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 周明潔 張建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
孤獨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
趙 娜 周明潔 張建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目的 探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主觀幸福感(SWB)的影響及孤獨感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量表、孤獨感量表及費城老年中心總體SWB量表,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269例平均年齡73.2歲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 老年人SWB總體上偏低,但是孤獨感水平偏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對SWB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老年人的孤獨感在心理健康與SWB之間起調節作用。結論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減少個體的孤獨感可以增加前二者的正性關系。
心理健康;孤獨感;主觀幸福感
有研究認為,個體的身心健康對主觀幸福感(SWB)具有顯著的影響〔1,2〕。然而,這些有關身心健康對SWB影響的相關研究僅關注青少年群體,而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尚不充分〔3〕。孤獨感體驗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衡量老年人SWB的重要指標之一〔4〕。孤獨感是指老年人感到與重要他人處于相互脫離或者不和諧的關系,從而感到被疏遠和輕視〔5〕。“心理不協調”理論認為,孤獨感來源于個體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孤獨感是當前我國老年人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之一。上海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60~70歲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獨心理癥狀的占1/3左右,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這一比例則高達60%〔6〕。本研究擬從心理學的視角揭示自我報告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孤獨感在其中的調節作用。
1.1 研究對象 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9份,有效回收率為93%。去除60歲以下老年人10例,最終納入問卷269份。其中男134例,女135例;平均年齡73.2歲。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健康量表(GHQ-12) 采用12個條目的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問卷將被試報告的當前(1~4 w)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平時進行對比,了解其最近幾周內總的心理健康狀況。代表性題目為:“在過去的幾周內,您有由于過分擔心而失眠的情況嗎?”該量表為四點計分,分別為“比平時多很多”、“比平時多一些”、“與平時一樣”、“完全沒有”。總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量表Alpha系數為0.86。
1.2.2 孤獨感表 采用Russell(1978)年編制并經過中國環境下修訂的(CLA)孤獨量表〔8〕。該量表為自評量表,主要評價由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全量表共有20個項目,采用四級頻次計分,回答為“一直”,“有時”,“很少”,“從未”,分別計4~1分。其中有9個條目反序計分,分數越高,孤獨程度越高。例如:“您與周圍人的關系和諧嗎?”量表Alpha系數為0.84。
1.2.3 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MUNSH) 該量表由Kozma和Stones于20世紀80年代將(ABS)、生活滿意指數Z和費城老年中心量表綜合修改而成的新量表,專用于老年群體。由劉仁剛、龔耀先對此量表進行了修訂。量表由24個項目組成,結構上分為正性情感(PA),負性情感(NA),正性體驗(PE)和負性體驗(NE)4個分量表〔9〕。項目的計分為,回答“是”計2分,“不一定”計1分,“否”計0分。總得分等于正性因子得分減去負性因子得分,總分18~24分,分數越高代表老年人的SWB水平越高。該量表Alpha系數為0.8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數據分析、相關分析和層次回歸分析,以檢驗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分析孤獨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與SWB間的調節機制。
2.1 人口統計學差異 男性老年人的幸福感〔中位數(M)=9.63〕要略高于女性(M= 7.53),但這種差異不顯著(t=1.72,P>0.05)。不同政治面貌的個體幸福感有顯著差異(F=8.51,P<0.01)。其中,民主黨派人士幸福感最高(M=13.25)中學教育水平的幸福感(M=7.63)及大學程度的幸福感(M=11.42)居中,其次為中國共產黨員(M=12.07),群眾的幸福感水平最低(M=7.13)。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在幸福感水平上有顯著的差異。學歷水平越高,幸福感越高,并且這種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F=3.26,P<0.01)。研究生水平的老人幸福感最高(M=20.67),小學及以下的個體幸福感最低(M=5.25)。有配偶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最高(M=8.64),喪偶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最低(M=3.21),離異或分居的老年人位于中間水平(M=8.25),三者之間差異顯著(F=8.73,P<0.01)。總之,老年人的幸福感總體偏低,男性的幸福感略高于女性,不同政治面貌、教育水平及婚姻狀況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
2.2 描述性數據分析 老年人自我報告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在4點計分的量表上得分為1.65±0.49。該樣本老年人的孤獨感水平比較高(39.72±9.97),高于平均水平。整個群體的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下(8.57±10.05)。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水平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r=-0.542,P<0.01),即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他們感知到的孤獨感水平越低。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r=-0.566,P<0.01),即個體的自我報告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SWB水平也越高。調查結果顯示,孤獨感與個體的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r=-0.640,P<0.01),也就是說,個體的孤獨感越高,其SWB水平越低。心理健康、孤獨感和SWB三變量之間皆存在顯著相關的關系。
2.3 孤獨感的調節作用 在控制了個體的性別、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之后,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B=0.507,P<0.01)和孤獨感(B=-0.456,P<0.01)對老年人的SWB的主效應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感知的孤獨感越低,個體的SWB越高。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個體的心理健康與孤獨感的交互作用顯著(F=30.06,P<0.01)。見表1。

表1 老年人心理健康對SWB的影響:孤獨感的調節作用
1)P<0.01
有研究者認為,交互效應和調節效應從統計分析的角度來說是一樣的,然而他們又是有區別的。在交互效應分析中,兩個自變量的地位可以是對稱的,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解釋為調節變量;也可以是不對稱的,只要其中有一個起到了調節作用,交互效應就存在〔10〕。但在調節效應中,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調節變量是明確的。在本研究中,個體的心理健康為自變量,孤獨感為調節變量。顯著的交互作用顯示,減少老年人感知到的孤獨感,可以增加他們心理健康與SWB之間的關系。相反,老年人的孤獨感增加,則可以降低二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對SWB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老年人的SWB越高。本研究證明老年人的孤獨感在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與SWB之間起著調節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及離異、喪偶的老年人SWB較低,因此他們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引起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就性別來看,可能與女性本身的生物易感性有關,其性格、感情較男性敏感脆弱,情緒體驗和表達也較為強烈,而情緒情感也是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之一〔11〕。對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來說,一方面有可能與其經濟狀況有關,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程度的個體對一些客觀現象的解釋不同,如對死亡的正確認知程度等,或許也是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其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是影響老年人幸福感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報告心理健康狀況水平高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健康者的一些優良品質如樂觀、自尊、外向有可能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個體因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最能喚起人們思考死亡和生活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的孤獨感對老年人的幸福感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對于提高個體SWB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老年人的孤獨感是一個受人格、社會關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變量。老年人與成年子女、配偶、朋友、鄰居的關系等都能影響到老年人的孤獨感。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孤獨問題。空巢老人的這一特殊老年群體,其子女不在身邊,缺少精神關愛與慰藉,因此他們比一般老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孤獨感。
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知會勾起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進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等。這些因素都是影響個體SWB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是建立在各方面的基礎之上,除了老年人自己要努力進行自我調節之外,社會、家庭也應該共同努力,多為老年人著想,這樣才能使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從而保持身心健康。
1 岳頌華,張 衛,黃紅清,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93-8.
2 唐 莉,胡 瑩.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新生的幸福感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23-4.
3 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2):73-8.
4 申繼亮,周麗清,佟 雁,等.親子支持和孝順期待對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167-9.
5 吳 捷.老年人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8;31(4):984-6.
6 許曉芳,侯振虎.老年人孤獨感的心理學研究進展〔J〕.社會工作,2011;6:46-9.
7 Mari JDJ,Williams P.A comparison of the validity of two psychiatric screening questionnaires(GHQ-12 and SRQ-20)in Brazil,using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PC)analysis〔J〕.Psychol Med,1985;15:651-9.
8 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J〕.北京:北京軍醫大學出版社,2010:226.
9 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概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3):191-4.
10 溫忠麟,侯杰泰,Marsh HW.結構方程模型中調節效應的標準化估計〔J〕.心理學報,2008;40(6):729-36.
11 朱海玲,史寶欣.死亡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6:569-71.
〔2014-12-09修回〕
(編輯 安冉冉/曹夢園)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支助(2013M541074)
張建新(1954-),男,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
趙 娜 (1981-),女,博士后,主要從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
B881
A
1005-9202(2016)22-571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