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漆 偉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內補黃芪湯加減促進骨折術后切口愈合效果觀察
文 化,漆 偉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目的:觀察內補黃芪湯加減促進骨折術后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76例隨機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均在術后給予常規治療,中藥組加用內補黃芪湯加減治療。結果:臨床療效中藥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內補黃芪湯加減用于骨折術后治療,能夠促進切口愈合。
內補黃芪湯;骨折;切口愈合
我院對一類切口骨折手術后采用內補黃芪湯加減促進切口愈合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6例,均為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31日我院骨科四肢閉合骨折,一類切口手術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中藥組。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18~60歲,平均(35.2±7.6)歲;橈骨遠端骨折12例,肱骨外科頸骨折6例,前臂骨折4例,鎖骨骨折2例,肱骨干骨折2例,脛腓骨干骨折4例,踝關節骨折4例,脛腓骨遠端骨折2例,股骨頸骨折2例。中藥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7~60歲,平均(36.4±7.2)歲;橈骨遠端骨折13例,肱骨外科頸骨折7例,肱骨干骨折2例,鎖骨骨折2例,前臂骨折2例,粗隆間骨折2例,脛腓骨干骨折3例,股骨頸骨折1例,踝關節骨折5例,跟骨骨折1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骨折診斷標準[1],結合X線攝片檢查明確診斷,排除多發外傷﹑開放性損傷。
兩組均在術后采用常規治療。術后靜滴復方電解質補充液體,靜滴甘露醇消腫,靜滴高烏甲素止痛,術后根據切口滲液情況及時更換輔料。
中藥組加服內補黃芪湯。藥用黃芪30g,黨參30g,赤芍12g,遠志12g,川芎12g,當歸12g,茯苓15g,熟地10g,麥冬10g,甘草6g,肉桂3g。日1劑,分3次口服,服用3~5日。熱甚者加生石膏20g,腫脹嚴重加入澤瀉12g,痛甚加枳殼10g﹑延胡索12g。
觀察手術后2﹑4﹑6﹑10﹑14日切口滲血﹑滲液情況,術后10﹑14日切口達甲級愈合,切口感染情況等。
兩組切口滲血滲液﹑感染及甲級愈合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滲血滲液﹑感染及甲級愈合情況比較 例(%)
骨科手術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手術中術者的技能,還取決于術后切口愈合質量[2]。術后切口延遲愈合,是常見臨床現象之一[3]。隨著切口愈合時間的延遲,并發感染的幾率就會顯著增加,嚴重影響康復質量。絕大多數四肢閉合性骨折手術均為一類切口,但術后又較多出現傷口紅腫,滲血滲液,甚至體溫升高等癥狀,主要是由于創傷及手術后氣血虧虛﹑陰津不足所致,為非感染性,血常規大多無明顯異常,無使用抗生素指征,但切口紅腫,滲血滲液會影響切口愈合。骨科手術患者大多病程較長,長期活動受限,臥床時間長,加之手術創傷﹑失血﹑失液,多致氣陰虧虛。《正體類要 ·序 》說:“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榮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合。”《普濟方 ·折傷門》謂:“重者在內,當導瘀血,養肌肉”﹑“血行脈中,貫于肉理,環周一身。因其機體外固,徑隧內通,乃能灌注不失其常。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則為腫為痛。治以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以完傷也。”揭示了外傷與內損﹑局部與整體之間關系相互作用。原始損傷及手術創傷導致筋膜﹑脈絡破損,氣隨血失,血失則氣散,氣虛則溫煦﹑氣化﹑防御等功能減弱,陰血虧虛,不能榮養肌膚,又或郁而發熱。結合病因病機,骨科術后以氣陰虧虛為主,兼有瘀血,故臨床主要表現為體倦無力﹑口燥咽干﹑面色無華﹑語聲低微﹑呼吸氣短﹑胃納差﹑舌淡苔白,脈弦細等,同時可見局部腫脹疼痛﹑傷口滲血﹑滲液,甚至發熱等。氣虛血瘀﹑正虛邪實。治當攻補兼施,既需補養氣血,又要兼顧活血化瘀。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方能達到良好療效。
內補黃芪湯來源于《外科發揮》,主治癰疽潰破,虛弱無力,體倦肢怠,瘡口久不愈合,具有補養氣血,養陰生肌功效。方中黃芪﹑黨參補氣健脾﹑托毒生肌,麥冬養心除煩,遠志寧心安神﹑消散癰腫,川芎活血行氣,麥冬﹑白芍﹑熟地養陰生津,肉桂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并能調和諸藥。諸藥配合,使氣血充盛。《本草綱目》論此方可“長肌肉,治一切癰疽”。結合臨床,實際運用應適當減少熟地用量,以免滋膩,少用官桂,以免過于辛溫而助熱。
對于開放性骨折﹑感染性傷口及其它難愈合傷口,可在選用合適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配合本法治療,具有增強自身體抗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局部滲出,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8-169.
[2] 梁禮華.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愈合不良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5):21-22.
[3] 王恭謙.普通外科手術切31愈合不良的特點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34):117.
R274.198.3
B
1004-2814(2016)11-1062-02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