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背后藏了太多功利心
就業率造假、考核統計“注水”、票房虛高……撥開不斷曝光的數據造假亂象表面,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被人為地與太多經濟利益綁在了一起,數字浮動背后隱藏了太多的功利心。

近年來,隨著媒體的廣泛報道,一些數據造假現象也隨之浮出水面,而這些假數據可以用荒唐、猖狂來形容。
高校就業率“注水”成公開的“秘密”據一些負責就業工作的高校老師及學生反映,當前一些高校存在將就業與畢業證、報到證硬性掛鉤的現象,存在簽假協議、蓋假章等就業率“注水”問題?!坝械膶W校為了提升就業率引導沒就業的學生趕快簽,學生為了完成任務拿到畢業證隨便找個單位寫個函。”甘肅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就業指導老師透露,有一些高校將就業實習也算成就業,只要學生能“找個地方蓋個章”就視為就業。
“在一些高校,就業率造假是公開的秘密,公開場合大家都不提,但學生和高校都清楚這里面有問題?!焙邶埥掣咝U猩c就業工作處負責人表示,有時簽訂三方協議,學?;蚣议L幫忙聯系企業,直接跟對方說幫著簽幾十個人,學生的戶口和人事檔案都不用過去,均由學校代簽,學生也不用去企業工作。“甚至有的高校自己填靈活就業表,為應付主管部門檢查,填的核實電話也是學校老師自己的電話?!?/p>
層層考核統計“注水”推高城鎮化率不少地區在推進戶籍改革過程中,同步開展撤縣設區,撤鄉鎮設街道。借助統計口徑改變,大量農民都“被城鎮化”。即便其他城鎮化工作都不開展,也能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曾對寶安、龍崗兩區撤銷所有鎮建制,所有村民轉為城市居民,成為全國首個沒有農村、沒有農民的城市。當時的“一夜城鎮化”在業內也引發諸多爭議。
而在安徽,通過調整統計口徑,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22.7%,到2015年提高到27.6%;彼時,長春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一下增加3個百分點。
一些地區新型城鎮化職能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撤縣設區,郊區大量農村人口全部統計為城鎮戶籍人口,如此就能保證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標如期完成。
電影票房數據造假現“幽靈場”在電影市場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買票房”卻變得相當普遍,相應的造假手法也不斷翻新。今年3月4日,《葉問3》上映,在獲得觀眾好評的同時,其票房也不斷創出佳績。但緊接著,大量網友和媒體開始質疑《葉問3》票房造假。
根據大量觀眾舉報,《葉問3》上映后售票狀態出現了異常:平日最不受觀眾待見的場次、位置,反倒成了擁搶的熱點。在北京一些影院,出現了《葉問3》早場和午夜場爆滿的情況,還有的影院出現午夜后每10分鐘排映一場“幽靈場”,甚至還有前三排座位一搶而空,最佳的中間座位卻空空蕩蕩的情況。同樣的情況,在全國多地的影院密集上演。
然而,官方調查的結果是,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事實上,《葉問3》并不是票房造假的始作俑者。伴隨國內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票房造假問題一直層出不窮。
新藥試驗數據造假駭人聽聞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官網數據,截至今年1月21日,因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不予批準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高達1184個,占要求自查核查總數的73%。若扣除165個免臨床,這個占比達到81%。
8成新藥臨床數據造假,用駭人聽聞來形容,可能一點也不為過。如果這些新藥都“順利”上市,將給廣大居民身體健康帶來多大的影響,產生多么嚴重的后果。藥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有時候直接決定人的命運??墒窃谖覈?,竟然有8成新藥的臨床數據存在造假現象。如此規模的數據造假,意味著從企業到中介再到醫院,已出現了職業道德的塌陷,形成了全鏈條的職業操守斷裂。
互聯網滋養多領域數據造假最近兩年,隨著互聯網行業競爭的加劇與互聯網創業熱潮涌起,宣傳過猛與包裝過度的行業數據時不時曝出,而基于某一產品領域的一哥之爭也讓數據亂象時而浮現。
直播平臺數據造假。去年9月份,國內某電子競技戰隊的隊員,在一家直播平臺直播的時候,其顯示的房間觀看人數,竟然超過了13億人??芍袊W民一共才7.1億,直播參與人數的數據造假實在離譜。
電商銷量刷單造假。被稱為“淘寶好評師”的兼職就是利用虛假交易好評的手段“刷單”,幫助商家提高信譽度,賺取傭金。不少大學生想要利用暑假兼職在淘寶上刷單不料卻落入陷阱,被騙了數千元。
公眾號/微博粉絲數據造假。在微博中常有散播謠的博主,他們粉絲數級轉發量均眾多,因此得到網友盲目傳謠。但在這些高粉絲數的博主謠言背后,一般都能發現以公關營銷和商業盈利的幕后推手。
為何要造假?自然是出于利益的驅使。數字變動的背后,無不是體量巨大的經濟游戲。
高校之所以千方百計追求高就業率,主要是因為就業率是招生計劃調整和辦學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學生報考都很看重就業率指標。就業率對高校招生計劃指標有直接影響,若調減招生計劃對于一些高校來說壓力很大。而一些地方層層分解、相互攀比、調整口徑,通過統計數據造假就是要人為推高城鎮化率,來提高政績,穩固權力和地位。至于票房,更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葉問3》的造假邏輯就是借著票房的外殼來玩資本游戲,打了一手好算盤。關于新藥臨床數據造假,則是無非是要提高藥品的知名度和可靠性,帶來更豐厚的經濟收益。還有網絡上的各種點擊率,一旦做得高了,則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比如資本市場的認可、廣告主的青睞、受眾的關注等。
既然數據造假已逐漸成為公開的秘密,為何各種數據依舊是業內最主要的評判標準呢?
這其中著實有科學的道理。且問,打倒了就業率、票房、點擊率等,就能找到更客觀、更科學、更不會被污染的評價體系來替代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像就業率、票房、點擊率等標準,已是經國內外多年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衡量手段,有些甚至是全世界通行的標準體系,一旦全盤否決,局面難免變得混亂不堪。
其實,撥開亂象表面,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被人為地與太多經濟利益綁在了一起,數字浮動背后隱藏了太多的功利心。比如有人就曾指出,電視收視率造假在業內雖已是公開的“潛規則”,但卻極少有相關機構或電視臺站出來說破天機,原因就在于收視率造假的利益鏈上綁定了太多的受益者。同樣,票房、點擊率等造假都有太多樂見其成的“志同道合”者存在。當造假者們發現,只要能夠“各顯神通”篡改掉一兩個數字,就能換取到巨大的經濟利益,敢于鋌而走險的人又怎會在少數?
這是一個時代的焦慮。當經濟的車輪飛速向前時,其他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即成現實。于是,我們總忍不住拿發展經濟的成功邏輯套用到這些領域的發展上來,似乎這些領域就像是一項經濟領域的投資,可以計算出投入產出比,今天有耕耘明天就能收獲。沿用這一邏輯,我們自然而然地將這些領域產品的好壞簡單地量化成了數據:就業率、城鎮化率、票房、臨床數據、網絡點擊率……這些數據,又被粗暴解讀成評判一切的標準。
說到底,數據本身是客觀無罪的,因此,絕不能簡單地把板子打在數據身上。數據只是工具,它的好壞,全看使用者自身。今天我們抨擊造假的數據,也不要忘了,罪惡的源泉不是這些數字,而是假汝之名來欺騙、偷盜、捏造的造假者們,和驅使其花式造假的功利之心。
要想從根子上解決數據造假,就必須理性看待這些數字杠桿。一方面,要杜絕唯就業率、唯票房、唯點擊率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高就業率、高票房、高點擊率等就是低俗,低就業率、低票房、低點擊率等就是失敗的誤區。理性看待,理性把握,才能推動各領域產品評判系統的健康發展。
另外,要杜絕數字造假問題,還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強化責任,也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還可以尋求新的考核評價方式,不要“唯數字論”。
(《東方早報》2016.9.21、《中國經濟導報》2016.7.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