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產物,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面臨高等教育激烈的市場競爭,新建本科院校應追求特色化辦學之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對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基本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發展戰略;發展路徑
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基本上都經歷了整合、磨合和增量性發展三個階段。目前我國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規模已達到一定的飽和,所以新時期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僅依賴數量規模的增長來增加招生,而應轉到內涵提升上來吸引生源。新時期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內涵發展應堅持地方性、應用性及特色性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
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應樹立這樣一種理念即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應成為學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新建的本科院校發展應把握住一個側重點就是其自身的特點、優勢應與地方的需要緊密結合,應主動承擔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的使命。
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要堅持走與地方緊密結合的道路是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所決定的。首先,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當初國家之所以要建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就是由于地市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與地市經濟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以此來填補地方缺乏本科高校的空白,以實現高等教育向地方的延伸。新建的本科院校作為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柱,地方也是傾力扶持其的建設與發展所以基于其自身設立的緣由,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也應地方為依托。再次,從高等院校的三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研服務和社會服務來看,新建本科院校應努力發揮社會服務的職能以完成自己的本職功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出身于地方以及作為地方唯一或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理應積極的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地方走互動發展雙贏發展之路。
在目前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競爭中,新建本科院校應當有自己的發展之路。關鍵的就是轉變傳統的“象牙塔”的觀念,親近地方、走出傳統的辦學模式。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地方區域唯一的本科院校而且是最貼近中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的學校,理應成為高等教育走向基層的橋梁,成為廣大基層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場所。新建本科院校應該實現向地方社會的開放,打開校門、融入地方。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充分了解服務區域內的產業結構、人才市場、民眾需求等狀況,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定、可靠、互利的合作關系,利用校內各種資源特別是智力優勢,全方位服務于社會,使學校的各項事業發展都服從于當地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體格局。[1]
二、堅持應用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抉擇
新建本科院校走應用性發展之路和培養應用性人才是為適應內部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性和外部社會發展需求的現實性需要所決定的,同時也是與傳統學術性老本科院校實現錯位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要走應用性的發展之路具體的是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發展歷史積淀所決定的。首先,新時期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一批新型朝陽產業的興起對人才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對一線的本科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迫切希望高等教育培養出在素質、知識、能力等諸方面都適應工作需要的新型應用性本科人才。由于一直以來傳統學術性本科所培養的理論型人才不能符合目前的需要,造成了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上的嚴重的結構性矛盾,當前全國各地的“技工荒”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現象。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迎合市場人才的需求,所以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主力軍的新建本科院校理應擔負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責任并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尋求利用自己的發展空間。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堅持應用性的發展之路是由其自身歷史的積淀所決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大多都是高職高專,在較長的歷史發展中具有了技術專科辦學基礎和良好的產學合作傳統。相比之下,老本科院校的發展一直走的是學術性發展之路因此其辦學模式是不符合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的,雖然可以轉變其辦學模式但是即使這樣也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有新建本科院校來承擔應用性人才培養的責任是有其自身無可比擬的優勢的。
新建本科院校要實現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走適應應用性人才成長規律的發展模式。目前被新建本科院校比較認可的是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針對目前產學研合作教育出現的問題,新建本科院校要重新認識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中“研”要注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以應用于生產一線以區別于老本科院校的為豐富理論的驗證性研究。同時這一模式中的“合作”不能片面的理解為教學層面的合作,還應包含學生的出口即就業的合作。最后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過專業鏈對接地方產業鏈的方式來保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專業與產業的對接提高院校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匹配度,以保證人才培養的應用性。
三、堅持特色辦學是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根本出路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其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意味著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樣化,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多樣化中的一種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跨越式的發展必須走特色化的發展之路。
高校的辦學特色有其獨特而豐富的內涵,高校間的差異并不等于特色。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特色是有內涵生發出來的,而非外部追加的,是自身優勢和特點長期積淀發展而成的。[2]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是指與老本科院校相比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中贏得自己發展的立足之地的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辦學應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定“類型”在教學型:新建本科院校目前的發展應以教學為主以實現人才的培養,但是搞教學的同時也不排除其搞科研,以科研來輔助和促進教學。這里的科研要有適應自身院校的發展即科研以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為主而非純理論研究;定“目標”在應用型: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獲得生產建設與社會事業第一線工程師基本訓練的、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業精神與競爭意識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9]定“面向”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應主要以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需求為依托,實現院校與地方區域的良性互動和雙贏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凌松,單斐嫻.地方性本科院校辦學定位的探討[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2]周文軍.大眾化進程中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