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諶旭彬
國民黨究竟有過多少黨產
□ 諶旭彬
在1945年之前,國民黨沒有所謂“黨產”一說。自1925年孫中山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國民黨的黨務費用,即不依賴黨產,而主要由國庫支付。1927年國民黨全國執政,黨務經費遂成為政府財政中的一項固定開支。國民黨所主辦的教育、文化、新聞事業(如中央日報、中央電影企業公司、中央廣播電臺)等,也都由國家財政負擔運營經費。
這種做法長期受輿論批評。但國民黨以“訓政黨”自居,對外界的批評一直不以為然。不過因為蔣介石“以軍統黨”,國民黨的黨務工作人員,日子并不好過。據統計,1937年之前,國民黨每年的黨務經費,占財政總支出不足3%;抗戰爆發后,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1%。抗戰前,一個省府委員的月薪是500元,加上辦公補貼最高可達2000元左右;但同級別的省黨部委員的月薪只有150元,也很難拿到什么補貼。抗戰期間,差距變得更大。一方面,“國庫養黨”給國民黨招致很多外界批評;另一方面,黨務工作者薪水太低,又大都不安于做黨務工作,“縣黨部的委員,天天想當縣長;省黨部的委員,天天想當省政府的委員”。
抗戰勝利,國民黨對外宣布要結束“訓政”。“國庫養黨”遂失去了名義上的合法性。按國民黨的公開承諾,“國庫養黨”規模逐漸遞減,到1948年,黨務經費將不再列入國家預算。為自籌黨費,此一時期,國民黨正式開始大規模地置辦黨產,主要方式是“企業養黨”。
本來,國民黨在抗戰末期,曾設想過另一種“黨員養黨”的辦法,號召黨員“月捐”來維持黨務運轉。但結果非常令人失望,1944年所得的黨員月捐總額,只能滿足該年度黨費預算的0.07%。故此,1945年5月,國民黨六大作出決議:縣級以下黨部,繼續搞“黨員養黨”;省市中央黨部,創辦黨營企業,走“企業養黨”的新路。
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國民黨通過接收日偽資產,迅速建立起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從實業到金融的黨營企業體系——其中,較大的中央黨企共計13家,另有相當數量的地方黨企——為“合法”拿到日偽資產,國民黨當時聲稱:本黨領導抗戰損失慘重,其黨產損失部分應由政府補償。不過,在1948年的金圓券改革中,這些黨企,因服從國民黨的指示,全部損失慘重,一蹶不振。如資本雄厚的中央級黨企亞東銀行,本儲備有黃金4156條,美鈔14萬余元,因響應改革,將黃金、美鈔悉數上繳中央銀行。改革失敗,該行流動資金也損失殆盡。稍后,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崩盤,這些黨企大部分沒有來得及撤往臺灣。據1949年底的一份統計,因內戰失利,國民黨損失了90%左右的黨產,約670萬美金。
1945-1949年間,國民黨在臺灣,只接收了一批日偽的電影院和新聞機構作為黨產。所以國民黨遷臺初期的黨務經費,曾短暫回到由財政支付的老路。
國民黨之所以能夠50-80年代積累起巨額黨產,變成“世界上最有錢的政黨”,主要還是因為又重新搞起了“黨營企業”。到70年代,負責經營國民黨黨產的俞國華,又將“黨營企業”升級為“黨資企業”(引入公營、民間資本,由黨資控股),國民黨的黨產遂迅速暴漲。
80年代末,臺灣解嚴。為應對輿論對“黨產”的批評,國民黨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改變合作對象,避開公營資本,更多地與民間財團、企業合作;二是化整為零,稀釋黨資、分散持股,擴大投資種類。
90年代,國民黨黨產長期由李登輝的親信劉泰英掌管。劉泰英干了兩件事。一是大規模地出售股票,套取現金;二是遵照李登輝指示,將這些現金,大量用于海外投資。李登輝這個指示,除轉移黨產化解輿論壓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可以很便利拿黨產去海外運作黑金政治。劉泰英這些做法,一方面洗白了不少黨產。但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國民黨內部不少人的利益(如大規模出售股票后,很多用于安插退休老黨員的酬庸性職位,就沒有了),所以在1995年,國民黨內部也出現了要求公開黨產的呼聲。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