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宇,邱 玲,何 流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疼痛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電針結合溫和灸治療肛腸病術后急性尿潴留療效觀察
趙學宇1,邱 玲2,何 流2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疼痛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觀察電針結合溫和灸治療肛腸病術后急性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用電針結合溫和灸,對照組用保守療法。結果:總有效率試驗組93.3%,對照組7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電針結合溫和灸治療肛腸疾病術后急性尿潴留療效肯定,且安全可靠。
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針刺;溫和灸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疼痛科術后采用電針結合溫和灸治療尿潴留具有良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科住院部術后出現急性尿潴留而要求針灸疼痛科會診治療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9~65歲,平均(41.13±11.59)歲;病程1~4天,平均(2.59±2.68)天。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2~64歲,平均(40.23±14.32)歲;病程1~5天,平均(2.73±3.12)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小便不利,點滴不暢,或小便閉塞不通,尿道無澀痛,小腹脹滿;②多見于老年男性﹑產后婦女及手術后患者;③膀胱區叩診明顯濁音;④有膀胱鏡﹑B超﹑腹部X線等檢查診斷。
納入標準:①因肛腸疾病(痔瘡﹑肛裂﹑肛癰等)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手術治療;②在手術治療后出現癥狀符合診斷標準;③年齡18~70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淋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腫瘤﹑尿路機械性梗阻等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及慢性腎功能衰竭。
對照組:①腹部膀胱區熱敷:用溫毛巾(溫度適宜,避免燙傷)熱敷下腹部,時間為30min。期間可不斷更換溫水或毛巾,以保持溫度恒定。②熱敷后囑患者屏氣,用增加腹內壓的方法增加膀胱內壓力,使膀胱頸開放引起排尿。③督促患者下床排尿,采用聽流水聲﹑吹口哨﹑蹲位等誘導排尿。
試驗組:①取天樞﹑氣海﹑關元﹑大巨﹑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②分別選用順和牌0.25mm×40mm﹑0.30mm×50mm不銹鋼毫針(執行標準GB2024-94針灸針)進針。天樞﹑大巨﹑水道﹑三陰交﹑陰陵泉均為雙側取穴,直刺1~1.5寸;氣海﹑關元﹑中極直刺1~1.5寸。針刺中極﹑水道等下腹部穴位時應先叩診,檢查膀胱充盈度,再決定針刺方向,不可過深,避免刺傷膀胱。進針后采用提插﹑捻轉等行針手法,以有脹感﹑得氣為度,得氣后將電針儀(華佗牌SDZII型)輸出導線夾夾在毫針針柄上,每側取水道與陰陵泉接為一組,共兩組。波形選擇疏密波,頻率在15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20min。通電后將灸條(成都濱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27034)點燃后在下腹部穴區行溫和灸,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度,每次20min。
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5次后觀察療效。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可自行排尿﹑小便通暢,癥狀及體征消失。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無效:仍不能自主排尿,癥狀無變化,需繼續保留尿管。
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肛腸疾病術后所致急性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病機多因術后引起經脈瘀滯,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或術后病體虛弱,脾腎氣虛,膀胱氣化無權而致小便不暢[3]。針灸能刺激調節大腦皮層與內臟神經機能,促進膀胱逼尿肌收縮,緩解膀胱內括約肌及尿道外括約肌痙攣,使膀胱內壓上升,并引起膀肌收縮,從而恢復排尿功能[4]。關元﹑三陰交同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針刺可調理脾肝腎三經氣血,消除瘀滯;陰陵泉可清利下焦濕熱,通利小便;中極為膀胱募穴,溫和灸氣海﹑關元﹑中極可補益脾腎,溫補下元,助膀胱氣化;大巨﹑水道局部取穴,加灸可分利水濕,同為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等水液輸布排泄失常之經驗要穴。電針結合溫和灸療效好,用簡便廉宜。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4-45.
[2] 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2-53.
[3]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8-129.
[4] 馮子軒.電針白環俞預防肛門病術后排尿困難的臨床研究[D].吉林:長春中醫藥大學,2010.
R245.319.945.5
B
1004-2814(2016)11-1119-02
2016-07-04
邱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