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蘭
【摘 要】汽車保險是財產保險中的主要險種,其保費收入占財產保險收入近一半以上, 它已成為汽車發(fā)達國家的一大產業(yè),被各國政府所重視。據日本的資料,從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了4 倍, 而汽車保險費收入增長了11倍,汽車保險的增長速度遠高于汽車保有量的增長。
【關鍵詞】汽車;保險;改革;發(fā)展
1.我國汽車保險的改革
德國新手的保險費按260%計算,然后逐年遞減,最低可減至35%,但是前提是不出事故。一旦出了事故,第二年的保費率會提高大約50%左右。這樣的政策一舉兩得:鼓勵了駕駛員安全駕駛,駕駛員少出事故,又有利于保險公司的贏利。借鑒國外汽車保險制度的經驗,得出許多啟示,找出中外車險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提高我國保險業(yè)的經營管理水平。
2.車險市場的初步調整
車險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與德國相似,我國車險改革初期仍以較低層次的費率競爭為主要營銷手段。因此,在改革啟動之初的2003 年前半年,車險費率一路走低,同時,賠付率則逐步攀升。與德國不同的是,僅半年多時間,我國車險市場的平均費率就開始呈上揚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多年的市場經濟進程已經為車險改革打下了較好的制度基礎。車險改革之前,財產險市場除人保和中華聯(lián)合外都是股份制公司,有追求利潤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人保雖然由于體制等諸方面原因轉型較慢,但股改后公司經營理念調整得也很迅速,局部地區(qū)人保費率開始上調。另一方面,傳統(tǒng)財產險領域競爭亦很激烈,不存在較高的利潤空間,保險公司只有通過主動的戰(zhàn)略調整、產品創(chuàng)新及內部架構重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德國的激進式改革花了近五年時間才走向規(guī)范,我國的漸進式改革未及一年,市場開始逐步走向規(guī)范,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對改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國外經驗告訴我們,作為財產險的重中之重,車險改革不會一蹴而就,對改革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風險,我們應該有充分的前瞻性的準備,車險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3.我國車險存在問題概述
3.1現場勘查難。保險公司有關理賠的規(guī)章制度要求第一現場勘查率力爭達100%,而實際工作中卻達不到70%。雖然,保險條款和索賠須知明確要求,發(fā)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事故,要在第一時間通知保險公司。可實際上,由于缺乏法律層面的理賠規(guī)定,加之執(zhí)法人員的職業(yè)素質和事故當事人的不良動機,使保險理賠的責任判定和實際損失的認定,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3.2調查取證難。為了準確認定責任損失,防止騙保現象的發(fā)生,保險公司一般都會制定嚴謹的理賠程序,依據氣象、水文、公檢法等代表國家權威部門或關聯(lián)單位出具的相關證明,作為理賠處理的重要或唯一證據。但從目前來看不盡如人意,取得證明文件的手續(xù)過于繁瑣,給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索賠帶來了較多的麻煩。更甚者,一些部門為了營利目的,不負責任的亂出證明。對權力部門的過分依賴,使得保險公司理賠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支出了許多本不該支付的賠款。
3.3理賠控制難。一是保險理賠的專業(yè)技術咨詢鑒定系統(tǒng)缺失,常常引發(fā)理賠爭議。二是業(yè)內信息披露系統(tǒng)缺失,業(yè)內外的黑名單制度尚未推行,不法之徒逍遙法外,使保險公司防不勝防。三是詢報價系統(tǒng)失真,市場信息的權威性及傳遞損耗,極易增加賠付成本。四是保險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缺失,里外勾結,共同謀利的現象不斷發(fā)生,利用了保險公司自身管理的缺陷,使管理者防不勝防。
4.社會環(huán)境影響理賠效率
4.1法制環(huán)境不健全。當前,保險業(yè)所運用的法律、法規(guī)或條例,有些條款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盡管有些部門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正采取措施進行改進,但立法建設滯后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由于新的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出臺,舊法規(guī)是理賠的根據,出現了大量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導致賠付率上升,賠款增加。此外,各法規(guī)之間磨合性差,存在明顯的銜接“缺口”,相關法規(guī)的相應條款之間存在沖突,語言不規(guī)范,表述不清晰,使得保險理賠人員在處理賠償實務時,無所適從。保險公司法制觀念薄弱,對采取法律方式處理索賠存在后顧之憂,擔心會由此影響社會公眾對保險公司的印象,往往采取“內部消化”、“私了”,從而埋下了理賠風險的禍根。
4.2誠信環(huán)境不理想。我國保險業(yè)誠信環(huán)境不甚理想是造成我國保險理賠糾紛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保險公司信用度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投保容易,索賠難;收費迅速,賠款拖拉”現象已成為廣大投保人的共識。第二,不論索賠金額大小,情況是否清楚,都要經過復雜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程序。第三,保險公司不嚴格履行賠款時限義務,許多賠款的時限都超出了法律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投保人也存在信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保險欺詐。保險欺詐并非新鮮事物,從保險業(yè)誕生之日起,欺詐事件就如影隨形。據有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國際上某些險種因被欺詐而導致的賠款支出最高可達保險費收入的50%,平均保險業(yè)務的欺詐損失在10%—30%左右。隨著我國保險業(yè)的發(fā)展,保險公司業(yè)務范圍不斷擴大,保險欺詐活動也日益頻繁。
4.3人才環(huán)境不適應。我國保險理賠糾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展業(yè)人員在展業(yè)時沒有履行應盡的解釋說明義務,存在誤導投保人的現象。保險公司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關于保險公司責任免除條款,《保險法》特別要求保險公司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但是在理賠實際工作中,部分業(yè)務員在展業(yè)時只說明保險事故發(fā)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會得到多少賠償,而對一些限制性條款及責任免除條款則講解很少,甚至不提。一旦發(fā)生事故,被保險人、受益人對保險賠償金額希望值高,而實際賠付往往達不到投保時的要求,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保險理賠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不僅保險標的涉及面很廣,而且標的風險的成因也十分復雜。這就要求保險理賠人員,特別是估損、定損、審核方面的工作人員,應具有相應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理賠經驗,較強的辨?zhèn)文芰Α6F有的理賠人員大多數并不具有這種知識和能力,致使在理賠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辦事效率低下。每當出現復雜賠案時,往往難以作出正確的選擇。
5.結語
隨著我國保險業(yè)開始實行放寬限制和費率制訂自由化,更多的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將加入到我國保險市場,而且保監(jiān)會已批準了德國格寧保險公司等幾家國外公司在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城市開展財產保險,競爭將非常激烈。而那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外保險公司素以優(yōu)質服務著稱,已經提出在汽車保險中提供附加服務,例如當客戶的汽車出險后,他們會先借給你一輛車開。競爭將迫使各保險公司改善服務質量,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提供優(yōu)質快速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徹底改變以往“投保易,理陪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