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霞
【摘 要】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在網絡語言交流以及網絡文化傳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網絡流行語的翻譯也存在許多問題。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基礎,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角度探討了漢語流行語的翻譯,旨在推進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研究。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網絡流行語英譯;三維轉換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并被廣泛應用。作為一種形式特殊的語言,網絡流行語既有其語言特征,又有其文化特征以及交際特征。網絡流行語的正確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網絡語言的有效交流以及網絡文化的有效傳播。以達爾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哲學理據的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行為,提出了以“三維”轉換為翻譯方法,“以譯者為中心”的核心翻譯理念。本文嘗試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角度探討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問題,以期對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研究有所促進。
1 漢語網絡流行語英譯的三維轉換
1.1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生態翻譯學“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進行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互聯網環境中產生的網絡流行語具有其獨特的語音、詞匯、語義等語言特征。由于漢語注重語言意義的傳達,而英語注重語言結構的完整,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根據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對其語言形式進行不同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如“驢友”,為“旅友”的諧音,泛指參加旅游、自助游的朋友,特指參加自助旅行、普通探險、爬山等自助游的愛好者,更多的指參加戶外運動或自助游的背包客。因此,翻譯時不能直譯為“donkey pals”導致讀者誤解;“travelling companions”指結伴而行、一同旅行的人,較為正式;“tour pal”既符合英文口語表達,又與原語意義基本對等。此外,為了更準確地傳遞信息內容,譯者可根據語境增加注釋,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網絡流行語。又如“都是套路”中的“套路”原指編成套的武術動作,如今其具有新含義,形容精心策劃的事情。某人“套路深”,指該人有心計有城府,會算計人;“玩套路”,即玩心眼、耍心計。譯者對其網絡流行語的生態環境適應后,翻譯時需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英語中ruse與device均有“詭計、計謀”之意,且都較為正式,ruse為書面語,指通過欺騙他人以達到目的的“詭計,騙局”,刻意使某人相信并不真實的事,而device更常指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實際并未說謊;trick為欺騙或愚弄某人的“詭計、花招、惡作劇”;trap指騙取某人信任的 “高明的圈套、計策”;game指通過一定的手段達到自己目的的“把戲”。因此,trap、game在感情色彩方面更符合英文表達。
總之,譯者翻譯時需根據網絡流行語特有的語言特征進行不同層面的選擇轉換,相應地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盡量準確地傳達信息而不失其風格。
1.2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文化在內容、性質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注重傳遞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網絡流行語是社會文化的另一種折射,譯者在進行雙語轉換時要有文化差異的意識,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富二代”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該詞最早出現在《魯豫有約》。此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80年代出生,繼承過億家產,他們被稱為富二代。如今其意義有所擴展,泛指擁有巨額資產的富家子弟.譯者翻譯時需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若直譯為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rich,源語言讀者能明白其含義,但譯語讀者則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offspring of wealthy families ”則沒有第一種譯文生硬刻板,意思也表達出來了,但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文化內涵都未能有所體現。英語成語“someon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her mouth”的意思為“出生在富貴人家,生而富貴”。在英語中silver spoon表示財富,尤其是繼承而來的財富的代名詞;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背景雄厚、家境富裕的人。因此,譯為“silver spoon kids”則形象生動地傳達了“富二代”源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又與譯語文化較為匹配,實現了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從生態翻譯的角度,也可采用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譯為Fuerdai(someone who is of a well-to-do family environment, especially a silver spoon kid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多樣性,要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達。
1.3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對語言信息進行轉換,也要傳遞文化內涵,同時還要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聚焦在交際層面。如“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中的“洪荒之力”極具中華文化內涵。洪,指人類文明誕生之初、改天換地的大洪水,中國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而西方則相信上帝降下大洪水,滅絕生物,只有諾亞方舟上的生靈得以幸免。荒,是生命尚未萌發的不毛遙遠之地。洪荒,指天地混沌蒙昧的狀態,特指遠古時代。《千字文》開頭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指的是萬事萬物之始。因此,“洪荒之力”大致理解為prehistorical powers未嘗不可。這種力量也許是史前原始生命勃發的力量,也可能是宇宙誕生之初的巨大能量,也有可能是盤古開天辟地之力。而傅園慧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 實際意思是 “我已經極盡所能,拼盡全力了”,表明她在半決賽中不遺余力的拼命表現。翻譯時,直譯為“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不僅實現了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也傳達了其中的文化內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交際意圖。由于交際維的選擇性適應轉換更注重交際目的,即交際意圖位于第一,所以“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可意譯為“I have done my utmost.”。交際意圖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譯者需在翻譯生態環境中不斷做出適應性選擇以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
2 結語
本文基于網絡流行語的特點、生態翻譯學的理論基礎及翻譯方法初步探討了網絡流行語的三維轉換問題,以期產生“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從而促進中國網絡流行語以及網絡文化的有效交流與傳播。由于網絡流行語的獨特性以及翻譯生態環境的多元化與復雜性,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網絡流行語的翻譯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8.
[2]胡庚申.關于“譯者中心”問題的回應[J].上海翻譯,2011(4).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張漫.網絡流行語及翻譯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4).
[5]鄒艷萍.從跨文化角度看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D].中南大學,2012.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