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雯
【摘 要】閱讀是學生接觸外語信息、參加外語實踐的重要途徑。提高閱讀能力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方式。閱讀能力的獲取要依賴于課堂,但在我們的 課堂中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英語閱讀教學過程 即讀前讀中和讀后的活動創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技巧和策略。
【關鍵詞】閱讀興趣;活動;技巧和策略;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
英語閱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英語閱讀也是英語語言中最頻繁的一種活動。學生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強弱能反映其綜合能力和素質,決定其是否能運用英語知識和閱讀技能來理解英語書面材料,能否高效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因此英語閱讀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閱讀正是我們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遭遇的瓶頸。自從八年級學生的課文中出現文章閱讀之后,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出現了下滑。但是根據新課程標準九年級學生畢業時應該具有600---700的單詞量和50個左右的詞組,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要具備有效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作為21世紀的創新型教師就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當作提高閱讀技巧的基地,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可塑性和創新性的特點,要善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要勇于進取,積極探索,通過繼續學習和科研,找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為此必須重視英語閱讀教學,積極著手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首先在英語教學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盡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傳說、人物、文化等,在文章的體裁上應避免單一化,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所選擇的文章和其相應的任務不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困難,否則學生會對這樣的文章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達不到提高閱讀技能的目的。這種任務型的閱讀能激發學生興趣,鼓勵他們尋找有效信息來完成任務,在此之前老師應該明確的給出任務。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訓練學生在讀完一篇文章后做很多相應的理解性選擇題,大多數情況下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會抹殺學生的閱讀技巧或是對閱讀失去興趣,那么實際上在閱讀中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提高技巧而不是單純的測試閱讀理解,同時也要盡可能多的傳授閱讀策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對于一堂閱讀課,我們通常可以把它分為三個基本環節: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讀后(post-reading)。在每個環節中安排相應的任務,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技巧的能力。
一、讀前階段(pre-reading stage)
Pre-reading也就是Lead-in階段,是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鋪墊的。在這個環節中,為了解文章的主題,老師和學生做好準備。主要是要讓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期待,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通過以下活動方式來實現:
1.標題預測
一個好的標題通常包含了作者寫作的最重要的信息,通過預測能夠大概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也可以通過就標題提問的方式來指引學生進行預測。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Unit9 “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你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 What is a volunteer? 2 Are you a volunteer? 3 What do a volunteer do?
2.詞匯預測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預測一些極有可能在文章中出現的詞匯,猜出文章大意,然后再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來證實他們的推測。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Unit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 一文中可以提供關于食物(food: ducks, cola, French fries, vegetables, meat, fruits, biscuits, oil, etc.)和味道(taste:good,bad, healt-hy, sick, awful, fresh, bitter, sour, sweet, etc.)的詞匯,然后要求學生預測哪一些會在文章中出現,并通過這些詞匯來推測文章的內容,最后瀏覽全文證實你的猜測。
3.問題預測
老師提出一些與文章內容有關的正誤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判斷,再通過閱讀文章來檢測其推測。
4.預設情境
大量的語言試驗說明,英語閱讀的障礙不僅僅存在于詞匯和語法方面,語言所承載的背景知識和文化信息也是閱讀理解的主要障礙之一。實際上在英語閱讀中對所讀材料的語言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掌握不夠,在英語閱讀時會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和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創設情境就是使學生熟悉與所讀文章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而背景知識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通過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對比,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從而提高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Unit12 SectionA 3a時,老師可以介紹各國在約會時間上的文化差異。
5.略讀和跳讀
快速閱讀獲取大意就是略讀。在報刊文章中經常會運用略讀策略獲取主要信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就文章內容提出幾個代表中心思想的語句,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之后判斷正誤。或者給每一段提出一個小標題,讓學生把它們放在文章中正確的位置。跳讀,就是獲取具體信息。比如數字,時間,電話號碼,地址等,因此它在課堂教學中是很有幫助的。聯想,類推和運用語言規則猜測文章意思也是不錯的方法。當然在一堂課上我們不可能用到上述的所有活動,但是有選擇的使用其中的方法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閱讀更容易,從而幫助學生從厭讀往想讀發展。
二、讀中階段(while-reading stage)
1.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那些復雜的語言通過圖片,影像,表格,注釋,小標題等的形式表現出來,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Unit2 SectionB 3a My biggest problem時,
My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m too busy.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have so much time, but these days I get up early and stay in school all day. Then I go right home and eat dinner. Before I started high school, I used to spend a lot of time playing games with my friends, but I just dont have time any more. In the evening, I used to watch TV and chat with my grandmother, but now I have to study. I love music, and my father used to take me to concerts. These days, I hardly ever have time for concerts. I do my homework and go to bed. I really miss the old days.
可以用如下表格的形式將Rose Tang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Rose Tang then Rose Tang now
又如Unit8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 一文中,教師可事先準備一段與文章相關的影像資料,介紹導盲犬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來幫助它的主人,以及對導盲犬訓練中心的訓練一般流進行程介紹,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章,同時也增強了它的趣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注意愛護小動物。但是必須注意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也可提供一些與之相關的口頭任務。
2.在閱讀活動中老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這是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從易到難分類好。例如第一類是對文章了解后用文章中的原句就能回答的問題,或者是一些Yes/No問題,要求學生快速回答。這些問題都淺顯易答,因此把這些問題留給基礎差的同學,以增進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接下來一類問題需要將文章中的原句進行組合來回答,第三類問題的答案是文章內容所暗示的,第四類是要根據作者所傳達的思想來做出判斷的問題,最后是完全取決于讀者的反應,表明讀者自身觀點的一類問題。在答題時,要求學生要仔細全面的考慮后再確定答案,養成獨立思考、認真答題的習慣。
3.發掘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
在閱讀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同時對于文章中出現的難點、結構和背景要加以點撥和啟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老師也可指導學生分段閱讀,找出各段主題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讀課文,指出文章中的轉折詞或過渡語,分析其邏輯順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把語言知識的學習滲入篇章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尋找最適合學生和所讀文章的方法,使那些相對復雜的語言能被學生所接受,使學生熟練地把整體閱讀的方法運用到他們的英語閱讀中,提高他們的理解力,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讀后階段(post-reading stage)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需要設計一些與文章有關又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來檢測和鞏固學生的閱讀。在很多情況下,老師總依賴大聲朗讀,問答和逐句翻譯的形式,但是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并不太合適。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展示他們所學,所想,所感的機會。比如課內討論交流各自的觀點,培養陳述觀點的能力。開展猜謎、讀書角、競賽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潛移默化,增強參與意識。角色表演也是一種實用的語言學習活動,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以及在小團體中的合作精神,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間,這樣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除此之外,老師可以提供一些關鍵詞或信息,讓學生復述整個故事,還可以準備一些錯誤信息的陳述,根據對文章的理解加以改正或用所學的單詞和表達來做填空,最后布置一些相關的寫作訓練,包括總結,評論等。
通過這樣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一直保持著盎然的學習興趣,而且從不同側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當今的閱讀教學是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力,提升他們的閱讀技能和策略。而課堂的閱讀教學更應該通過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后(post-reading)的活動來實現。當然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創造性的設計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同時它也是一項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而又長期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2] 王薔,程曉堂. (2000). 英語教學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Grellet, F. (1982).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Nuttall, C. (198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Oxford: Heinemann.
[5] David Nunan. (2007). Go for it!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