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輝,黃慧芝,葛來安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醫院消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觀察
王小輝1,黃慧芝1,葛來安2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醫院消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隨機分成兩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口服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療,觀察組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均治療2周。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1.7%、對照組76.7%,兩組總有效率、Hp轉陰率及癥狀改善作用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
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桿菌;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上腹部脹悶﹑疼痛﹑噯氣﹑反酸等為主要表現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相關,據調查顯示約有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1]。因此,根除Hp在治療CSG具有重要意義。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飲食起居不規律,導致CSG發病率逐年增長。筆者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Hp感染CSG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5年1月至12月江西省中醫院門診及住院部確診為脾胃濕熱證Hp感染CSG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8~58歲,平均(38.03±7.62)歲;病程2~15年,平均(8.68±4.23)年。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7~60歲,平均(39.05±7.55)歲;病程3~17年,平均(9.03±3.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
納入標準:①符合脾胃濕熱證Hp感染CSG的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③年齡18~65歲;④近4周未服用消化疾病相關藥物;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對受試藥物過敏。③患有其他胃部疾病;④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⑤近4周內服用消化疾病相關藥物。⑥妊娠﹑哺乳婦女。
兩組均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廣東奇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006)0.5g,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86)20mg,克拉霉素(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55)0.25g,日2次,2周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用半夏10g,薏苡仁15g,茯苓20g,黃連6g,炙甘草6g,白芍12g,陳皮9g,黃芩10g,黨參15g,干姜9g,大棗4枚。熱偏重者重用黃連﹑黃芩;濕偏重者加蒼術﹑澤瀉,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反酸加浙貝母﹑海螵蛸,納呆加炒谷芽﹑炒麥芽。水煎服,日2次,2周為一療程。
參照文獻[3]癥狀按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記以0﹑1﹑2﹑3分,觀察癥狀變化,記錄癥狀積分。采用C14呼氣試驗[4]觀察Hp情況。
治愈:主癥及次癥消失,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顯效:主癥消失,次癥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癥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灶縮小50%以上,炎癥有所減輕。無效:癥狀及胃鏡檢查均無好轉。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2.34±1.31 2.26±0.75*△對照組 60 12.60±1.28 6.63±0.57*
兩組Hp轉陰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Hp比較
兩組治療中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CSG是臨床常見病,西醫研究表明,其發病與胃酸過多分泌﹑Hp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治療上以抑酸護胃﹑殺菌抗炎等對癥治療為主。臨床常使用三聯﹑四聯方法治療Hp感染性CSG。本研究中選用胃三聯療法,奧美拉唑具有很好的抑制胃酸分泌效果,能減少胃痙攣﹑保護胃黏膜以護胃止痛;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具有良好的清除Hp的作用。單純西藥的療效令人不甚滿意,且長時間服用易產生耐藥,不良反應較多。
CSG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其病因與外邪﹑情志等密切相關。疾病發展以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居多。CSG脾胃濕熱證極為常見,常因濕熱外感,或飲食不節,久食肥甘厚膩,氣機不利,濕熱內阻。脾胃功能失調,則納差食少,氣機阻滯,不通則痛發為胃脘痛,胃氣上逆則發為噯氣。治以健脾和胃,清熱利濕,理氣止痛為法。半夏瀉心湯為祖國醫學經典方,廣泛用于治療各種消化系統的疾病。方中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半夏消痞和胃降逆之效;干姜溫中散寒,黨參﹑大棗補氣健脾和胃,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濕,陳皮﹑白芍理氣止痛,甘草和胃解毒﹑調和諸藥。全方有平調寒熱,理氣止痛﹑清熱化濕﹑和胃健脾之功。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可起到護胃﹑抗Hp﹑促胃動力﹑提升免疫的作用[5]。藥理研究證實,黃芩﹑黃連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抗Hp﹑鎮靜﹑助消化的作用[6]。半夏可抑制胃酸分泌[7]。黨參能提升人體免疫﹑調節胃腸﹑保護胃黏膜[8]。甘草中的成份生胃酮,能促進修復胃黏膜[9]。干姜內含有姜酮﹑姜烯成分等具有鎮痛﹑抑制炎癥﹑保護胃黏膜的作用[10]。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Hp轉陰率及癥狀改善作用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療法對Hp感染的CSG療效顯著優于單用西藥胃三聯治療。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Hp感染CSG療效顯著,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及有效清除Hp,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06,11(11):674-684.
[2]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 金明哲,劉瑜,孔偉圣.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9):1099-1101.
[5] 朱緋.半夏瀉心湯治療濕熱氣滯型慢性胃炎48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8):27-28.
[6] 易自剛.半夏瀉心湯新解[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1):15.
[7] 宋小莉.半夏瀉心湯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285-286.
[8] 高慧琴,袁健,王明偉.十大隴藥(四)—黨參[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4):1.
[9] 孔月晴,李富英.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56例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0):1428-1429.
[10] 陳紀藩.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75.
R573.31
B
1004-2814(2016)11-1103-02
2016-07-27
葛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