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金,謝文娟
(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康復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針刺加熱敏灸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張銘金,謝文娟
(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康復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觀察針刺加熱敏灸在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治療組給予針刺加熱敏灸治療,比較兩組療效。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SCL-90指數、VAS評分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加熱敏灸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較好。
交感神經型頸椎?。会槾?;熱敏灸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一種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臨床慢性疾病。可累及頭部﹑眼耳喉鼻﹑腸胃道﹑心血管等器官[1-2]。我院用針刺加熱敏灸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8~63歲,平均(49.74±5.63)歲;病程6個月~13年,平均(5.23±1.53)年。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9~64歲,平均(50.41±5.37)歲;病程6個月~13年,平均(5.41±1.49)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表現:①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頭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常主訴頭腦不清﹑昏昏沉沉,或還伴有惡心,少有嘔吐。偶有因頭暈而跌倒。②眼脹﹑干澀或多淚﹑視力變化﹑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咽部異物感﹑口干﹑聲帶疲勞,味覺改變等。③惡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以及咽部異物感等。④心悸,胸悶,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⑤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或感覺疼痛﹑麻木,但又不按神經節段或走行分布。⑥肢體發涼怕冷,還可有一側肢體少汗,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等現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相關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顒宇i部存在摩擦音﹑觸壓痛,X線檢查側位片顯示頸椎曲度異常﹑項韌帶鈣化﹑椎體骨質增生,椎(棘)間隙變窄,正位片可出現鉤椎關節增生﹑變尖及錯縫的鉤椎關節,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形等情況。②通過壓頸﹑臂叢牽拉試驗及頸部X線檢查確診,其中壓頸試驗﹑臂叢牽拉試驗結果均為陽性。③伴有頸枕痛,頭暈,目眩,咽喉不適,耳鳴,心率異常及肢體麻木等癥候。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精神病等,對針刺﹑艾灸不耐受。
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選取大椎﹑百會﹑肩井﹑天宗﹑厥陰俞﹑心俞及后溪等穴位作針刺,針刺得氣后以產生局部溫熱﹑酥麻感為宜。同時將艾條點燃分別在大椎﹑心俞﹑天宗等穴位作常規懸灸。每天針刺1次,連續7次為一療程。
治療組:接受 針刺加熱敏灸治療。其中針刺治療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熱敏灸。按照回旋灸﹑循經往返灸﹑雀啄灸﹑溫和灸4種手法的順序操作2~3遍,每種手法持續1min直至皮膚潮紅。①回旋灸:距離患處皮膚3cm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采用反復旋轉施灸的方式,直至施灸部位出現溫熱﹑潮紅;②循經往返灸:距離患處皮膚3cm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沿著經脈方向作勻速的循經往返施灸直至感到施灸的路線溫熱﹑潮紅;③雀啄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并在患處作鳥雀啄食狀施灸直至產生灸感;④溫和灸:在患者熱敏化腧穴皮膚約3cm處將艾條點燃,施灸直至患者產生局部熱感但無灼痛感為止。每次熱敏灸可選取2~3個熱敏化腧穴,每天1次,連續進行7次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
采用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CL-90)﹑視覺模擬測定(VAS)評定癥狀﹑疼痛情況??偘Y狀指數在1~1.5之范圍內表示無癥狀,1.5~2.5則表示偶有癥狀但不頻繁,2.5~3.5表示有輕度到中度的癥狀,3.5~4.5表示有中到嚴重癥狀,4.5~5.0表示癥狀嚴重且發作頻繁。
痊愈:頭痛﹑眼脹﹑惡心﹑心悸﹑頸椎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頸部﹑肢體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生活﹑工作不受限制。顯效:頭痛﹑眼脹﹑惡心﹑心悸﹑頸椎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頸部﹑肢體活動能力明顯恢復,一般活動不受限制。有效:頭痛﹑眼脹﹑惡心﹑心悸﹑頸椎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頸部﹑肢體的活動能力有所恢復,基本生活可自理。無效:頭痛﹑眼脹﹑惡心﹑心悸﹑頸椎疼痛等癥狀無明顯改善,頸部﹑肢體的活動能力受到限制甚至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指數﹑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指數﹑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癥狀指數﹑疼痛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SCL-90 V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3.68±0.43 2.94±0.39 6.42±0.83 4.72±0.72治療組 50 3.57±0.42 2.03±0.37△6.32±0.75 3.65±0.68△
中醫治療頸椎病的傳統療法為針灸﹑牽引,有主張采用針刺加熱敏灸的聯合療法以增強治療效果[4]。熱敏灸是一種利用點燃的艾材對熱敏態穴位進行艾熱懸灸的新型治療方法,能夠使穴位產生熱敏灸感﹑經氣傳導[5]。通常選取的熱敏灸穴位為大椎﹑心俞及百會等多個熱敏穴位,其中,大椎與百會穴均屬于督脈穴,主陽氣,熱敏灸可緩解失眠﹑眩暈﹑心悸及心律失常等癥狀;心俞則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穴,熱敏灸之可改善心悸﹑心慌﹑胸悶及心律失常等癥狀[6]。通過對多處熱敏穴位進行艾灸可達到疏通經絡﹑消瘀活血﹑通調氣機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調節交感神經功能,恢復正常的頸椎﹑肩部活動功能。
綜上所述,針刺加熱敏灸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較好。
[1] 劉濤杰,張凱,魯芳勤,等.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8):29.
[2] 胡惠民,粟戟.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診療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7):162-163.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 史磊.中醫療法為主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進展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0):26-27.
[5] 張艷,李偉,孫霓虹,等.熱敏灸配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世界臨床醫學,2015,9(10):123-124.
[6] 葉雅仙,徐霖,姚捷.熱敏灸結合針刺治療急性期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6):1091-1093.
R246.981.55
B
1004-2814(2016)11-1120-02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