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奕敏
(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淺析維拉·羅伯斯高音薩克斯管作品——《幻想曲》
瞿奕敏
(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幻想曲》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維拉·羅伯斯薩克斯管創作的優秀代表作品之一,該曲集中體現了巴西音樂風格和特征,在高音薩克斯管作品庫中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成為全世界各大重要比賽中決賽的指定曲目之一。
維拉·羅伯斯;薩克斯管;《幻想曲》
維拉·羅伯斯(Villa-Lobos 1887-1959)是著名的巴西作曲家和樂隊指揮家,1887年3月5日出生于里約熱內盧。維拉·羅伯斯從小就受到其姑媽的音樂影響,內心充滿了對巴赫音樂的鐘愛。少年時期,他被一種叫做“肖羅[1]”的民間音樂形式所深深吸引。1905年,維拉·羅伯斯開始巡游巴西,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作品以及巴西人血液中所充滿的節奏感給維拉·羅伯斯的創作帶來了靈感。維拉·羅伯斯的創作深受瓦格納和普契尼的影響,同時也自學了法國著名作曲家文森·丹蒂(Vincent d’Indy)的《作曲教程》,在其創作后期的一些作品中,還可以發現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音樂風格。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將巴西的民間音樂與歐洲音樂相結合,并以其鮮明的音樂特色流傳于世。
維拉·羅伯斯為高音或次中音與室內樂團而作的《幻想曲》[Fantasia pour soprano ou tenor et orchestre de chambre]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Anime”,第二樂章“Lent”,第三樂章“Tres anime molto allegro”,正常的演奏時間約11分30秒。這首《幻想曲》創作于1948年春,當時維拉·羅伯斯在紐約住院接受癌癥的治療,于年底在里約熱內盧完成這首作品,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圣母頌No.9。
1920年,維拉·羅伯斯在法國巴黎指揮交響樂團,結識了巴黎高等音樂學院薩克斯管教授馬塞·穆勒(Marcel Mule)先生。1948年12月份把這首作品獻給了馬塞·穆勒先生。此曲第一個版本是G大調,但是由于當時高音薩克斯管演奏高音區的#F和G非常困難,因此維拉·羅伯斯決定將第一個版本向下移低大二度,成為當前最流行的版本[2]。
維拉·羅伯斯的學生和朋友沃爾德馬·斯皮爾曼(Waldemar Szpilman)(1905-2003)是巴西作曲家、指揮家和薩克斯管教育家,他非常喜歡這首作品,但他希望能用次中音薩克斯管演奏該作品,在征得了老師的同意之后,斯皮爾曼1951年11月17日在巴西教育文化中心音樂廳用次中音薩克斯管首演了這首《幻想曲》。
(一)作品分析
1.《幻想曲》第一樂章的結構是A-B-C-B-C-Coda
A段展現了非常生動的序曲以及輝煌的拉丁節奏。
B段是富有旋律的主題色彩,這個主題就如同媽媽為孩子所吟唱的搖籃曲,非常甜美溫柔。
C段回到了輕巧并且有力量的音樂性格特征。
因此第一樂章在演奏中要注意不同主題之間強烈的對比,充分運用高音薩克斯管來表現A,B,C各段主題的特點。
2.《幻想曲》第二樂章
《幻想曲》第二樂章受到德彪西的影響,運用了屬九和弦,展現了安靜流動的音樂主題思想。
3.《幻想曲》第三樂章
作曲家通過運用大量十六分音符的斷奏展現了極其輝煌的音響效果,或許可以像維拉羅伯斯所要求的那樣去演奏,同時我們也可以想象運用演奏巴赫作品的演奏方法來增添一些連線而使整個樂章更加生動。
(二)演奏建議
1.速度(Tempo)
在第一樂章的開端,作曲家明確的標記出二分音符112的速度。因此一定要非常清楚的體現出“anime”生動的音樂特征。在B段,樂譜上標記出“moins”,意味著速度緩慢下來,建議在B段的速度大約在56-62之間,為了更好地把旋律段落歌唱起來并且與A段做出強烈的對比。第一樂章連續在二二拍和二三拍之間切換,演奏時要注意節拍,作曲家運用了巴西拉丁風格的節奏型,因此演奏時要注意在一小節三拍中能聽到四個重音。
重音實例:
在第二樂章中,有幾個段落的速度是需要隨著音型組的發展而變化。例如在2號的段落中為了表達激動的情緒,作曲家運用六組同樣的音型來做遞進。同時樂譜中出現了“affrett(快速的)”,為了讓六組音型演奏得越來越快,并在rallentando(漸慢)出現的時候速度漸漸回到原速。
在第三樂章中,樂譜標記的速度為152。但是為了能夠將更清晰的演奏第三樂章的標題“非常活躍(tres anime)”的音樂特點,建議速度控制在132-138之間。
2.分句、發音及吐舌
由于《幻想曲》第一樂章的主題變化和色彩變幻較多,要求演奏者嚴謹清晰的演奏所有的連線及斷奏。理解主題色彩變化走向的基礎上,清晰的演奏所有分句。因為目前世界通用的是由Peermusic Classica出版社出版的薩克斯管與鋼琴版本的勘誤,需要注意在第10小節中,八分音符組需要增添一條連線。在鋼琴縮譜中,由于出版的疏忽而漏掉了連線。但是在交響樂總譜中確清晰的標記出來。
由于鋼琴縮譜出版的疏忽,在第79小節也同樣出現。
《幻想曲》第二樂章需要表現靜謐流動的音樂語句,為了保證音樂的連貫性,分句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建議在第26小節中,作曲家運用七連音的上行和五連音的下行來表現和弦的色彩。但是在第二樂章每拍54的速度下,演奏者如果運用吐音的演奏方法會破壞了旋律的連貫性。因此在這小節中七連音和五連音需要連奏。
在《幻想曲》第三樂章中,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16分音符組來體現第三樂章的標題TRES ANIME (非常活躍)因此演奏這些16分音符組的時候可以運用雙吐的技術來完成。在演奏雙吐的時候,建議演奏者舌頭運動就如同在說ta ka ta ka ta ka……,因為高音薩克斯管的雙吐技術與中音薩克斯風的雙吐技術略有不同,高音薩克斯管笛頭和哨片都略小一些。因此舌頭運動也會稍微小一些。如果演奏者在雙吐的技術有困難的話,也可以自行選擇增添合適的連線使作品演奏得更加輕松,完美。
《幻想曲》集中體現了巴西的音樂風格和特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維拉·羅伯斯創作的優秀薩克斯管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薩克斯管專業的經典作品。從薩克斯管的歷史沿革我們不難發現,二十世紀上半葉是薩克斯管的探索、發展時期,這首《幻想曲》雖然不是第一首為高音薩克斯管和交響樂團創作的幻想曲,但是在整個薩克斯管作品庫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目前,這首作品已成為當代各大重要比賽中決賽的指定曲目之一。由于薩克斯管的歷史本來就不長(約170余年),進入中國的時間很短,因此這首作品在薩克斯管的教學曲目中顯得更為重要。筆者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中國的薩克斯管專業教學科研與演奏提供參考。
[1]“肖羅”是指巴西城市里的市民民間小樂隊,采用的樂器有吉他、曼陀林、雙簧管、單簧管、長笛、長號、短號等.
[2]保羅·吉爾著.穆勒先生的音樂人生(《la vie musical de Monsieur Mule〉 P.Gille Edition Durant 1984).杜朗出版社,1984.
[3]陳自明.巴西音樂之魂——維拉·洛博斯[J].北京:音樂研究,1988,(1):76-78 .
[4]Steven Mauk.Villa-Lobos' Fantasia for Soprano Saxophone[D].碩士學位論文,美國,2005
[5]保羅·吉爾著.穆勒先生的音樂人生(《la vie musical de Monsieur Mule〉 P.Gille Edition Durant 1984)[J].杜朗出版社,1984.
瞿亦敏(1985—),女,江蘇蘇州人,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薩克斯管演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