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益民,馬亞芳,姜永平,邱海榮,章洪娟,叢國林(.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南通 654;.江蘇南方農藥研究中心,南京 0046)
7種殺菌劑防治黃瓜白粉病田間藥效評價
宋益民1,馬亞芳2,姜永平1,邱海榮1,章洪娟1,叢國林1
(1.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南通 226541;2.江蘇南方農藥研究中心,南京 210046)
為篩選防治黃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安全殺菌劑,對戊唑醇等7種殺菌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43%氟菌·肟菌酯SC 192.6 g/hm2、300 g/L醚菌·啶酰菌SC 270 g/hm2處理的防效較高,病指防效分別為88.69%和83.30%;430 g/L戊唑醇SC 96.75 g/hm2、37%苯醚甲環唑WG 90 g/hm2、36%硝苯菌酯EC 216 g/hm2處理的病指防效分別為78.75%、73.23%和74.55%;250 g/L嘧菌酯SC337.5 g/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150 g/hm2處理的防效較差,病指防效分別為49.40%和47.78%。
殺菌劑;黃瓜白粉病;藥效評價
白粉病是黃瓜生產上一種常發性、氣候性病害,在黃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其主要為害葉片,一般基部葉片先發病,并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葉片雖不脫落,但光合作用明顯受到抑制,對黃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面積的擴大及重茬、連作次數的增加,該病發生日趨嚴重。不少學者對白粉病生物防治技術及物理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1-6]。但化學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該病害的主要技術措施[7-12]。為篩選防治黃瓜白粉病的有效藥劑,2015年對戊唑醇等7種殺菌劑進行了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以期驗證其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田間效果,供植保應用和產品開發參考。
1.1 供試藥劑及處理
① 430 g/L戊唑醇懸浮劑(PD20110287)96.75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② 37%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PD20111404)90 g/hm2,山西運城綠康實業有限公司;③ 36%硝苯菌酯乳油(PD20151472)216 g/hm2,美國陶氏益農公司;④250 g/L嘧菌酯懸浮劑(PD20060033)337.5 g/hm2,英國先正達有限公司;⑤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PD20080464)150 g/hm2,巴斯夫歐洲公司;⑥ 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PD20152429,21.5%氟吡菌酰胺+21.5%肟菌酯)192.6 g/hm2,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⑦300 g/L醚菌·啶酰菌懸浮劑(PD20101017,100 g/L醚菌酯+ 200 g/L啶酰菌胺)270 g/hm2,巴斯夫歐洲公司;⑧清水對照。
1.2 供試黃瓜品種
黃瓜品種為山東密刺,嫁接苗。9月上旬移栽。
1.3 試驗概況
試驗于2015年10~11月在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禾盛現代農業園區連棟大棚內進行。每處理設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8 m2。試驗田土質為沙壤土,pH值為7.2,有機質質量分數為1.1%,肥力中等偏上。試驗期間,除整個連棟大棚內2次施用20%腐霉·百菌清煙劑外,白粉病試驗區內未使用其它殺菌劑。害蟲防治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按常規措施進行。采用3WBD-16型電動噴霧器,對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用水量為750 L/hm2,施藥2次。第1次施藥時間為10月22日,第2次施藥時間為10月30日,施藥間隔期為8 d。第1次施藥前和第2次施藥后10 d(11月9日)調查、記載各處理小區病害情況。
1.4 調查方法
每個小區隨機取4點,每個點取2株,共8株。自下而上調查全部葉片的發病情況。
病害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無??;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40%以上。
采用下列公式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2.1 防效比較
各處理對黃瓜白粉病的病指防效見表1。

表1 戊唑醇等7種殺菌劑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供試7種藥劑處理對黃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92.6 g/hm2、300 g/L醚菌·啶酰菌懸浮劑270 g/hm2處理的防效較高,病指防效分別為88.69%和83.30%。430 g/L戊唑醇懸浮劑96.75 g/hm2、37%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90 g/hm2、36%硝苯菌酯乳油216 g/hm2處理的病指防效分別為78.75%、73.23%和74.55%。250 g/L嘧菌酯懸浮劑337.5 g/hm2、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 g/hm2處理的防效較差,病指防效分別為49.40%和47.78%。采用SPSS軟件新復極差法對防效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250 g/L嘧菌酯懸浮劑337.5 g/hm2、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個處理的病指防效與其它5個藥劑處理差異顯著。
2.2 試驗分析
本次試驗中,試驗區內黃瓜白粉病藥前病指在15.57~31.17之間,病情基數較高,且設施栽培條件有利于黃瓜白粉病的發生及病情擴展,故第2次施藥后10 d調查,對照區平均病指達48.27。此條件有利于試驗的開展及藥效的正常發揮。7個藥劑處理對黃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300 g/L醚菌·啶酰菌懸浮劑2個復配制劑處理的防效較高,說明其是生產上防治黃瓜白粉病的有效藥劑;2個三唑類殺菌劑430 g/L戊唑醇懸浮劑、37%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處理的病指防效及36%硝苯菌酯乳油處理的病指防效雖略低于前2個復配劑處理的防效,但與之無顯著性差異,如果適當增加有效成分用量,其防治效果可能會更為理想,可在生產上繼續使用;2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250 g/L嘧菌酯懸浮劑、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處理的病指防效較差,說明其在生產上已經不能單一使用于防治黃瓜白粉病。
防治黃瓜白粉病可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常規殺菌劑及其復配制劑,以及氟吡菌酰胺、啶酰菌胺、硝苯菌酯等新型殺菌劑及其復配制劑。其中,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屬三唑類殺菌劑;氟吡菌酰胺、啶酰菌胺屬新型的SDHI類殺菌劑;硝苯菌酯為新型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
從農藥減量使用的角度出發,可以優先選用三唑類藥劑及其復配制劑;從農藥抗性治理的角度出發,為防止和延緩新型殺菌劑對白粉病的抗性,建議采用藥劑復配或不同作用機制藥劑輪換使用。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田間防治黃瓜白粉病的實際效果偏低,可能與該類藥劑長期單一使用,致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有關[13],需進一步驗證。
[1]唐洪杰,魏萍,姚夕敏,等.2種生物制劑對有機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農學學報,2015,5(6):42-44.
[2]李衛利,何鵬飛,吳毅歆,等.黃瓜白粉病的生防細菌篩選及鑒定[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6):160-165.
[3]劉文濤,黃廷偉,李炳濤,等.殼聚糖防治黃瓜白粉病的試驗初報[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12):55-56.
[4]王永山,陳華,丁世峰.1%多抗霉素水劑防治黃瓜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J].上海蔬菜,2013(2):54.
[5]劉琴,吳毅歆,薛原,等.一種生物誘抗劑防治黃瓜白粉病效果及對誘導酶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6):367-371.
[6]許世芬,張宇,劉益新,等.空間電場對溫室黃瓜白粉病及生長的影響[J].中國果菜,2015,35(6):55-57.
[7]陳紅遠,何云鳳,李紅玫,等.30%戊唑醇·嘧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白粉病藥效初報[J].耕作與栽培,2015(3):51-52.
[8]霍建飛,郝永娟,劉春艷,等.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防治黃瓜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144-146.
[9]張皛,陳金龍,黃亞川,等.硝苯菌酯等防治黃瓜白粉病試驗[J].現代農藥,2014,14(2):55-56.
[10]陳磊,何歡宇,黃淼,等.幾種殺菌劑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農學學報,2014,4(7):24-25.
[11]夏海波,劉永光,潘好芹.3種殺菌劑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刊,2014(11):57-58.
[12]陳加紅,宋會鳴.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3(4):443-444.
[13]趙平,嚴秋旭,李新,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開發及抗性發展現狀[J].農藥,2011,50(8):547-551;572.
Field Efficiency of Seven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SONG Yi-min1,MA Ya-fang2,JIANG Yong-ping1,QIU Hai-rong1,ZHANG Hong-juan1,CONG Guo-lin1
(1.Jiangsu Yanjiang Area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Jiangsu Nantong 226541,China;2.Jiangsu Southern Pesticide Research Center,Nanjing 210046,China)
To screen excellent,low-toxicity and safe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cucumber powdery mildew,seven fungicides were tested in field efficacy tri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eld efficiencies of fluopyram+trifloxystrobin 43%SC 192.6 g/hm2and kresoxim-methyl+boscalid 300 g/L SC 270 g/hm2were high,the disease index control effects were 88.68%and 83.30%,respectively.The field efficiencies of tebuconazole 430 g/L SC 96.75 g/hm2,difenoconazole 37%WG 90 g/hm2and meptyldinocap 36%EC 216 g/hm2were 78.75%,73.30%and 74.55%,respectively.The field efficiencies of azoxystrobin 250 g/L SC 337.5 g/hm2and pyraclostrobin 250 g/L EC 150 g/hm2were poor,the diseased index control effects were 49.40%and 47.78%,respectively.
fungicide;cucumber powdery mildew;field efficiency assess
S 481+.9;S 436.421.1+2
A
10.3969/j.issn.1671-5284.2016.03.015
2016-02-29
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基金(2015)
宋益民(1964—),男,江蘇省如皋市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病害治理研究及農藥應用與開發研究工作。E-mail:yiminsong378@sohu.com
柏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