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8年前的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金融危機也在這時候露出了崢嶸的面目。8年后的今天,對這場危機的反思仍然不應該退場。
雷曼倒下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是太平洋另一邊燃起的烈火,危機與中國何干?的確,占全球經濟總量15%的中國,金融危機期間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度超過50%,現在的貢獻率也仍然達到25%。不過,近幾年銀行業不良資產率持續攀升,新的債轉股正在啟動,潛在風險足以讓我們警覺。
我們看到了金融自我膨脹的風險。當金融的血脈不是貫通了實體經濟的肌體,甚至實體經濟本身成為被抽取營養的對象;當全民狂熱追逐房地產,將之作為保衛財產的最好的也許同樣是無可選擇的方式;當“房價不跌”變成信仰,更多人對房產泡沫的警示本能地厭惡,我們在空氣中嗅到了一絲令人不安的氣息。
在歐美市場,反思的結果指向了更加嚴厲的市場監管,一系列亡羊補牢的法案證明了這一點。它提醒我們,監管者需要保持敏銳的嗅覺,有勇氣站在市場的對立面,對于膽大妄為者說不。在中國,監管缺位和空白同樣存在,貪婪和放縱也可能披上創新的外衣,我們需要建立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也迫切需要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的監管理念。在金融的游戲中我們的機構和企業不能不先做一個學習者,甚至監管者也不能不放下身段,從別人的教訓中發現自己的成長之道。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