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慶谷



之前,筆者主要談了有關孫悟空在戲里的內容,接下來想聊一些戲外的話題。長期以來,在學術界有關孫悟空的ID(身份)眾說不一,曾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致可分為“本土論” 、“外來論”和“混血論”三種。
首先來說明一下“本土論”,基本有三種推論:
一、唐代高僧釋悟空
釋悟空禪師的俗名為車奉朝,作為一名朝廷武將奉旨隨使團出使西域,他慣使一條熟鐵棍,路遇強人攔劫,總是一馬當先,奮勇拼殺,護衛使團的安全。雖然順利完成使命,但因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無法隨使團如期返回,只得留在當地醫治。他在病中許愿,若能痊愈,愿皈依佛門。果然愈后出家,游歷天竺各國,尋師問道,苦學梵文,潛心研究佛典,翻譯了多部經文,為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播與推廣付出了畢生精力?;爻?,唐王親賜法號“悟空”。因其法號與孫悟空相同,又擅長使一條熟鐵棍,所以后人以此為據,推斷釋悟空即孫悟空。
二、玄奘的胡人弟子石盤陀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玄奘在去天竺取經的途中收了一個胡人弟子,名叫石盤陀。他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職責一樣,一路照顧玄奘,鞍前馬后,不離左右。在民間有“唐僧取經,胡僧幫忙”之說。然而,胡僧與猢猻的發音相近,不經意間,以訛傳訛就變成了“唐僧取經,猢猻幫忙”。一提到猢猻,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孫悟空。另外,甘肅省榆林石窟的壁畫上繪有《玄奘取經圖》,但見圖中的胡僧面部毛發濃密,與猿猴頗為相似,牽著馬立于唐僧身后。敦煌學學者段文杰也曾撰文指出畫中之胡僧即石盤陀,應該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三、淮渦水怪無支祁
有關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形象與神通,在古代文獻《太平廣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悠忽……”可見其法力十分了得,他是古代神話中的水怪,常在淮水一帶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相傳大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召集眾神,將其降伏,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魯迅據此推論無支祁乃孫悟空之原型。而且《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乃淮安府人氏,對于這個民間傳說應該非常熟悉。故此,魯迅更加堅持這個論斷。
接著再介紹一下“外來論”
胡適提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出現的神猴哈奴曼就是孫悟空的原型,理由是哈奴曼亦赤面金身,使的兵器為虎頭如意金棍,且神通廣大,善于變化,騰云駕霧,移山倒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無所不能。他率領猴兵猴將幫助王子羅摩戰敗強敵,解救出王妃悉多的情節,就是很好的論據。胡適強調這部印度史詩對《西游記》的創作具有很大影響。史學家陳寅恪也認同此說法,并以《賢愚經》作為復證,指出《西游記》中“大鬧天宮”的情節與《羅摩衍那》中的某個段落頗為相似。
最后要說一說“混血論”
繼“本土論”和“外來論”之后,季羨林提出一個新的主張,那就是孫悟空是哈奴曼和無支祁的混合物,由此又誕生了一個“混血論”。季羨林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翻譯《羅摩衍那》,可謂此書的學術權威。據他研究,該故事早在三國時已經傳入中國,有一本收錄了多種本生經的《六度集經》,其中就有提到該書名和書中的部分情節。因此,吳承恩也應該了解《羅摩衍那》的故事,同時他又喜讀古代志怪小說,以此推斷他把哈奴曼與無支祁合二為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學者們各持己見,根據自己的研究,發表各自的推論。雖然聽上去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至今尚無定論。
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筆者認為確實很難下定論,他應該是一個多元混合的產物,也許在這個人物身上更多地融入了吳承恩的個人情感。查閱吳承恩的生平,不難發現青年時代的他性格奔放,無拘無束,博覽群書,積極入世,憧憬“君賢神明、王道治國”的政治體制。怎奈官場失意,心灰意冷,晚年專心致力于《西游記》的創作。他以小說為載體,化身為“孫悟空”,宣泄對社會的不滿與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