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群,馮萍萍,王玉宗
(浙江省臨安市中醫院,浙江 臨安311300)
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治療功能性腹瀉療效觀察
童曉群,馮萍萍,王玉宗
(浙江省臨安市中醫院,浙江 臨安311300)
目的:觀察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治療功能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5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用匹維溴銨聯合麗珠腸樂治療,治療組用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治療,療程4周。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對照組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治療功能性腹瀉療效更好。
功能性腹瀉;參苓白術散;麗珠腸樂
筆者用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治療功能性腹瀉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共5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治療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0~56歲,平均38.6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3.46年。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1~58歲,平均37.7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3.24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符合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II診斷標準[1]。至少75%的排便為不伴有腹痛的松散(糊狀)便或水樣便,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
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屬脾虛濕滯型。主癥:①大便異常(溏﹑爛﹑先硬后溏﹑時溏時硬);②食后或午后腹脹;③腸鳴矢氣;④便下黏液;⑤排便不盡感。次癥:①食少納呆;②體倦乏力或神疲懶言;③脘悶;④失眠多夢;⑤面色萎黃;⑥排便無力;⑦口淡無味;⑧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⑨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具備主癥2項加次癥2項,或主癥第1項加次癥3項。
經血常規﹑大便常規及腸鏡檢查,排除腸道感染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
治療組:予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15g,茯苓15g,白扁豆12g,山藥15g,砂仁6g,白術15g,蓮子9g,薏苡仁9g,桔梗6g,大棗9g。每日1劑,煎取300mL,分早晚2次口服。同時用麗珠腸樂2片,每日2次口服。
對照組:予匹維溴銨50mg﹑每日3次口服,麗珠腸樂2片﹑每日2次口服。
兩組均停用其他治療藥物,4周為一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
顯效:大便轉實,次數正常,伴隨癥狀消失。有效:大便溏稀﹑次數增多等癥狀明顯改善,伴隨癥狀有所緩解。無效:大便溏稀﹑次數增多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隨訪3個月后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3個月后療效比較 例(%)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功能性腹瀉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性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相關,目前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匹維溴銨作為一種對胃腸道具有高度選擇性解痙作用的鈣拮抗藥,對結腸平滑肌具有高度選擇作用,能消除腸平滑肌的高反應性,治療功能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
正常人體腸道中定植有多種細菌,其中以雙歧桿菌為主。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功能性胃腸病。麗珠腸樂為雙岐桿菌活菌制劑,可與其它厭氧菌一起共同占據腸黏膜的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阻止病菌的定植與入侵,產生乳酸與醋酸,降低腸道內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長,重建腸道內正常微生態系統而調整腸道菌群以止瀉。
慢性功能性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病因與濕盛及脾胃功能失調有關?!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濕盛則濡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說明泄瀉的發病與濕盛關系密切?!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說明泄瀉的發生與脾胃虛弱有關。因此,治療泄瀉重在運脾和祛濕。參苓白術散方中以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山藥﹑蓮子助黨參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炙甘草補中緩急且調和諸藥。全方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現代研究也證實其具有抑制小腸推進﹑保護胃腸黏膜﹑調節腸道菌群﹑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等作用。藥理研究證實,黨參能使胃排空速度減慢,增強免疫與抗炎﹑抗菌作用。白術有利尿﹑抑菌及提高機體抗病作用。甘草﹑茯苓能減弱胃腸運動,松弛腸管平滑肌,且能抗炎﹑抗病毒及抗菌。陳皮有助消化﹑抗炎及抗菌作用[3-4]。
因此,參苓白術散聯合麗珠腸樂可有效改善癥狀,并無不良反應。
[1] DROSSAM DA,CORRAZZIARI E,DELVAUX M,et al.RomeⅢ: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466-1479.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3] 陰健.中醫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1995.
[4] 劉一民.中藥臨床新編[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R442.2
B
1004-2814(2016)11-1090-02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