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婧
【摘 要】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與軍隊進行的一次偉大的歷史革命,在長達兩年的長征途中,我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與軍隊一起歷經千難萬險邁過重重阻礙,最終迎來巨大勝利,讓全國人民獲得大解放,因此長征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重大的,本文主要研究長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中的幾個問題,主要包括長征的歷史必然性,長征中各主力之間的協同配合,長征中的三大斗爭以及長征作為中國革命轉折點的分析。
【關健詞】長征;歷史地位;作用;必然性;配合;轉折點
長征在我國歷史上和政治上都意義重大,是我國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共產黨因長征的勝利而擺脫了當時的困境并逐漸發展壯大,到今天長征這個話題依然被世界各國政治家和歷史家們在爭相研究,其研究的不僅是長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還包括長征的內在根源,這些都讓國內外的研究者們趨之若鶩,本文主要分析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中的幾個問題。
一、長征的歷史必然性
長征作為我國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僅是一項軍事行動,更是我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主力軍團進行戰略轉移的歷史過程,其發生有很大的必然性,因此,在研究長征歷史過程中要從整體上對長征進行內在的分析,繼而認識長征發生的歷史必然性。
首先長征是在我國共產黨黨中央的領導下完成的,帶領人民和軍隊歷經了千辛萬苦才到達最終的革命根據地陜北,究其原因主要是“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導,以致于給黨和紅軍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且現今來看,長征的發生也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種結果,是中國革命重心從南方向北方轉移的歷史必然;其次長征在初期是由于教條主義所犯的錯誤而引起的結果,同樣也因為長征而破除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導路線,體現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人地位的確立的必然性,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紅軍由于戰術原因多次改變轉移方向,但最終的目的依然是陜北,這也充分體現出長征的落腳點選在陜北的歷史必然性;最后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多次會議,這些會議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而且在黨的政策路線上面,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夜,黨中央對中國社會的矛盾認識的成熟度直接關系著黨制定的政策方針的及時轉變,最終體現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的歷史必然性[1]。
二、長征中各主力之間的協同配合
在我國近代史上,長征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行動,不僅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更挽救了全中國人民,當時國民黨在全力圍剿共產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為了保存兵力,爭取主動,于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撤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到了11月紅二十五軍也撤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到了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同樣也撤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而紅二方面軍也于同年的11月撤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四大主力軍團分別踏上長征的征途,但為了長征的最終勝利,這幾大主力軍團在軍事行動上互相配合支援,協同作戰,有力地阻止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為最后的會師以及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贏得了有力的時機。
在長征開始初期,也就是遵義會議召開之前,各路紅軍配合中央紅軍進行戰斗,在1933年11月到1934年9月,紅四方面軍發動了反圍攻戰斗,并取得了勝利,給國民黨川軍以重創,最后致使川陜革命根據地擴大,與此同時紅二方面軍在湘鄂川黔一帶也取得了戰斗的勝利,有效牽制了敵人兵力,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軍事行動,到了1934年10月,紅二方面軍為了配合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行動,全軍向湘西地區進發,同時為了配合紅一方面軍在川南以及黔北的行動,于1935年1月紅四方面軍召開會議決定西渡嘉陵江,深入敵后以策應紅一方面軍的北進行動,到了2月上旬,紅四方面軍發動了陜南戰役,吸引了國民黨胡宗南部前來抵御,有效地緩解紅一方面軍的壓力,為其進入川省地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成功會師,部隊會師后,紅四方面軍就開始整合物資對紅一方面軍軍民進行補給,具體包括糧食,衣物等,同時在徐向前同志的指揮下,川陜省蘇維埃政府還對紅一方面軍提供多種食物以及衣物等物資,為紅一方面軍的后續戰斗提供了有效條件,1935年7月,紅二十五方面軍為了保證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順利北上,主動率兵進行西征,有效的牽制與打擊了敵軍,為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北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到了1936年3月下旬,紅軍總部致電紅二方面軍北上與紅四方面軍進行會師,而紅四方面軍則停在原地休整進行物資補充,總之長征時期各個主力軍團之間互相協作,相互配合,不僅壯大了自身,同樣也使各部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為后續的戰爭勝利奠定了有力基礎。
三、長征中的三大斗爭
紅軍長征中的三大斗爭主要指的是軍事斗爭,政治斗爭以及思想斗爭。在長征的過程中,軍事斗爭是非常激烈的,同時具有很重要的決定意義,可以說是整個長征行動的主線,而其他的政治斗爭與思想斗爭都是圍繞軍事斗爭而展開的;在軍事斗爭過程中,軍事領導路線和組織路線是生死相連的關系,以紅一方面軍為例,整個長征行動可以說是一個沒有根據地的武裝行動,其斗爭過程慘烈而悲壯,而且長征行動的初期是在“左”傾教條主義思想的領導下而進行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只有到中途臨時換將才使得整個紅軍的長征行動得以勝利告終。同時長征途中所經過的地區基本都是貧困落后的地區,這里的人民沒有感受到共產黨的善意,不了解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反而被國民黨所蒙騙對路過紅軍一律采取抵制態度,在這些重重壓力下,紅軍的長征行動可謂危險重重,險象環生,其軍事斗爭不可謂不激烈[3]。
而長征途中的政治斗爭同樣很復雜,在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下,共產黨內派系盛行,再加上錯誤的軍事指導,真正有能力的人沒有得到重用,導致軍事行動連連失敗,致使黨內的分歧與斗爭越來越嚴重,比如紅軍的戰略轉移方向和方針政策的制定就有各種不同,而且關于紅軍的領導權也被各方搶奪,直接導致紅軍在長征途中的政治斗爭幾乎從未停止過,這一時期被西方學者戲稱為“擔架上的陰謀”[3]。
同時長征途中的思想斗爭也是一直伴隨前行,最開始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思想,導致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連連失敗,較為著名的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嚴重失利,讓紅軍在長征初期遭受了極為嚴重的損失,而這種“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思想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不實事求是,以王明為首等領導人完全照搬蘇聯的經驗,結果失敗是必然的。后來經過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的領導集體的確定才將這種局面扭轉過來。而且長征途中,走群眾路線的革命思想也是毛澤東率先提出來的,他認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最終革命的勝利也驗證了走群眾路線的革命思想是完全正確的。長征途中還有一些對紅軍抱有分裂思想的人存在,這些思想斗爭在長征中是比比皆是,若是這些思想問題得不到解決,長征行動就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四、長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的轉折點
紅軍的長征行動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付出慘重的代價,據統計,四路紅軍長征出發時總人數共20.6萬余人,但結束時,僅剩下5.7萬余人,再加上沿途擴招的補充兵員大約兩萬余人,整個長征行動實際的損失兵力達到了四分之三,另外南方各根據地或轉為游擊區,或完全喪失,這如此巨大的損失,長征行動只能用慘勝來形容,但長征作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行動,它雖敗猶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
首先從局部看,長征初期各主力軍團的作戰行動實際上都沒有完成作戰計劃,可以說整個行動是失敗的,但是,四路紅軍經過了兩年的流動作戰,與上百萬國民黨敵軍進行殊死博殺,變被動到主動,最終于西北成功會師,在戰略意義上不僅粉碎了蔣介石徹底“剿滅”紅軍的企圖,而且也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計劃,從這點來看紅軍長征最終的結果是勝利的;另外,紅軍長征對于當時國內的政治格局也起到深刻的影響,對于紅軍和共產黨的發展也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其次長征行動糾正了以王明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領導思想,促使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形成,為革命事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最為可靠的保證,而且長征還實現了紅軍的集中統一指揮,為后期的革命戰爭培養鍛煉并保存了有力的軍事基礎,總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因此可以說長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的轉折點。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四個方面來分析探討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中的相關問題,首先在長征的歷史必然性上,主要探討了中國革命重心從南方向北方轉移的歷史必然性,以毛澤東為首集團領導人地位的確立的歷史必然性,長征的落腳點選在陜北的歷史必然性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的歷史必然性,其次在長征途中各主力軍團的協同配合上,主要探討了紅—,紅二以及紅四方面軍在不同時期互相協同作戰的歷史事跡,在牽制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為己方的壯大發展創造了有效條件,再次探討了長征途中的三大斗爭,主要包括軍事斗爭,政治斗爭以及思想斗爭,最后探討了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通過長征實現了紅軍的集中統一指揮,為后期的革命戰爭培養鍛煉并保存了有力的軍事基礎,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討對我國研究長征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能起到相應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啟民,高鳳林.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人文雜志,2006,06:139-143.
[2]高鳳林.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新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7.
[3]劉俊亞. 長征時期各路紅軍的協同配合[J]. 決策與信息旬刊,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