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9月19日,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據此,北京市將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市在內已經有30個省份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這30個省(市、區)取消農業戶口后,農民主要有來自兩方面的擔心:一是如果成為城鎮戶口,怕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獲得的各項補貼、好處;二是農業戶口轉成非農業戶口以后,就必須在城里生活嗎?敬請關注——
1. 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各自有哪些權益?
人口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杰華說,農業戶口的權益主要體現在宅基地和責任田,特別是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通過拆遷,農戶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非農業戶口的權益主要是依附在戶籍上的一些社會福利,包括教育、醫療、就業、保險、住房等方面。有些福利是明顯可以看出差別的,比如養老金,非農業戶口就要比農業戶口多。還有一些隱形福利,比如教育,非農業戶口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城市也明顯更豐富、質量更優。
2. 取消農業戶口,農民要交出土地嗎?
我國是在2013年提出土地確權,2014年提出取消農業戶口政策的。土地確權在先,這說明國家不會讓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先為農民的土地、宅基地以及集體產權進行確權,明確了農民都擁有什么,然后再改變戶籍制度,這就等于是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
土地還是你的土地,房子還是你的房子,只是你的戶口變了而已。
2014年7月24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要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權益,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現在好多人認為農民失了身份就會失地,其實不是這樣。居民制度不是剝奪農民的財產,而是給予農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
陸杰華認為,戶籍改革有不同路徑,即使放棄土地,也不應該像過去那樣簡單的給予現金補償,肯定要在社保、基本公共服務上拉小和城里居民的差距,否則僅僅給房子、給錢,福利待遇卻沒有跟上,農民也不會愿意。
3. 取消農業戶口,就一定要進城生活嗎?
大家一聽到戶籍農轉非,首先想到的就是:哎呀,我是不是要去城里生活?城里消費那么高、房價那么高,我還沒有啥技術,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怎么辦?錢賺不到如何生活?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尊重城鄉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權益,不得采取強迫做法辦理落戶。”
可以看出,這里沒有明確限制農民必須去城里生活,改完戶籍之后,農民也可以繼續在鄉下生活,沒有任何一條規定要求農民必須在城市里生活,所以大家對于這點沒有必要擔憂。
4. 轉為居民戶口將給農民帶來哪些改變?
竹立家教授認為,取消城鄉二元戶籍,統一變成居民制度,是居住制度改革的重大進步。過去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很大,城鄉戶籍制度變居民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農民來說是有利的。
另外,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對于將來社會保障的統一,包括對農村貧困戶的扶持,對農民退休后的保障都是基礎。
竹立家說,以后隨著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均等化的完善,農民不一定愿意固守土地,很多人會到城里生活,特別是農二代、農三代,不愿意待在農村。而城里人退休后,如果愿意到農村去,也可以去。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也要推進,農村的房地產交易也將逐步推開。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無論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都能從中獲益。
不過專家也表示,從現實來看,尤其北京的農民不愿意農轉非。好多人到城鎮打工,包括大學生到城市里上大學,都不愿意遷戶口,就是因為覺得宅基地和責任田是農民固有的優勢,沒有對等的權益補充,所以不愿意放棄。
戶籍制度的改革,重要的是城鄉的福利能否逐漸趨同。不是把農民戶籍改成居民、換一個“馬夾”就行了,很重要的是這個“馬夾”能帶來什么。
當然農民的利益訴求不可能無限制的,政府和農民要尋求一種合理路徑,利益的補償要對等。
(資料來源:中國鄉村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