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符 虹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兒科,江蘇 蘇州 215000)
消化合劑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療效觀察
張曉燕,符 虹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兒科,江蘇 蘇州 215000)
輪狀病毒腸炎是兒科常見病,一般發生在秋冬寒冷季節,其特點多為流行或散發,約占秋冬季節腹瀉的80%。本病起病急,開始即出現嘔吐,然后是腹瀉,大便呈蛋花湯樣或水樣,每天大便次數較多,同時常伴有脫水與酸中毒。本病的發病高峰期為秋季,主要以糞—口途徑傳播,也可以經過呼吸道傳播,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本研究采用院內制劑消化合劑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50例,隨機分成兩組各25例。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小于6個月6例,6個月~1歲15例,1~2歲4例;病程24h以內3例,24~48h10例,48~72h12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小于6個月5例,6個月~1歲14例,1~2歲6例;病程小于24h4例,24~48h9例,48~72h1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防急發(93)第37號文《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頒布的有關標準。①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②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③病程在2周以內;④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腹瀉診斷,證屬傷食瀉。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指紋滯。糞便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治療組:口服消化合劑(蘇州中醫院院內自制產品,蘇藥制字Z04001555)。藥用香附﹑炙甘草﹑炙雞金﹑炒陳皮﹑神曲﹑炒麥芽﹑萊菔子﹑砂糖,每次10mL,每天3次,連服7天。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046384),1歲以下日1袋,分3次服;1~2歲1~2袋,分3次服;2歲以上2~3袋,分3次服。
對照組:口服復合乳酸菌膠囊(聚克,國藥準字H19980184,成分為乳酸乳桿菌﹑嗜酸乳桿菌﹑乳酸鏈球菌),1次1粒,1日3次。蒙脫石散,用法同治療組。
兩組均不使用抗生素和其它止瀉的中﹑西藥。發熱者臨時用退熱劑,合并細菌感染者用敏感抗生素,輕度脫水者用口服補液鹽。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標準。康復:大便次數正常,日1~2次,便質正常,大便顏色正常,全身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大便次數減少,日2~3次,便質較用藥前稠,接近成形,伴隨的其他癥狀和體征減輕至少75%。有效:大便次數較少,便質較好。無效:未見明顯效果。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例(%)
嬰幼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瀉下如水樣為主癥。病位在脾,脾虛濕困是主要病機。治療原則以運脾除濕為主。由于小兒腸胃薄弱,其運化功能尚未健全,故常易飲食所傷,出現泄瀉積滯之證。消化合劑由制香附﹑炙甘草﹑炙雞金﹑炒陳皮﹑神曲﹑炒麥芽﹑萊菔子﹑砂糖﹑山梨酸鉀組成。其中炙雞金﹑神曲﹑炒麥芽消食健胃,陳皮行氣健脾和中,萊菔子消食化積﹑行氣消脹,香附行氣止痛。消化合劑味甘甜,服用簡便,相對于中藥煎劑,患兒依從性好。
綜上所述,消化合劑可有效地緩解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療效確切。
R512.5
B
1004-2814(2016)11-1113-01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