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騙補亂象
京東CEO劉強東曾表示:“現在很多電商都打著農村電商騙地方的補貼,這你們也可以問,很多電商平臺跟地方省簽了很多合同,找了省長、縣長簽字,要到了扶持資金。”

農村電商市場里最大的兩個玩家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村淘和京東,而在這兩個巨頭的身邊,則圍繞著蘇寧、國美為代表的追趕者以及趕街網、買賣寶為代表的純農村電商。根據阿里提供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農村淘寶落地29個省、開業300多個縣級服務中心、近18000個村點,農村淘寶合伙人以及淘幫手數量近2萬人。
2015年,國務院、商務部、農業部、發改委、郵政局等多部委先后發布了13個關于農村和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文件。其中國務院發布的直接關于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文件就有4個,農村電商進入國家戰略發展視野的定位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目前鄉村擁有9億人口,其中常駐人口超過6億,僅家電市場就超過萬億。京東農村電商戰略負責人李賀明表示,目前京東已經累計與8省50多個地級市200多個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和傳統市場相比,以家電為代表的一些品類在農村市場的增長空間更大,以蘇寧為代表,通過電商去覆蓋農村市場,能省去開店的龐大費用支出,而且無需像從前在一二線城市發展電商而陷入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店陷入左右手互博的困局。不過一個新的問題是,農村對電商的進入是否一定持歡迎態度?
以一個電商平臺為例:安徽有一個年輕姑娘,回到老家后賣瓜蔞籽,銷量做得不錯,后來影響了整個鎮加入,一百多戶一起賣瓜蔞籽。電商平臺對此事的評價是:今天農村缺的不是資金,不是政策,缺的是一些懂科學的人,一些懂得帶動他們致富的人,這就是“星星之火的到來”。
同樣的故事,一位四線城市的連鎖商超負責人張濤(化名)卻表示:“這是一個好故事,但是和電商無關,這更依賴于社會的整體進步。”張濤進一步解釋,農村的商業流轉不要一味依賴電商,而是要吸取電商的扁平化,將商業鏈條長度縮短,自然就會有價格下降。
相對而言,電商對廣袤的農村市場卻垂涎三尺。據北京市統計局3月16日發布的一組數據耐人回味:1-2月,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16.9億元,同比增長1%,增速比2015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這是有史以來社零額增速罕見的低點,而網上零售在1-2月同比增長為-10%——也是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這些數字,或許意味著電商平臺在城市區域已經從當初的爆發式增長進入溫和增長階段。
目前電商在城市競爭激烈,京東、蘇寧易購、國美都在賠本贏市場,而依托于阿里體系生存的諸多品牌也正處于營銷成本激烈上升、用戶數量增長緩慢的時期,相對而言,農村市場就成為不可放棄的重要助推器。
根據走訪多個農村調查顯示,阿里巴巴以及京東在農村品牌知名度已經建立得非常完善,這得益于這些平臺在主流衛視頻道的廣告投放力度以及下鄉刷墻、地推。
但在這些廣告攻勢之外,大型電商平臺們在農村的口碑并不算好,一個小便利店店主如此形容京東:“貴。”而形容村淘的詞則是:“假貨多。”
唏噓的是,就在這個便利店的貨架上,卻擺著“下好佳”、“詠動”等多個山寨品牌。這就是大型電商平臺在開拓農村市場時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以城市快速推廣位核心建立起來的團隊并不了解農村現狀,也不清楚如何在農村建立自己的電商渠道,都是在復制開拓城市渠道的做法。
另外,電商已經習慣了價格戰的打法,而目前農村群體對電商的價格卻過于敏感,記者見到多家店鋪和銷售渠道就一毛兩毛的價格進行博弈。目前農村在線下購物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最近興起的村村通超市工程,二是傳統的集市。兩種渠道的共同特點是價格便宜,普遍低于城市超市價格,甚至部分低于電商價格。
而在農產品上行方面,據了解,電商平臺仍大多數維系其固有思維,重視流量和爆款。但一位農業專家卻表示,農產品一直有比較固定的收購體系和產量,本身利潤就不高,沒有辦法做電商“賠本賺吆喝”的促銷活動,一些糧食類的產品還要做相關的儲備工作,并不符合電商銷量為王的銷售方式。
更要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農村電商絕非一片凈土。在記者對農村小店的走訪中發現村淘點、京東合作點并不少見。據阿里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其與政府合作的信息通道為:與政府將整個硬件設備為合伙人完善好,在村點建一個村級服務站,每一個村服務站里面會投放一臺電腦、一個大屏、一個貨架,還有VR設計、門頭裝修,還有電和網絡的接入,合伙人只要單槍匹馬的回來,零成本在家創業、服務鄉鄰。
而在另一個以京東為主的農村里,在幾家和京東合作的小超市,共同點是有一臺電腦,一個大屏幕,根據京東提供的資料顯示,這種模式為在超市內播放京東相關商品廣告,店主協助下單,京東給予一定額度的優惠。
不過無論是村淘還是京東,記者在走訪期間均未發現有實際訂單產生,一家小超市的屏幕上,店主的孩子在玩英雄聯盟;另一家小超市把屏幕變成了監控器;還有一家的屏幕則處于關閉狀態,店主坦承:“不會用,開著費電。”除此以外,這些店主紛紛表示,幾乎沒有產生什么訂單,原因是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大多數真的想要購買的用戶在自己家里就已經購買了。
問題是,為何這種模式如此普及?或許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在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峰會上的表態就是原因:“現在很多電商都打著農村電商騙地方的補貼,這你們也可以問,很多電商平臺跟地方省簽了很多合同,找了省長、縣長簽字,要到了扶持資金。”
如某地政府下發的項目資金補貼通知:其補貼對象為電商平臺建設,包括行業垂直平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平臺以及其他具有支撐性作用的重大項目;補貼標準為不超過平臺項目的設備購置、系統開發、應用推廣等費用總額的50%以內給予補貼,單個項目原則上補貼不超過100萬元。
而在政府補貼外,一些如傳銷、詐騙手段也披上電商的外衣,在農村死灰復燃。以最近在浙江西部興起的“我的免費網”為例,這個網站號稱“你購物,他買單”,其商業模式就是以所有商品均免費來吸引用戶,但其費用為先收費再根據用戶拉來的人頭數量返利,涉嫌多級傳銷以及非法集資。
而另外一些采用該種方式的電商平臺甚至直接跑路,在河北某地曾有一個電商平臺,和多家便利店簽約,存1500元錢就可以拿需要2000元的貨,在一些便利店嘗到甜頭后,該電商平臺卷款跑路。
盡管目前農村電商仍處于初級階段,但電商平臺們紛紛選擇向下延伸觸角,除了擴大用戶數量外,或許金融領域布局也是重要原因。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只有27%的農戶能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難以獲得貸款。面對農戶貸款難的問題,農村信用社、供銷社等機構放貸審批時間長且慢,難以滿足農戶融資需求。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數據,“三農”金融缺口高達3.05萬億元。
(騰訊新聞201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