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性的肌肉變性病。臨床特征有肌肉萎縮和無力,可伴有假性肥大。大多數在兒童時期發病,個別可發生于青少年或成人。
類型
根據遺傳方式和臨床特征的不同,本病可分為數種類型。
1. 嚴重型或假肥大型。緩慢起病,多在5歲左右出現癥狀,并逐漸加重。常從雙下肢近端開始無力,表現為跑步困難,易跌倒,跌倒后起立困難,上樓時尤為費力。隨著病程的發展,出現四肢近端肌肉、肩胛帶肌和骨盆肌肉萎縮。站立時腰椎過度前凸,行走時骨盆及下肢左右搖擺,步態呈鴨步。因肩胛帶肌肉萎縮無力,雙臂前伸時可見翼狀肩胛。由仰臥位起立時表現出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撐地、扶膝、伸腰等特殊姿勢。腓腸肌、臀肌、三角肌等處可見觸之堅實但肌力很差的假性肥大。80%的患兒累及心臟。在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中,本型最為嚴重,大多在15歲左右即不能行走或站立。
2. 良性型。發病年齡多在5至20歲。首發癥狀是骨盆帶肌及股肌無力,常有腓腸肌假性肥大。5至10年后出現肩胛帶肌及上臂肌無力。病程發展緩慢,多在發病15至30年才不能行走。
3.肢帶型。發病年齡在10至30歲。多首先出現骨盆帶肌或肩胛帶肌無力,表現為上樓困難或舉臂不過肩。病程緩慢,多無假性肥大。
4. 面肩肱型。通常在青春期起病。首先影響面部和肩胛帶肌。早期面肌受累僅表現為眼瞼閉合無力;典型病例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瞼下垂,額紋和鼻唇溝消失,口眼閉合無力,表情肌運動微弱或喪失。因肩胛帶肌受累可見垂肩和翼狀肩胛。晚期可累及軀干和骨盆帶肌。肢體近端肌肉多不受累。偶見腓腸肌和三角肌假性肥大。
飲食與生活起居原則
1. 飲食宜優質高蛋白、適量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
可適量補充甘胺酸、谷氨酸、維生素E等營養輔助品,有一定的肌力增強作用。
? 病程日久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患者,大體屬脾胃虛弱或肝腎不足,故三餐飲食可酌情補充適量的熱量與營養素,或選用具有滋養氣血作用的食品以進行補益。如人參、黃精、熟地、冬蟲夏草、靈芝、螺旋藻、蜂王漿、豆奶、桂圓等。本病初起者多為肺熱津傷或兼濕熱內蘊,故飲食當以涼性食物為主,多食用新鮮蔬果,忌食油膩煎炸食品。
4.本病極容易發生繼發感染,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故應鼓勵患者活動,對臥床不起者需加強護理,防止褥瘡。
5. 適當的體育鍛煉及接受推拿、按摩等均延緩病程進展,并防止關節攣縮。
食療方
1. 山藥30克,大米60克,白扁豆15克,煮粥,每日2次,每次一碗。適用于乏力納呆、脾胃虛弱患者。
2. 熟地30克,當歸9克,杜仲15克,加水適量,煎煮,去渣留湯加入大米100克及生山藥100克煮粥,粥熟后加20克枸杞子并適當調味,即可食用。每日一次。適用于肝腎不足、四肢萎縮患者。
? 冬蟲夏草5克,生曬參9克,冰糖20克,加水燉煮,每日一次。適用于各類型患者。
? 玉米須30克,蠶豆衣30克,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于濕熱內蘊、肌肉無力伴舌苔黃膩患者。
? 西瓜皮50克,冬瓜皮50克,水煎飲湯,每日一次。適用于肺熱津傷、口渴肢軟患者。
? 煮熟雞蛋一枚,枸杞子30克,菟絲子30克,加水適量煎煮約一個小時,食蛋喝湯。適用于肝腎虧損、腰膝酸軟患者。
? 黃芪20克,太子參15克,紅棗20枚,大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每日2次。適用于四肢軟弱、精神不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