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良
摘要:綠色發展是破解粗放式發展難題、厚植可持續發展優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環節。廣西擁有實現綠色發展的天然生態資源優勢、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優勢、交融的民族人文優勢、沿江沿海沿邊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后發戰略優勢,但也面臨著關鍵自然資源匱乏、污染物過度排放、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轉型升級過緩、區域綠色發展極不均衡等問題。針對廣西區情,應做好綠色頂層規劃設計,制定健全的綠色評價標準制度;升級產業結構,催生綠色發展動力源泉;開發新型綠色能源,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保綠創綠協同并舉,加快綠色容量倍增。
關鍵詞:廣西;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5-0103-06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需要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和把握國內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藍圖和總框架。綠色發展是破解粗放式發展難題、厚植可持續發展優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環節。綠色發展即建立在資源承載力與生態環境容量的約束條件下,通過“綠色化”“生態化”的實踐,達到人與自然日趨和諧、綠色資產不斷增殖、人的綠色福利不斷提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過程。廣西是我國西南地區以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為特征的多民族省區,《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走出一條富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把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因此,認清形勢,直面問題,發揮優勢,明確路徑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義。
一、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天然生態資源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自然優勢
廣西區位優勢明顯,地處亞熱帶,境內河流眾多,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水豐沛,非常適合人與動植物的繁衍生長。森林面積1468.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1.84%(居全國第三位),公益林總面積544.7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3%),擁有大面積“天然氧吧”的生態森林資源。水能資源蘊藏量達到2133萬千瓦,享譽中國水電“富礦”的紅水河流淌境內,紅水河段全長658千米,落差大且集中。全區擁有單河理論蘊藏量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246條,可開發量1897萬千瓦,年發電量811億千瓦時(居全國第八位)。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已發現野生植物8562種(居全國第三位),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122種(居全國第二位)。綠色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金茶花、肉桂、八角、荔枝、香蕉、芒果遠近聞名。天然港灣眾多,海洋資源富集,是中國四大熱帶漁場之一。灘涂面積廣闊,紅樹林面積達0.72萬公頃(居全國第二位)。北部灣海底蘊藏豐富的油氣,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廣西年鑒·2015》公布,截至2014年廣西擁有國家森林公園1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4個,4A級旅游景區112個,綠色旅游資源豐富。原生態少數民族風情獨具特色,令人神往。厚實豐富的天然生態資源優勢,為廣西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自然基礎。
(二)持續穩定發展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經濟優勢
近年來,廣西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為指引,經濟發展態勢良好。2014年全區生產總值15672.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12.2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335.60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5925.16億元,增長8.1%。該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87.6億元,增長16.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716.6億元,增長12.5%,其中中西藥品類商品增長15.3%,石油及制品類增長11.1%,入境過夜旅游增長7.5%,國際旅游增長11.7%。2014年全區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超過3000萬人次,綠色森林生態旅游收入超過200億元,約占全區旅游收入的8%。全年進出口總額405.53億元,增長23.5%,其中出口243.3億元,增長30.2%,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增長45%,高新技術產品增長48.1%,農產品增長31.6%。全年金融業增加876.73億元,增長14.9%。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廣西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實力。
(三)交融的民族文化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人文優勢
廣西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既傳承本土先進文化,又汲取中原文化的精髓和外來文化的養分,形成兼容并包、交融多樣的民族特色文化,營造了綠色發展的人文氛圍。廣西地處西南,與湘粵交界,屬于荊楚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點。而荊楚文化又與中原文化交接,交集了中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要素,荊楚文化自秦以來順湘江過靈渠抵漓江傳入廣西。廣西文化中的漢文化、壯文化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山水文化、邊關文化、海洋文化等相互影響,不斷融匯。廣西的山水萬態俱備,眾美兼呈。美麗的山水文化中浸潤了豐厚的人文內涵,體現了人與山水親近和諧的友好關系。廣西人民倡導“樂山樂水”的山水文化,愛海護海的海洋文化積淀深厚,歷來具有“藍色文明”的屬性。西漢時,合浦即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北海銀灘、京族三島風情及南珠文化,都展示了廣西海洋文化中的包容、持續的發展因子。廣西世代聚居著壯、漢、苗、侗等12個民族,各個民族的文化多姿炫彩,善于就地取材,保護生態,如在建筑設計方面,既不浪費資源,又兼具民族特色的壯族干欄式民居、苗族吊腳樓、侗族風雨橋和鼓樓等,體現了物盡其用的發展特色。廣西八桂大地多元共生、交融的文化場域,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地一亮點”的文化格局,為廣西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強勁的人文資源。
(四)沿海沿邊沿江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地理優勢
廣西處于中國大陸的東、中、西三個地帶交匯點,是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俱通的省份,位于華南、西南、東盟經濟圈的接合部,是中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國際大通道,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聯結粵港澳與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
廣西沿海沿邊沿江優勢明顯。廣西海岸線曲折,擁有鐵山港、廉州港、欽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天然港群海岸”。沿海大小港口21個,具有開發潛力年吞吐能力2億噸以上。各港口距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的港口較近,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欽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距泰國曼谷港1439海里。
廣西有8個縣(市)與越南接壤,擁有12個邊境口岸,其中東興、憑祥、友誼關、水口、龍邦等5個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25個邊民互市貿易點,各邊境口岸和邊貿點都有公路相通。從憑祥市友誼關至越南諒山市僅18公里,到越南首都河內180公里。湘桂鐵路與越南鐵路連接,可直達河內市。沿邊的開放,為廣西開展直接貿易和轉口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縱貫廣西境內梧州、貴港等城市的西江,西通云南、貴州,東經廣州人海,年徑流量是黃河的5倍,萊茵河的4.5倍,廣西境內有年吞吐能力萬噸以上的內河港口77個,梧州下航至港澳約400公里,西江的運輸能力僅次于長江。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淡水、農林、旅游資源豐富,人口承載力較高,生態系統優良。良好的沿海沿邊沿江區位優勢,為廣西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五)后發戰略是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政策優勢
后發優勢理論指在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吸取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利用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優勢,減少發展代價,規避發展風險,實現后來者居上,趕上甚至超過這些國家或地區。廣西屬我國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已深刻認識到高產出依靠高消耗、高污染付出的代價,提出保護生態,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綠色環境發展的法規,堅持走科學、高效、可持續的集約型發展之路。“十二五”期間,探索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為廣西實現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切實保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2012年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建立青秀山保護協調機制,2013年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青秀山保護條例》。為規范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實現水能資源可持續利用,同年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為保護北海銀灘生態環境,規范北海銀灘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銀灘保護條例》。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雙型”社會,尋求廣西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編制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綠色和諧礦山建設規劃(2011-2020年)》。為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2015年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不斷地完善綠色生態發展體制機制,體現了廣西運用后發展戰略理論,利用資源豐富的先天優勢,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廣西實現綠色發展面臨的阻滯因素
(一)關鍵自然資源匱乏
據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廣西巖溶土地面積833萬公頃,占廣西土地總面積35%,涉及10個市77個縣(市、區),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193萬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227萬公頃,二者占50.6%;非石漠化土地面積413萬公頃,僅占49.4%。在現有石漠化土地面積中,輕度27.3萬公頃,占14.3%;中度56.7萬公頃,占29.4%;重度100萬公頃,占51.8%;極重度8.7萬公頃,占4.5%。大面積的脆弱石漠化地區,不利于綠色生態的持續發展。廣西礦產資源豐富,擁有“有色金屬之鄉”美稱,但關鍵戰略性資源匱乏,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銅礦等大宗礦產資源短缺,缺煤少油無氣成為制約廣西綠色發展的天然短板。2012年能源自給率僅為23.26%,其中煤炭為9.01%,石油0.2%。礦產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綜合利用率不到40%。關鍵自然資源的缺失增添了廣西綠色發展的經濟成本。
(二)污染物過度排放屢禁不止
全區生態環境破壞依然嚴重。據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4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8143.26萬噸,比2013年上升5.3%;危險廢物產生量為123.9萬噸;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總量為29.7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實現80%。全區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74.40萬噸;氨氮排放總量7.9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6.6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44.24萬噸,雖然相對上年度有所減少,但絕對量依然較大。“三廢”問題和酸雨現象依舊突出,全區14個地市都受酸雨的影響,設區城市降水pH值年均值范圍為4.34(百色)~6.36(北海),平均值為5.30,年平均酸雨頻率為21.6%,比2013年(17.9%)上升3.7個百分點。受工業污染和農業發展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的影響,受污染的農田達到2.67萬平方千米,致使每年糧食損失4萬多噸;河道水質受到污染,超過1200千米的河道水質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沿海水質遭到侵襲,由于污染導致每年魚類死亡超過2000噸,經濟損失上千萬元。桂西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但亂采亂挖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的綠色發展有待加強,2012年有色金屬之鄉河池發生的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即是企業實施粗放型發展,濫排污物造成的后果。2013年西江的主要支流賀江受鎘、鉈等重金屬造成的水污染,鎘濃度最高超標5.6倍,其主因系100多家采礦企業非法超標排放的廢水廢渣而引發。
(三)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轉型升級過緩
2013年和2014年,廣西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16.3:47.7:36.0和15.4:46.8:37.8,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6%、59.0%、34.4%和6.4%、60.2%、33.4%。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過程中,廣西的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水平還無法適應綠色發展的訴求。“十二五”期間,廣西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其中以重工業的鋼鐵、水泥、石化、金屬冶煉、日化、機電設備和輕工業中的藥品占主導地位,食品、服裝、家電、電子消費品等行業發展緩慢,競爭不足,影響了廣西的產業綠色化。農村地區相對落后,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農村綠色發展意識滯后,2014年廣西人均GDP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4,有538萬貧困人口,約占全區總人口的1,5,其中250萬左右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承載能力較差的石漠化地區。農業產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明顯不夠,城鎮率比全國低8.9個百分點。在以傳統的煤、石油等資源拉動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廣西的綠色發展轉型仍然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需要實現能源轉型、依靠高科技勞動者和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新型綠色生態產業。2014年全國三次產業結構為9.2:42.7:48.1,已形成“三二一”型的產業結構,而廣西仍處“二三一”型的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資源型產業、高耗能行業比例明顯偏高,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環境風險進入高風險期。廣西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滯后全國15年的水平。廣西的核電、風電、潮汐發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展非常有限。在能源升級中的關鍵要素高技能人才也是廣西的瓶頸,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中的16%,比全國低近10%,從事研發人員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3。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要素受到制約。
(四)區域綠色發展極不均衡
廣西“兩區一帶”的設立和“雙核驅動”戰略決策,為廣西綠色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在當前,“兩區一帶”綠色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仍是制約廣西生態的重要因素之一。北部灣經濟區包括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轄區,是廣西經濟發展的龍頭區域,2014年北部灣經濟區GDP總量為5448.2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4%,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貢獻率達到39.8%,南寧市GDP近兩年連續名列廣西第一位。北部灣經濟區產業結構失衡,技術水平不高,同質性較強。南寧市以電力、熱力供應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北海、欽州、防城港集中石油、化工、造紙業等重化工行業,以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金屬冶煉為主導產業,初加工明顯,對石油化工產業的過度依賴,容易引發后續環境問題。西江經濟帶是廣西最早的工業帶,囊括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和崇左等7市所轄區域,面積13.08萬平方千米,打造了一批良好的產業,但缺乏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優勢、經濟帶之間發展極度失衡。西江經濟帶GDP總值占全區的60%,南寧、柳州兩市占該區域經濟總量的六成,其他五市不到40%。南寧市經濟總量與崇左市比值達4.6倍,縣或縣級市中經濟總量最大的桂平市是最小的那坡縣的14.7倍。西江經濟帶開發中呈現的“軸強翼弱”格局不利于綠色經濟的發展,南寧、柳州、來賓為軸心的桂中地區各項經濟社會指標占該區域的80%,桂東地區的貴港、梧州兩市占15%,屬于桂西地區的百色、崇左兩市僅占5%。桂西資源富集區下轄河池、百色、崇左三市的30個縣市區,面積8.71萬平方千米,屬于革命老區、連片貧困地區和大石山區,經濟明顯落后于北部灣經濟區和西江經濟帶,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開發技術落后,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桂西資源富集區采取依賴開采和加工自然資源的方式換取經濟增長的粗放發展模式,濫采濫伐和環境污染的惡性循環,阻滯了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經濟優勢。
三、廣西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進路
(一)做好綠色規劃,制定綠色評價體系
1.科學設計,做好綠色規劃。廣西要實現全面脫貧,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兩型”社會,綠色規劃要先行。綠色規劃包含以下主要內容:深入調查、分析廣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現狀、生態環境分布格局,對以“兩區一帶”戰略形成的北部灣地區及桂中、桂東、桂西地區的資金、土地、能源、環境進行科學測評,理性衡量各地區的環境承載力;結合自然生態條件和城鄉實際,把綠色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為一體,構建以小城鎮化為標志的現代化發展空間格局;根據資源優勢,科學布設自然生態功能區,打造南寧的東盟綠色經濟圈、桂林山水旅游區、柳州新能源工業城、河池石漠化地區高效經濟作物示范區,讓城鎮與森林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結合城鄉規劃,制定“十三五”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2.完善制度,制定綠色評價標準。綠色廣西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來為其提供持久而穩定的制度供給和制度保障。圍繞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人文、綠色治理的目標方向,研制綠色廣西指標評價體系。根據綠色環境要求,完成森林覆蓋率、耕地濕地保有率、城市污水處理率及垃圾無害處理率的指標要求;綠色經濟發展中,提出萬元GDP的能耗上限、工業污染排放上限、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及農藥施放上限、新型能源貢獻率;體現綠色人文的綠色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率、綠色節能材料使用率、綠色文化普及率;綠色治理體系中涵蓋的綠色GDP核算普及率,生態補償應用范圍等。同時要對各級政府班子和公職人員實施綠色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制度,以綠色GDP衡量、規范、引領政績,引領公務員綠色行政行為的日常化。
(二)升級產業結構,催生綠色發展動力
1.合理規劃產業發展結構。廣西產業為“二三一”型模式結構失衡嚴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70%聚集在桂東南沿海地區,在農產品原料豐富的桂西北地區加工企業甚少。工業高端化、規模化欠缺,產業低端化水平明顯,廣西最大的優勢產業鋁、蔗糖、桑蠶即為處于低端化水平的典型。第三產比重低于全國10.4個百分點,僅相當于全國1999年的水平。第三產業發展與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經濟圈的國家發展戰略布局明顯不適應。因此,要實現經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增長轉變為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增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機械化水平,釋放廣西農業勞動力效益。推動工業規模化、綠色化產業升級,培育大品牌、大集群的千億元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進戰略性產業,發展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著力推動金融、信息、咨詢、科技研發、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為主導的服務產業發展,同時開發原生態的綠色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建設重大旅游項目,促進旅游觀光、民族風情和休閑療養業的升級。
2.科學謀劃產業空間布局。廣西要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和桂西資源富集區三大板塊的資源優勢,構建科學的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深化,廣西地緣優勢蘊含的經濟價值得到彰顯。北部灣地區聚集以石化、機械、冶金、電子信息、新材料、輕紡、物流、海洋水產品等為特色的產業體系,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橋頭堡。桂西地區建設形成有色金屬、制糖、蠶絲綢、木材加工等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逐漸成為產業發達、生態優美、社會和諧的綠色經濟區。西江經濟帶需加快珠江一西江黃金水道開發,建成水路、公路、鐵路銜接暢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汽車、機械、冶金、建材、旅游等制造業的產業集聚,協同發展桂林國際觀光、休閑、養生的高端旅游產業。
(三)開發新型能源,構建綠色能源體系
1.加大實施節能減排,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度。廣西三大經濟區域中,新能源的研發和技術應用始終是制約廣西綠色發展的重大難題。改變能源結構,倡導能源結構清潔化是節能減排的有效支撐路徑。要根據廣西實際,優化能源結構,改變傳統的以煤、油等高碳能源為主的結構形式,發展、開發和運用新型能源。促進桂西地區資源依賴型產業轉型,發展低碳綠色農業,根據各地差異實施套種與種養結合,培育農業生態園區及循環經濟試驗區,把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相融合,建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北部灣地區將現代漁業、水產品和農產品深加工建成集約化形態,升級水泥、鋼鐵和化工等傳統產業的工藝水平,開發海洋能源和地熱能源。西江經濟帶在保證實現生態盈余的狀況下,引進高科技產業,開發水能、電能和生物能源。
2.開發新能源,構筑綠色能源體系。廣西新型清潔能源開發潛力巨大,蘊藏豐富的水能、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開發技術利用效率不高。建立新能源綜合協同部門,制定新能源開發的制度體制,形成寬松的新能源開發的政治生態空間。通過統籌規劃,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加強政府、企業、公眾和社會精英的良性互動和協同,優先扶持和發展一批節能減排、應用新型能源的綠色型大型企業,實現綠色技術產業的示范作用。在邁向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要有長遠眼光,在進行國際國內交流、合作過程中,注重利用后發優勢,引進、消化國內外先進的節能環保高科技設備,把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的每個環節中,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局面。
(四)保綠創綠共舉,不斷提高綠色容量
1.保護綠色資源,保障綠色發展。首先,要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對政府而言,要實施綠色戰略部署、綠色采購、綠色招商引資、綠色財政補貼、綠色稅收優惠等系列綠色引領行動。公務員要帶頭實施綠色消費行為,發揮模范引領作用。對于企業,推行低碳生產、循環利用的觀念,著力推動綠色產業技術升級,形成清潔生產方式。對于公眾來說,大力倡導綠色低碳觀念,實行節能減排出行活動,形成低碳綠色消費的價值觀念。其次,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強江河海洋的治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質管理制度。加強對西江流域帶和近海區域的水資源保護的環境治理,尤其要強化企業的排污監管。加強城市環境治理,解決好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問題,建立汽車尾氣超標淘汰制度,加快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步伐,嚴控煤炭使用和噪音。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契機,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改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開發秸稈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升農村生態盈余。
2.大力開展增綠、造綠的創綠行動。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部署,推進林業強區的決定,抓好“三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巖溶生態系統)、“兩工程”(城鄉綠化工程、綠色通道工程)建設。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實施生態公益林、自然森林的有效保護,關注野生動植物的繁衍,構筑北部灣綠色生態屏障和西江千里綠色走廊。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補償濕地生態工程項目、恢復受損濕地區域。治理和改善巖溶生態系統,篩選石漠化區域的生態植被,科學安排礦產開發,恢復受損礦山生態。實施城鄉綠化工程,夯實城鄉綠化硬環境,打造森林城鎮、森林社區、森林村屯的宜居城鄉,讓綠色民生深入人心。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在加快發展廣西交通過程中,在公路、鐵路、河流建設進程中,協同植樹造林,既節省成本,又構造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 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