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意義深遠
楊 楠
大學生們對未來就業前景感到迷茫,對書本知識和就業實踐的關系有所困惑。因此,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對大學生將來選擇就業城市、就業方向、就業崗位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生 社會實踐 就業 學習 選擇
企業和社會對于大學生來說,既陌生又期許,這個領域從前屬于父母,屬于長輩,屬于向往而敬畏的夢想,屬于放飛青春的地方,更是大學生學業成果的檢驗場。因此,利用假期時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盡早了解未來就業形勢,對于大學生將來自主擇業,做出更加切合自身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砥礪成才,尋訪校友”就業實踐團,連續3年從深圳到東北再到西北,尋訪校友百余位,深度訪談30余人;參觀了中國中車、蘭州石化等15家企業;參觀的行業從化工、信息、房地產到新聞娛樂及各行各業,足跡遍布深圳、大連、西安、蘭州等12個城市,沿著校友們的返鄉足跡,尋找就業的經驗和創業的精神。
力學篤行,腳踏實地,行實踐尋訪征程。實踐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一路聆聽校友的閱歷和經驗,一路交流感悟和心得,一路相互幫助和鼓勵,難忘的經歷,滿滿的收獲和溫暖。在尋訪校友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感受著不同城市的就業環境,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人們以其特有的快節奏創業和工作方式發展著自己;在東北三省,感受著老工業基地煥發的生機和活力;在大西北,高科技和物產資源的緊密結合呈現在眼前。實踐團參觀的行業有化工、房地產、傳媒、信息產業等,其中有大型國企,也有民營企業,還有自主創業。大家看到,不管身在何處的大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在的崗位,在他們的身上閃爍著當代大學生執著的進取精神。
踏進企業,見到校友,交流與訪談間,感受著他們的蛻變和成長。“機會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是留給準備好了的人”“沉淀自己、管理自己、成就自己”“夯實專業基礎,切勿眼高手低”“努力學習,注重實踐,完善知識結構,做好人生規劃”……這些感悟是校友們的肺腑之言。大學生們在感受著就業形勢嚴峻的同時,也得到了莫大的鼓舞與激勵。
敬受良箴,縱橫捭闔,建校友資源機制。幾十年來,母校培養的大批人才正活躍在社會發展的廣闊舞臺上,日漸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一流大學的建設離不開學生畢業后,在國家各個建設崗位上乃至國際上體現出的公認信譽。校友是大學生就業發展道路上有力的社會資源,是體現學校教學水平,注重學以致用的最好實例。社會實踐團對構建校友聯系網絡、推動校友機制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堅持可持續性,把控情感性,注重信息互通,建設長效機制,利用校友機制為在校大學生就業、擇業提供最真實、最快捷的幫助。
立足數據,研討問卷,看理性分析結論。社會實踐團在出發前,從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領取了調查問卷,針對大學生就業城市、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就業心理展開調查。同時,密切關注本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就業前景、就業心得等。調查的形式除發放問卷外,更加注重面對面交流,調查原因,了解心理,觀察細節,體會實情。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綜合分析,得出了一些傾向性的觀點:一是個人價值體現渠道更加多樣化。就業、創業分向分流,如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偏向自主創業,且以高科技形式的依托為主,東北、西北地區偏向返鄉就業。鐵飯碗概念消失,選擇股份制企業、私企就業已很普遍。自主創業更是體現了青年人挑戰自我的勇氣。二是返鄉情節更加普遍。體現了大學生擇業更加理性客觀,更加注重自身價值實現,更加關注家鄉發展和機遇。三是終身學習更加堅定。社會的大學堂注重學以致用,堅持終身學習,努力成為實踐練兵場上的好學生。四是個人素養更加關鍵。包括扎實的理論功底、適應社會的能力、誠信敬業的品質和不斷創新的勇氣。
回歸初心,座談感想,促心靈收獲傳播。社會實踐團成員帶著疑問,帶著對未來的不知所措出發。在經歷了觸動心靈的訪談和親身體驗后,學校及時組織召開實踐成果座談會,總結分享實踐心得,實踐團成員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受。
校友中從事的職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實例很少,甚至根本與專業無關。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不間斷地積累知識,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了學生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鉆研精神,這是今后適應社會、適應崗位最重要的素質需求。因此,學生時期培養學習習慣和進取精神更為重要。
無論是從事技術工作,還是管理工作,或是服務類行業,在埋頭拼技術、學管理的同時,更要歷練品行。大家都希望被認可,希望成為骨干,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因此,需要具備的最首要的品質是責任感。對企業、對工作、對同事有強烈的責任心,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更快地成長。其次,還要具備熱情誠懇的態度、樂于助人的心態以及謙虛好學的習慣。特別的感悟是,新入職學生一定要放下身段,主動融入環境,從零開始,抓住機會。
對于未來,多數人覺得大城市更有前途,機會更多,更有發展。在體會了校友們的心路歷程后,實踐團成員有了不同的認識。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返鄉就業,亦或是選擇其他城市,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才是明智之舉。職業生涯很漫長,做喜歡的事兒,并能在熱愛的崗位上做出成績,就是成功。聽從心靈的呼喚,理性分析自我,把對工作崗位的熱愛、能夠發揮自身特長作為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內容。
社會實踐團成員來自天南地北,有著各自的故鄉情懷,卻又都在大都市讀大學,見識著最先進的文化和城市。看到學長們從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蛻變,從職場新人到創業成功的經歷,實踐團成員熱血沸騰、充滿期待。社會實踐考察歸來,大家目光更遠了,思路更清晰了,信心更堅定了,砥礪成才,我們一直在努力。
大學生們利用假期時間,堅持尋訪校友,完成實踐目標。不僅明白了書本知識和就業實際的關系,同時對于如何選擇工作城市和崗位,如何在職場中成就自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實踐過程中,采集鮮活的人物素材,引發學生對職業規劃的思考,為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和就業技能提供真誠的幫助。通過校友會、校友群與各地校友取得聯系,建立起在校生與畢業校友及所在企業的聯系紐帶,創建長期溝通交流的平臺,為就業招聘提供信息和指導。另外,社會實踐團也為母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提供了人才質量培養調查分析報告,為母校改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依據。
北京化工大學“砥礪成才,尋訪校友”就業實踐活動堅持多年,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的支持與重視,每年的活動都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網易、新浪、搜狐三大門戶網站進行了全面報到。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采訪交談、思考感悟,收獲頗豐。大學生被校友們的熱情和堅守感動著,被校友們的智慧和執著激勵著,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信心和期待。同時,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實踐鍛煉,在校期間為學弟、學妹們做一個示范和榜樣。
(作者單位為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楊楠(1995—),女,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