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
【摘 要】實驗教學是自然科學課的基礎和關鍵,學習興趣是提高自然科學課堂學效果的重要前提,是
較高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是一種教學的技巧。
【關鍵詞】科學素質;興趣
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就自然科學學科來講,表現在為愿意參加化學學習活動,對科學產生興趣,并逐漸發展成為愛好科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具體要求是:①參與。即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承擔責任。②進取,即有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濃厚的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為達到以上要求,應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使之成為學習的動機,因為這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
以下從兩個方面談談在化學課堂如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提供有興趣的認知材料、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手段
布盧姆等人認為,認知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能影響認知。認知心理學表明,學生對于提供的認識材料,由于出現的形式不同,認識和理解的速度就不相同。只有當學生對所呈現的材料與呈現的方式發生興趣時,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
認知材料的呈現方式大致有語言文字、實物和圖形等。無論哪一種方式,展現時都應貫徹形象、直觀、新穎、有趣的原則。在這里主要討論兩種方法。
1.借助實驗。
化學學科是以化學實驗為基礎而形成和發展的。化學實驗作為實現化學學科認識的主觀手段,能對我們提供豐富、生動的感性認識信息,當這些信息作用于實驗觀察者的感官時,感官就將這種外來的刺激轉變為神經興奮,傳到大腦的相應部位,在此進行處理、進而形成對實驗對象的感知,也就由此產生對所學知識的強烈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鹽類的水解時,先出示氯化鈉,碳酸鈉,氯化銨三種鹽,再配成相同的體積、濃度的溶液,然后分別用PH試紙來檢驗酸堿性,得到的結果是氯化鈉水溶液呈中性;碳酸鈉的水溶液呈堿性;氯化銨的水溶液呈酸性。當學生看到這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沖動,有一種迫不及待、追根求底的心情,自然會對這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認真聽課,積極思考。在講述氨時,先給學生做“空瓶生煙”的“魔術”,當看到兩個所謂的空瓶生出濃濃白煙時,便急于知道,到底瓶內盛的是什么?為什么能產生白煙?白煙又是什么?學習興趣油然而生。除此之外,化學模型是化學教學獨特的、重要的直觀教具,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把微觀看不到的微粒用宏觀實物來體現,增強了化學知識的真實感和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
2.借助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語言是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和傳遞知識的工具。實踐證明,教師的語言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和激勵性時,講課才有鼓舞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的功能,溝通師生關系,實現學生的興趣和目標。例如:在“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學習中,為了鞏固對“摩爾”這一單位的掌握,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一摩爾水中含有多少個水分子?一摩爾氫原子中含有多少個氫原子?一摩爾氫原子中含有多少個氫原子?緊接著問:可不可以說一摩爾人,一摩爾桌子?在好奇的討論中,得到了“摩爾”這個單位計量的是微觀粒子的集體,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電子等。在講到鹵族元素時,由“氟是非金屬家族的老大”一句話定位了氟的化學性質,同時激發了學生根據學過的氟的有關性質探討氟應具有性質的興趣。在用稀氨水配制銀氨溶液時,學生對開始出現渾濁并不斷增多,后來渾濁物突然消失,液體變得清澈透明的一系列現象驚奇不已、感而不解。這時用語言點化:這是量變到質變,漸變到突變,物極必反的例證。這些富有哲理的語言一方面使學生迷惑解除,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到:化學也有辯證法,從而產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景
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有助于激發和強化學生的認知興趣。
1.通過化學史中小故事或歷史上曾經有影響的事件的介紹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例如,在講到金屬鈉時,介紹英國化學家漢費萊· 戴維首次制得金屬鈉時左眼受傷的化學史料。在講氧化還原反應時,介紹深圳清水河貯存廢料的倉庫里的火災爆炸事件等等。對學生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有關知識的傳授應廣泛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進入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中,讓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化學。從而調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求知欲。例如:在講鈉鹽時,把碳酸氫鈉——小蘇打——發酵粉——饅頭相聯系;在講到電池時,把干電池——手電筒——干電池的巧用相聯系;在講酯化反應時,把乙酸乙酯——酒——陳年老酒相聯系;在講油脂時,把油脂——皂化反應——肥皂相聯系等等。引導學生不斷地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并渴求得到更多的知識。
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知系統,但它們對認知活動都起著指導、調節和強化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許多智力開發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保證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達到學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2]劉知新.化學實驗論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