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佳
談網絡時代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張可佳
隱私權是最基本的一項人格權利,但在網絡時代下,由于網絡環境的影響和網絡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的隱私權非常容易受到侵犯,這使得網絡時代下的隱私權保護成為了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基于作者自身實際學習與調查了解,主要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對網絡時代下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進行了相關探討。
當前,我們必須要在肯定網絡作用價值的同時,從法律途徑出發,保護好大眾的網絡隱私權。
網絡隱私權的基本概念。通過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學習,我們可以知道隱私權是最基本的一項人格權利,網絡隱私權是隱私權的一種延伸,它們二者在本質上完全保持一致,具體來說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活動領域及個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第三人不得隨意轉載、下載、傳播他人的隱私,或是惡意誹謗他人等。但由于網絡環境較為特殊,開放性與信息的流動性更強,對信息的監管難度大,所以網絡隱私權更容易受到侵犯。
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必要性。網絡構建出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工作、學習、社交、購物或是從事其他的信息活動,它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但人們在網絡中進行相關活動的時候,會留下一定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些信息容易被他人竊取、利用、篡改,進而隱私權受到侵犯。雖然我們一直在嘗試通過網絡道德宣傳和升級網絡技術來保障網絡信息安全,但作用效果始終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要通過法律途徑來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以威懾、約束、懲治侵犯他人網絡隱私權的不法行為,為大眾的網絡隱私權提供真正有效的保護。
相關立法還不夠完善。當前,網絡在我國的覆蓋范圍已經非常廣泛,幾乎人人都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進行網絡中的個人活動,但我們目前還并沒有專門針對網絡隱私權的法律,缺少專門的立法保護。與網絡隱私權相關的法律保護條例較為分散,而且大多都是從現實中的隱私權法律保護條例中移植過來的,針對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法律實踐過程當中,常常會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
行業自律保護意識薄弱。相比美國相對完善的行業自律保護模式而言,我國當前的行業自律性還較差,自律保護意識薄弱,同時缺少法律層面的行業管制。有些大型網站雖然張貼了網絡用戶隱私權保護聲明,但是多為簡單的格式條款,內容空洞,并不能真正滿足網絡用戶的隱私保護需求,且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導致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很難得到有效的落實。
網絡用戶法律維權觀念淡薄。我國網絡用戶數量大,增速快,但多數用戶的隱私權保護意識淡薄,在隱私權受到侵犯后,因其法律觀念和法律素養低下,而不能在第一時間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完善相關法律。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我們應當完善相關立法,出臺具有針對性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法律。網絡隱私權既具有公民權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一些獨有的特征,在一些情況下適用于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條例,不一定能夠在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中發揮出效用。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參考隱私權法律保護條例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來剖析侵犯網絡隱私權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制定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條例,,使其能夠在法律實踐當中發揮出實際的效用, 切實有效的保護好大眾的網絡隱私權。
健全行業自律機制。首先,應出臺針對網絡行業信息安全管制的法律條例,從法律層面督促各方做好網絡信息安全工作,維護大眾網絡隱私權,如果網絡用戶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網絡隱私權受到侵犯,應依照法律責任向相關企業、單位追責;其次,網絡運營商、信息服務提供商以及相關的行業、企業、單位,應當建立網絡隱私保護協會,并制定相關技術規范、管理規范,以此作為行業自律標準,從技術和管理方面做好對大眾的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工作,并為網絡用戶維護合法網絡隱私權提供更多渠道;最后,信息產業部、網絡隱私保護協會等相關主體可共同建立專門的網絡隱私認證機構,主要用于對網絡服務商隱私權保護狀況進行審查和監督。
發揮網絡用戶主體作用。網絡用戶是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對象。一方面,應加強對網絡用戶的宣傳教育,提高網絡用戶的依法維權意識和法律素養;另一方面,應為網絡用戶提供多種維權渠道,提高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公眾參與度,增強網絡用戶的主體意識。
為了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我們不僅要加強網絡道德宣傳、升級網絡技術,同時還要完善相關立法,使不同主體知法用法,發揮法律對公民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作用,防止大眾網絡隱私權受到侵犯,有效維護大眾網絡隱私權。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