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良軍(湖北荊門)
要來的掌聲不悅耳
文_劉良軍(湖北荊門)

最近某知名大學教授應邀到一地講學過后,很是感慨:起先主持人介紹他時,可謂濃墨重彩,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然而“讓我們以熱烈掌聲歡迎教授帶來精彩的授課”之時,掌聲似乎并不熱烈,反倒顯現出幾分常規性應付。只是教授兩個小時的激情講授結束,一句“不妥、不當或錯誤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的套話還未來得及告白,下面已是掌聲雷動,持續不斷,經久不息。由此教授一語中的,要來的掌聲未必悅耳,自發的掌聲最見真情。
現實生活中,向人要錢要物很尋常,要掌聲的案例也不鮮見。最為集中的場合、讓人深感惡俗的表現,即是一些娛樂演出人士,絲毫不顧及自己的演唱有否正常水平的發揮,反倒開口閉口“掌聲在哪里”“掌聲能不能再大一點,我聽不見”。不過以包容的眼光看待,此種情形似乎也可以理解,畢竟大家不是來開會,而是來開心的。既然是開心,莫說人家演員要掌聲,就是觀眾自己也巴不得狠狠地捶桌子、打板凳,借以宣泄白天緊繃的神經。說穿了,彼時的掌聲與其是對演職人員的肯定,倒不如說是自我喧囂氣氛的歡騰。
然而不知何時,要掌聲的做派竟然愈演愈烈,連原本中規中矩、嚴肅莊重的黨政干部活動場合,也難免落入俗套,硬性要求“此處應該有掌聲”。譬如,領導干部發表講話,但凡語氣稍重一些的語句出現,一旁的會議主持人微微示意,下面就會不知所云地嘩嘩然起來;又如,一些地方的黨員干部下基層,不但要求基層干部群眾早早地列隊迎候,甚至頭腦發熱時,還免不了臨時抓壯丁,要求相關中小學校派出學生,夾道鮮花伺候、鼓掌恭迎。至于個別場合,生怕下面無掌聲、或者掌聲太微弱,早就“未雨綢繆”布置妥當,一旦需要掌聲之時,音響一開,相當標準到位的掌聲即讓當事人頷首稱贊,覺得自己誠然有面子,實在受歡迎。
人家為何鼓掌,鼓掌意味著什么,相信一般人不說心知肚明,大都能略知一二。由此一味要求群眾鼓掌,為鼓掌而鼓掌,時時不忘制造出氣氛濃烈的掌聲,處處要求報以熱烈的掌聲,便是典型的物極必反,舍本逐末,進而不折不扣淪為典型的形式主義,抑或官僚主義,乃至說是享樂主義也不為過。畢竟要掌聲雖是見人不見物,卻很容易讓人就此麻痹大意、麻木不仁,從此自滿自得、精神懈怠,固步自封、作繭自縛。
今天看來,鼓掌雖是一種禮節、禮貌,但其本質上首先是對鼓掌對象的一種特別肯定和由衷贊賞。比如理論授課,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刻鐘,臺下十年功”,沒有經過長期的板凳坐冷、深思熟慮,就想那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番觀點不明、邏輯混亂、結構松散的不知所云、胡言亂語之后,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實在是過于低估了聽眾的辨別鑒賞能力,正所謂“對牛彈琴”,非牛之錯,人之過也。又如,縱然是位高權重、身份顯赫的黨員領導干部,但人家下到基層之后,還就是不把自己當貴人,情愿與普通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焙同一條被子談天說地。如此民本情懷、親民做派、恤民姿態,只怕想不讓群眾可勁地鼓掌都很難。
鼓掌,某種程度上并非歷史的終結,不是蓋棺定論,而是肯定、認可基礎上的一種鼓勵,希望對方能夠不忘初心,再接再厲,繼續前進。比如演唱會上,觀眾對某位歌手施以熱烈的掌聲,自然不是敦促其快點下臺;相反,往往伴隨掌聲的則是“再來一首”的呼喚和企盼。至于對黨員干部的掌聲,人民群眾自然也是“此處有深意”,一方面借掌聲表達感謝、感恩、感念之情,另一方面暗含著公仆不要走,仍然在那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源源不斷地為自己帶來恩澤與實惠。顯然從這一點而言,掌聲也是黨員干部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干事創業的動力支撐,要求黨員干部不能就此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自以為大功告成。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換言之,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鼓掌。但天上不會平白無故掉餡兒餅,要想贏得鼓掌,尤其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發自肺腑的鼓掌,卻是需要條件的。這就是時時處處以人為本、心連群眾。否則,行政命令之下、金錢誘惑之下、百般暗示之下,或許也能掌聲四起,卻不過是曇花一現。
(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