以降低成本。區域經濟協調應該在此基礎上以區域為整體提高整個系統的經濟發展水平。
2.需要綜合考慮包括城市、城鎮和鄉村等在內的多層次經濟形態。
在經濟一體化區域范圍內通常城市、城鎮和鄉村等經濟形態并存,這些不同經濟形態之間的經濟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差異極大,區域經濟協調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這些差異,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原有不同層次和體系間的相對靜態平衡將會被打破從而建立新的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最終新的平衡將是適應區域經濟系統化發展的不同階層利益團體互動的產物。
3.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資源共享的同時要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經濟的發展必然會造成環境的破壞,我國目前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經濟發展過程說明未來人類的發展不應該繼續以犧牲和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應該充分考慮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確保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與融合發展。
三、結語
“黃河晉陜大峽谷”流經區域處于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晉陜大峽谷河段的流域面積僅占黃河的15%,但這一河段的來沙量占到了整個黃河的56%。黃河晉陜大峽谷沿線的內蒙、山西、陜西三省區交界的區域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發展基礎較弱、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處于依附和被動地位。因此對黃河晉陜大峽谷以及沿線三省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保護與提升,不但能夠有效治理和利用黃河水資源,并會對黃河中下游區域的生態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通過對“黃河晉陜大峽谷”以及沿線內蒙、山西和陜西的區域經濟開發,利用三省區的獨特區域位置和資源稟賦,加強區域生態保護、資源整合與綜合開發利用,有效帶動蒙、晉、陜三角區域的生態與歷史人文環境提升,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加快沿線三省區經濟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并為促進黃河中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作用。同時加強對“黃河晉陜大峽谷”的開發和保護,也是各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對于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以及“十三五”期間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對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