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江西省景德鎮市皮膚病醫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尋常型痤瘡療效觀察
朱國良
(江西省景德鎮市皮膚病醫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目的:觀察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尋常痤瘡的療效。方法:13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9例和對照組66例,治療組用中藥內服外敷,對照組聯合應用形美與芙晴。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75%、對照組80.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組2.90%、對照組13.6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內服外敷法治療痤瘡的效果優于聯合應用芙晴、形美治療。
尋常型痤瘡;中藥內服外敷;對照治療觀察
尋常型痤瘡為損容性慢性炎癥,多發于皮脂腺較為豐富的部位,由皮脂腺管﹑毛囊口堵塞引起,受到環境污染加劇﹑膳食結構改變及生活節奏加快的影響,痤瘡發病率不斷上升。該病屬中醫“肺風粉刺”﹑“酒刺”﹑“粉刺”﹑“面皰”及“面瘡”范疇,發生原因包括血熱蘊結﹑外受風邪﹑濕聚郁表。在痤瘡防治方面,西醫以抑制皮脂分泌﹑局部炎癥為主,中醫重在標本兼治。筆者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尋常型痤瘡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135例,均為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我院皮膚科收治的尋常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9例和對照組66例。治療組男32例,女37例;年齡15歲~33歲,平均(23.6±3.7)歲;病程4個月~15年,平均(7.9±2.1)年;肺胃蘊熱證37例,痰瘀互結32例;Pillsbury分級情況為I級19例,II級24例,III級26例。對照組男27例,女39例;年齡17歲~30歲,平均(24.1±2.9)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6.4±1.9)年;肺胃蘊熱證35例,痰瘀互結31例;Pillsbury分級情況為I級17例,II級25例,III級2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1]:青春期才出現痤瘡,痤瘡多見于皮脂腺較為發達的部位,包括背部﹑上胸﹑面部等,且呈對稱分布狀態,可出現多樣性皮損癥狀。
中醫診斷標準[2]:初起毛囊口,見紅色丘疹,后成膿皰,或形成結節﹑黑頭或白頭粉刺,病情嚴重時可形成囊腫,消退后可見瘢痕。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癢痛等癥。痤瘡誘發因素包括感外邪﹑嗜肥甘厚味﹑飲食不節等,女性多合并月經失調,脈滑數或弦滑,舌苔薄黃或苔白舌淡﹑舌質紅有膩苔或齒痕,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便溏不爽,顏面油膩﹑口干粘苦﹑渴飲,納呆腹脹,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
中醫辨證標準[3]:①肺胃蘊熱證。脈弦﹑舌紅苔黃﹑大便干﹑烘熱,多見白頭粉刺﹑黑頭﹑膿皰﹑丘疹﹑顏面潮紅;②痰瘀互結證:脈弦滑,舌紅絳或淡紅,多見囊腫﹑顏面結節。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排除播散性狼瘡﹑職業痤瘡﹑藥疹;②治療前30天內曾使用除試驗藥物之外的中西藥;③對試驗藥物過敏;④近3個月內使用過祛斑產品﹑去角質產品或接受磨屑﹑導入﹑微針﹑激光或光子治療;⑤面部合并疣﹑濕疹﹑皰疹或傷口。
對照組:①口服形美(陜西君壽堂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60300)1.2g,每日3次。②外用芙晴(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1124),先清洗及晾干用藥部位,隨后用指尖將凝膠輕涂于患處,每日1次,睡前涂抹,開始治療時需控制好外用劑量,治療1~2天后可逐漸加大外用劑量,連續治療1個月。
治療組:①內服中藥。痰瘀互結證予藥用甘草13g,浙貝母8g,益母草14g,半夏6g,茯苓22g,陳皮10g,玉屏風6g,青皮8g,赤芍13g,淫羊藿15g,當歸尾10g,凌霄花16g,紅花22g,桃仁25g。肺胃蘊熱證予藥用桔梗8g,冬瓜皮12g,防風15g,野菊花10g,黃藥子14g,夏枯草9g,丹參20g,膽南星13g,紅花20g,白蒺藜16g,桑白皮18g,黃芩12g,枇杷葉9g。日1劑,水煎后取汁500mL服用,日2次,連續治療30天。②中藥外敷:藥用當歸尾10g,馬齒莧25g,黃芩10g,大黃12g。加水2000mL,煎煮30min,取汁900~1000mL,藥汁冷卻至10℃左右時浸入經過消毒處理的紗布,用蘸有藥汁的紗布外敷患處,每隔3~4min更換1次,每次外敷15~20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30天。
皮損數量評估時依據GAGS分區模式,先后記錄I區﹑II區﹑III區﹑IV區﹑V區及VI區的囊腫﹑結節﹑紅斑﹑膿皰﹑丘疹及粉刺的數量,并計算皮損總數。要求在自然光下評估皮損,評估前洗去濃妝。
臨床治愈:痤瘡完全消退,皮膚光滑,炎癥完全或基本消退,未出現新皮損,僅留瘢痕或輕微色素沉著。有效:大部分痤瘡已消退,皮膚無油膩感或油膩感明顯減輕,炎癥得到有效緩解,僅見少許新皮損(新皮損數量小于等于5個)或無新皮損。無效:治療后痤瘡未消退或加重﹑無明顯變化,皮膚油膩,炎癥未得到有效控制,消退的痤瘡再次復發,出現新皮損(新皮損數量大于5個)。
采用SAS6.19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嘔吐3例,過敏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3.64%;治療組嘔吐1例,過敏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90%。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7,P<0.05)。
情志刺激﹑心情不暢可致肝郁氣滯,氣郁化火,濕邪內生,火性上炎,肝脾氣結,故面首可結聚氣火瘀毒;情志失常亦可旺相火,相火動可致臟腑失和﹑陰陽失衡。加之心火熾盛,命門火旺,外濕侵襲,復感風熱,可致陽熱偏旺﹑氣血郁閉﹑經絡閉阻。陰虛內熱﹑痰瘀凝結﹑濕熱蘊結﹑邪熱郁滯均可引發面瘡,腎陰不足,無以涵木,陰虛內熱,虛火灼肺;水濕積聚成痰,痰郁氣滯,氣滯血瘀。若嗜食肥甘之品﹑辛辣之物﹑厚膩之味,脾胃皆損,運化不及,則水飲痰濕內停,大腸蘊熱,肺胃血熱,中焦蘊結濕熱,下達不能﹑反而上逆,升清降濁失司[3]。內熱﹑痰熱﹑濕熱﹑肺熱﹑邪熱上犯于腠理,蘊結于內,毒滯肌膚,如坐臥當風﹑無力衛外,則液凝為鼓,郁乃痤。痤瘡長于皮內,其形如針米,色白黃,長約一分余,久著上黑,或成黍米白屑,色赤腫痛,若見濕氣或汗出玄府開,肌膚滯留之毒可生大疔。熱毒郁久,瘀血﹑火毒﹑濕熱互結,陽亢陰虛之火更甚,可見結節囊腫,因脾胃失調,故有便溏﹑納呆之癥。治療時應辨緩急﹑寒熱﹑標本,宜活血散瘀[4]。形美由多味中藥制成,大黃可瀉火解毒﹑活血祛瘀,當歸尾可養血活血,北沙參可驅寒潤燥﹑清肺火,赤芍﹑玄參及地黃可清熱養陰涼血﹑化瘀通脈,木通可清熱利尿﹑通經絡,豬膽汁﹑水牛角及羚羊角可安神志﹑清心肝火,黃柏﹑黃芩可清熱﹑消瘡腫,蒲公英﹑金銀花可解毒利濕﹑消腫散結,珍珠層粉可祛病養顏﹑解毒生肌﹑補脾調胃。諸藥合用,可涼血通脈﹑祛瘀散結﹑安神定志﹑清熱解毒。芙晴中含有維A酸與紅霉素,外用維A酸可溶解角質,加快上皮細胞更新速度,有效祛除皮膚表層的角質栓,還能抑制白細胞活性,因此可以有效消除痤瘡及預防痤瘡。紅霉素可抑制皮膚表層感染。但采用芙晴治療容易產生藥物依賴,還可能引起皮膚表層出現過敏反應。痰瘀互結證治法為消痰軟堅﹑活血化瘀;肺胃蘊熱證治法為瀉熱解毒﹑清理肺胃。紅花﹑桃仁﹑茯苓及陳皮等可軟堅散結﹑理氣和中﹑燥濕化痰﹑活血化瘀,適用于治療痰瘀互結證;桔梗﹑冬瓜皮﹑野菊花等可清宣肺熱﹑涼血解毒﹑清熱解毒及清肺熱,適用于治療肺胃蘊熱證。中藥外敷活血止癢﹑清熱解毒可收縮皮膚表層血管,同時具有抑制炎性物質滲出﹑清除痤瘡患處刺激物及皮膚表層污垢的作用。
中藥內服外敷法治療痤瘡的效果優于聯合應用芙晴﹑形美治療,且中藥內服外敷不良反應較少。
[1] 孔連委,高起勇,馬林,等.雙黃消痤丸對痤瘡模型兔血清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α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6):72-74.
[2] 陳益生.超脈沖CO_2點陣激光聯合積雪苷治療痤瘡瘢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現代醫學,2016,44(3):338-342.
[3] 張曉玲,朱明芳,楊柳,等.石榴皮多酚對痤瘡丙酸桿菌體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9):23-25.
[4] 賓琳,陳衛平,楊勝輝,等.黃白痤瘡膏水煎液體外抗痤瘡丙酸桿菌和葡萄球菌活性的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5,21(1):13-16.
R275.987.33
B
1004-2814(2016)11-1058-02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