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內容提要作者介紹了自己連續數十年追蹤拍攝新聞故事背后的體會:用圖片講好新聞故事,要追蹤新聞,全景式展現,把新聞做深做透;要用獨特的視角,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達到深度和廣度;要運用新媒體手段,用圖片加文字直播方式展現新聞,與網民互動,使新聞更具視覺沖擊力。
關鍵詞圖片新聞新聞故事新聞呈現
一、追蹤報道,全景式展現,把新聞做深做透
把發生的新聞事件,—直以圖片形式追蹤下去,等于把歷史定格在人們的腦海里,讓人久久難忘。舉一個我—直追蹤報道的例子:
45年前,金華老火車站票房廁所邊一名棄嬰凄厲的哭聲,引起了正在附近拾破爛的張洪斌的注意,他與妻子樓小英商量后,決定收養這名棄嬰。這名棄嬰就是現在的張美仙。此后,兩位老人先后收養了20多名棄嬰。這對靠拾破爛維持生計的善良老人的事跡,曾經感動了無數人,并曾上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經過全國大小媒體報道后,這些棄嬰大多數被人收養,長期與二老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是美仙、晶晶、菊菊,現她們均已出嫁,并都各自有了子女。方方和圓圓27年前被河南好心人收養。張洪斌去世后,樓小英以瘦弱的身軀挑起了家庭重擔。2006年在其80歲高齡時,仍收養了一名棄嬰,取名為張麒麟,現張麒麟已上小學四年級。
樓小英和丈夫張洪斌用愛心詮釋的“五里亭”故事,引起媒體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也是最早開始用相機記錄這一故事的人,并一直跟蹤拍攝至今。
1987年12月,我和文字記者洪加祥第一次走進金華市郊金蘭古道上四面漏風的金華五里亭,屋內滿地撿來的破爛,沒有立足的地方,我們就擠在門口的一點點空地上采訪了兩位老人。后來,洪加祥寫了報告文學《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并于當年12月在《金華日報》上發表,我所拍攝的照片作為配圖,第一次與讀者見面。到2014年8月6日,“五里亭”兩位愛心老人先后離世,我前后整整追蹤拍攝27年。27年來,報道從未間斷。五里亭的變遷,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在筆者的鏡頭中留下真實的記錄。2007年6月1日刊發《“五里亭”風雨彩虹》,圖說“五里亭”往事,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愛心老人收養棄嬰的事跡;2008年,一組圖說“五里亭”往事的照片入選由人民畫報社主辦的《我們曾經走過——中國百姓生活30年》大型圖片展巡展;201 2年6月29日,89歲的樓小英積勞成疾,突患尿毒癥病倒,昔日撫養長大的孩子們又回到了她的身邊。社會各界都伸出援手,讓老人感到無比欣慰。7月11日、12日、13日,《金華日報》連續在“浙中周末”版顯著位置刊發“五里亭”愛心老人樓小英病重住院、“五里亭”愛心老人感動金華的報道。得知樓小英老人仍有兩個心愿未了,金華市民政局、公安局、醫保處等相關部門表示,將盡快幫老人了卻心愿。金東區實驗小學校長方青獲悉樓小英7歲的孫子張麒麟沒戶口,上學無著落后,表示愿意接收其入學。12日下午,89歲高齡的原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美秀在女兒的攙扶下,趕到市中醫院看望樓小英;浙江福泰隆慈善基金會送去了5萬元。7月14日,《金華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人性的光芒,道德的高地》一文,時任金華市委書記陳一新批示:“‘五里亭愛心老人的故事令人感動,樓小英老人用自身的行動,闡釋了人的道德本性,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同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新聞24小時》“主播關注”欄目中播出“讓愛心車輪永遠轉動”,講述“五里亭”的愛心故事。
五里亭的愛心故事,為什么讀者關注度那么高,反響那么好?就是因為題材本身具有較強的新聞性,而且通過用圖片形式全景式再現,做深做透了新聞,同時融入了很深的情感元素,于是就具有了超越時空的力量。“五里亭”的故事先后多次獲浙江新聞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二、以獨特視角,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
隨著新媒體陜速發展,信息量呈幾何級增加,先進傳播技術也大大提高了新聞傳播效率。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獨家新聞的時代已基本終結了,這是新聞事業前行的必然。而作為圖片,要達到與文字報道相媲美,只能有獨特的視角,同時挖掘新聞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樣才能打動讀者。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金華日報》特別策劃了《影像·尋訪》專欄,并推出系列報道。策劃這組系列報道的初衷是用有別于傳統的文字報道手法,通過影像中的記憶,用真實的歷史打動讀者。2009年S月7日,是金華解放60周年紀念日。經過精心策劃和采訪,《金華日報》在一版推出系列報道首篇《石占金:信仰點燃激情歲月》。石占金1949年5月7日以尖刀連連長的身份,命令司號員吹響了解放金華的沖鋒號;離開部隊后,石占金又一直生活在金華,是金華滄桑巨變的見證人。這篇報道用過去的圖片資料和現在的生活圖片,通過石占金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娓娓道來過去鮮為人知的故事,感人至深。報道一經推出,立即得到讀者廣泛好評。接著,《金華日報》又陸續推出了《我國第一代勞模陳雙田》《赤腳醫生的回憶醫療保障的期待》《尋訪羅埠文宣隊看農村文化變遷》等10多篇系列報道。
《影像·尋訪》系列報道每期刊登一張或一組老照片,通過采訪老照片中的主人公,記錄歷史,并見證變化。影像,不僅僅是歷史;尋訪,是為了更好前行。每期《影像·尋訪》刊出后,都會接到讀者的電話,談自己看了報道后的感想和建議。例如,《我國第一代勞模陳雙田》報道中,用了一張陳雙田和湯溪中學學生一起在田間勞動的情景,照片刊出后,照片中的同學就建議,召集照片中的同學一起聚聚。后來,照片中的五位同學、兩名當年的拖拉機手聚在一起,與陳雙田的妻子一同座談,回憶陳雙田,結合自身經歷,贊美勞動的光榮與偉大,與讀者互動,收到較好的宣傳效果。這組系列報道,因為視角獨特,用過去的圖片資料和現在的圖片,來全方位展示新聞故事,具有較強的深度和廣度,且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視覺感染力,深受讀者好評,被評為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三、運用新媒體手段。用圖片加文字直播方式展現新聞。與網民互動
從實際工作操作上來看,圖片新聞除了在紙媒上發揮作用外,在新媒體領域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小覷,特別是新聞直播中,用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相比單純用文字報道更有直觀效果,更具視覺沖擊力,宣傳效果也更突出。
2016年6月3日晚,金華市舉辦了首屆體育社區交流大會,開幕式表演精彩紛呈。金報集團旗下的《金華晚報》利用新媒體“金華晚報發布”平臺,當天晚上進行了圖片現場直播。開幕式活動晚上7時正式開始,活動還沒有開幕,6時S0分“金華晚報發布”就通過微信將現場觀眾和曖場表演情況,通過兩幅圖片,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直播出去了。7時活動正式開幕,“金華晚報發布”又將開幕式情況通過圖片發出。接著,隨著各個體育協會成員單位的舞蹈表演、空竹表演、跆拳道表演……一幅幅圖片,通過微信平臺實時進行直播。微信粉絲通過“金華晚報發布”微信平臺,直觀地了解到現場情況,并在微信平臺實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與《金華晚報》互動。微信直播持續到8時20分活動結束,共發布圖片100多幅,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通過圖片直播形式,改變了以往傳統紙媒必須通過第二天的報紙才能報道的傳統,既達到了新聞快速發布的目的,又達到了媒體融合報道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在媒體競爭激烈的當下,這無疑為紙媒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