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發
(云和縣浮云水利站, 貴州 興義 323600)
?
淺析傳統水利向環境水利及生態水利的轉變
鄭云發
(云和縣浮云水利站, 貴州 興義 323600)
農田水利建設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農田一般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進行灌溉,而后由興修的水利工程進行灌溉,農水建設發展到今天開始重視環境水生態。傳統農田水利向環境水生態轉變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這種形式的轉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本文主要分析農田水利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并概述了傳統農業水利向環境水生態轉變的過程。
傳統水利; 環境水利; 生態水利; 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非常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從各個方面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促進農業生產。但是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對生態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不利于生態平衡的發展,有悖于目前社會提倡的生態平衡理念。因此必須將農田水利建設從傳統建設方式向環境水生態方向發展,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云和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山區,東西寬38km,南北長47km,總面積984km2,其中,耕地面積6.84萬畝,山地面積119.1萬畝,水域面積5.5萬畝;2003年開展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以來,先后建設了崇頭鎮、石塘鎮、赤石鄉等20個農村飲用水項目。近年來,為切實保障全縣農民飲水安全,確保廣大群眾喝上放心水,云和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計劃,通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在縣城自來水廠一、二期擴建工程已完成的基礎上,全縣還建成4座鄉鎮級水廠(崇頭水廠、赤石水廠、石塘水廠、緊水灘水廠)和村級集中式供水工程246處,分布于全縣三鎮三鄉四街道。截至目前,全縣農村飲用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已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到目前為止,全縣20個農村飲用水工程,已全部通過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

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示意圖
農田水利建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的農田水利建設一般包含蓄水系統、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等,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建設形式,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從不同的方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我國古代偉大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見下圖),自建成后幾千年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灌溉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都江堰的建設充分地保護和利用了水資源,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的建設特點是變水害為水利,統一“人、地、水”三個因素,很好地改善了農田水利環境和周圍生態景觀。都江堰的建設可謂是我國古代一項重大工程,從圖中可以看出都江堰利用魚嘴實現了正、倒四六分水,從而滿足了基本的灌溉需求。可見,好的農田水利建設不僅能促進農業發展,而且對周圍環境具有平衡作用,維護生態平衡發展,降低水利設施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4.1 水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水利工程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傳統水利工程建設可能會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而且生態環境系統比較脆弱,任何一個環節受到破壞,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但是,現在很多水利工程建設很少會考慮這些問題,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實施建設,而且工程建設忽略了水的承載能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另外,工程技術人員盲目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對河流區域水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導致河道堵塞、淤泥等,破壞了當地自然生態環境。
4.2 水利設施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水利工程設施建設必須嚴格遵守規程規范,否則可能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各式各樣農藥、化肥的研制和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量,但是在農藥和化肥應用過程中也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主要是將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排入水渠中,導致水體內氮、磷、鉀含量過高,不利于當地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對生物飲用水帶來一定的損害,甚至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用水,破壞整個流域內水資源,導致生態失衡。
5.1 灌溉方式的轉變
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有合理的農田灌溉方式,特別是在降雨量比較少的地區,必須通過農田水利建設促進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穩定糧食產量。而過度灌溉也會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給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損害。因此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農田灌溉設施的設計必須要考慮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加強對周圍環境的勘探,從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水利建設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灌溉設施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保護農業生態系統。農田灌溉能夠解決農作物缺水問題,同時促進農作物對礦物質元素的吸收,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在農田灌溉過程中也會導致土壤中礦物質流失,也可能將水中的鹽分帶到河流中造成土壤鹽分含量過高,導致水體內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體含氧量下降,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在農田水利建設中采用滴灌、噴灌等灌溉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水環境污染,達到環境保護和農業增長的雙重效益。
5.2 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小規模重實效建設
a.加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的多元化投入增長機制,落實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確保足額計提、定向使用;同時以新農村建設為著力點,集中項目資金、各級財政資金、民間閑散資金,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打造亮點工程,以點帶面,推動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進步。
b.繼續推進產權改革。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對一些效益明顯、受益范圍明確的新建工程,要大膽支持和鼓勵個體、聯戶法人單位去投資興建。做到自辦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達到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目的。在政策、信貸、稅收、土地征用等各個環節給予更多的支持,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群眾建設和經營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的積極性。
c.全面鋪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國家試點縣工作。從2015年開始,云和縣全面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管一體化”“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確權和移交”“建立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公開公示制度、農民質量監督員工作長效機制”等六大試點工作,通過三年努力,力爭實現“產權明晰、權責落實、經費保障、管用得當、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5.3 實施公開招標、發展民營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建設是群眾參與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建設,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工程性質和收益范圍正確使用“一事一議”規定,實施水利工程建設的民主決策。云和縣在水利興修時比較注重采納群眾的建議,特別注重因地制宜、科學治水。治理大溝、中溝的過程中一般在滿足排澇的基礎上適當加深,從而很好地解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另外在規劃村塘改造的過程中,利用廢舊坑塘、老河道和舊窯址等進行綜合開發,最大限度地節省開發成本。云和縣各個鄉鎮興修水利工程過程中一般采用驗收制度,在工程質量保障的情況下一般均能夠通過驗收。在興修水利工程時專門請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工程驗收,保障整個工程質量的提高。在工程建設方面,一般實行公開招標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監理制以及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等,在節省建設資金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工程質量。
5.4 優化農田水利蓄水工程
蓄水設施建設是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很好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解決農作物生長中的缺水問題。如果蓄水設施建設不夠科學,可能會影響農作物周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周圍環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農田水利建設必須要有科學的計劃,而且修建過程中盡量在自然湖泊河道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這樣既能夠減少投入成本,又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又能夠提高水利設施的安全性。在這個過程中將農田水利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促進我國水利設施建設的發展。
5.5 排水渠道上的改造
農田排水系統在整個環境水生態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內部生長的水生物對氮元素能夠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從而能夠很好地減輕農田廢水對水環境的破壞。因此,興建農田水利系統時,必須將藥品考慮到排水系統設計中,同時選擇合適的建設材料,這樣能夠為農田中的益蟲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少作物生長中農藥的使用,使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5.6 加強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
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比較滯后,而且由于過去人們對農田水利建設不夠重視,導致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很難實際應用,因此,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首先要優先建設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地區的水利設施,加強鞏固已經出現病害的大型水庫,預防水庫出現危險,促進農田水利完善發展,減少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同時提高水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加快推進缺水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同時農業生產離不開水資源,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缺水地區農田水利建設,并在嚴重缺水地區推進缺水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開采地下水,并結合“蓄、引、提”,因地制宜地規劃一批中小型水庫,積極鼓勵農民興建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田水資源利用率,解決鄉村用水問題。在農田水利建設中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并建立社會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系統,構建專業的防洪抗旱服務,積極完善應急預案。
農業是我國發展之根本,農田水利建設不僅能促進農業更好發展,而且能保障農業生產環境的提高,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雙重收益。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下,農田水利建立必須從傳統水利建設向生態水利、環境水利方向轉變,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保障農業生產,而且要保證在整個農業發展中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蘇亞,張芝英,錢進,等.從傳統農田水利建設向環境水利、生態水利轉變的探索[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10):50-51.
[2] 蘇亞,錢進.從傳統農田水利建設向環境水利、生態水利轉變的探索[C]//第三屆安徽省自然科學學術年會暨首屆安徽水利論壇論文集,2005:262-264.
[3] 賈麗,王永剛,姜志偉,等.格賓塊石生態護坡應用研究[C]//中國水利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409-412.
[4] 蔣坤,蔣鵬,張躍飛,等.淺談生態護坡在現代水利中的應用[J].治淮,2014(10):39-40.
[5] 李德旺,雷曉琴.城市水網構建中的生態水力調度原理與方法初探[J].人民長江,2006(11):63-64,67.
[6] 方榮杰,代俊峰.“水利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園,2011(8):1-3.
[7] 馬海濤.淺談河道生態型護岸[J].科技信息,2011(26):331.
Analysis o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to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ZHENG Yunfa
(Yunhe County Fuyun Water Conservancy Station, Xingyi 323600, China)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has been the top prior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armland is initially irrigated only by natural river water and rain water generally. Then, they are irrigated b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Nowadays,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s developed into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y.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to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nc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ransition in the form can maximally meet water demand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It will not bring harm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per, influence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on environment is mainly analyze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to environment water elolgical conservancy is summarized.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environmental water conservancy;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transition
10.16616/j.cnki.10-1326/TV.2016.07.010
TV212
A
2096- 0131(2016)07- 003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