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澤法
種糧人買糧吃 喜中有隱憂
文/陳澤法

種糧人買糧吃,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計劃經濟時期發生過、存在過。斗轉星移,如今這一現象再現。從形式上,似乎無涇渭之分、蘊意之別,其實不盡然。從內涵上,兩者大相徑庭,不可同日而語:折射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凸顯的是消費觀念的變革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任何經濟現象的滋生與存在,必有其內在歸因,也反映著不同的時代特征。
計劃經濟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短缺,糧食供給不足。農民一年的糧食收成,往往不夠一年消費,寅吃卯糧乃常有之事。那個時候,衡量一戶人家家境的好壞優劣,標桿之一就是家中儲糧量的多寡、谷圈的大小,甚至成為男女找媳婦說婆家的要件之一。家中有個大谷圈,一日三餐能吃上白米干飯,定是讓人眼饞、艷羨的幸福之事。每每春夏之交,青黃不接,便是部分農戶谷圈日趨見底、缺糧開始之時。新糧上市尚需時日,為不至于斷炊,除了親朋周濟,自然要到集市買糧吃。無疑,那個時候種糧人買糧吃,緣由很簡單,基于生活的隱痛與無奈。實現溫飽是時人渴求的生活目標。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加之農業科技推廣、品種改良,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糧食短缺、物資匱乏的狀況。擁有個大谷圈,不為口糧而發愁,由夢想走入了現實。糧食消費充足有余,寅吃卯糧一躍而為卯吃寅糧。種糧人買糧吃之現象漸行漸遠,淡出人們的視野。
事物的發展總是循環往復、令人玩味。時至今日,種糧人買糧吃現象再度悄然興起,乃至成為生活時尚。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此葡M行為的回歸與重復,從原點又回到原點,實則是質的飛躍與提升。一樣的種糧人、一樣的買糧吃,生發于不一樣的時代背景,自然承載不一樣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物資豐富,糧食充盈,人們的生活由溫飽步入小康,種糧人依然買糧吃,是基于生活的富足、消費的抉擇與自由裁量,生活向好,追逐品質,需求等級攀升。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曾是種糧人信奉推崇的寶典。他們習慣在糧食收打后,留足口糧、飼料糧,余糧擇機而售。擁有足夠的原糧而據此消費是其基本消費形式。如今這一理念和習性悄然生變,變化的結果,自然是原糧持有量減少,成品糧消費量增加,買糧吃現象的興起。引發這一變化的因素:一則是糧食市場定力作用驅動。糧食階段性供大于求,市場糧食充裕,糧市走勢總體上運轉平穩,加之托市收購價格一定時期內相對恒定不變,糧食消費,糧市預期安全性概率強化;持糧待售,市場預期收益概率弱化。一強一弱,從比較效益角度,收打的糧食早賣掉、早脫手、早合算,還可規避自我儲糧之繁瑣與自然損耗,何樂而不為?二則是方便省事心理作用。如今糧食收打全部機械作業,雖然效率提高,但糧食水分偏高、雜質偏大,保管難度加大,農戶儲糧技術與手段又沒能及時跟進與對接,儲糧風險與損耗系數與幾率加大。而且原糧消費,還要加工轉化為成品糧,費時費力,折騰麻煩,遠不如購買成品糧得心應手。趨利避害、方便省事自然成為農戶選項。三則是生活品質提升使然。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種糧人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也自然升級,隨之而變。需求的多樣化、精細化、營養化,也漸成種糧人的消費取向與時尚。一家一戶種植的糧食畢竟品種單一,而且大多為普通品種,適應不了消費需求變化。而成品糧市場,各種包裝的、各類品種的應有盡有,長米、圓米、黑米、香米、軟米、粳米......想吃什么樣的就買什么樣的。原糧消費的掣肘性與成品糧消費的機動性,反差鮮明,賣掉原糧,持幣待購,因需因時消費,自然成為種糧人又一消費選項。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農戶沿襲舊習,守著原糧消費,似乎已不合時宜。除舊推新,變革消費方式,由原糧轉為成品糧,也就順理成章。新糧收獲上市,農戶們不再是首先存儲于家中,留足口糧飼料糧,余糧再適時銷售,而是紛紛涌向收儲庫點集中銷售,一售而罄,少有余糧,種糧人華麗轉身為買糧人。
綜上所述,種糧人買糧吃,是城鎮化推進、市場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從這一點看,可喜可樂。但喜中之時,筆者認為還蘊含些許隱隱之憂。憂從何來?基于兩點:糧食商品的特殊性和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性。種糧人從原糧消費趨向成品糧消費,從種糧人演化為買糧人,反映著農戶儲糧意識的淡化、農戶儲糧量的減少,民間儲糧量下降。這一變化的影響與隱憂已現端倪:一方面,糧食一邊倒集中涌入糧食部門,造成庫存高企,倉容緊張,收儲矛盾突出。從國家糧食安全層面,也少了道防線。畢竟,藏糧于民也是分流庫存壓力、構筑國家糧食安全的一條路徑,不可或缺。如何引導、激勵種糧人適度儲糧,藏糧于民,應引起方方面面的思考與重視了。
(作者單位:河南光山國家糧食儲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