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傷風感冒是常事兒。這不,63歲的申先生因感冒發燒到醫院就診,因年齡較大,醫生要求做“CT”等一系列物理檢查,結果顯示:他不僅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還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腔隙性腦梗等多種老年病。醫生給他開了7種藥——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依達拉奉、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丹參多酚、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喜炎平和復合輔酶。平常感冒一下子就開了這么多藥,家人心里沒底,向熟識的藥劑師朋友咨詢,藥劑師有點驚訝:“這位醫生真敢開藥啊!”
據了解,在這7種藥品中,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依達拉奉、復合輔酶等5種屬于“輔助用藥”。其中,依達拉奉說明書明確提示高齡患者慎用。藥劑師不無擔憂地說:幾種改善微循環和神經癥狀的輔助藥物聯合使用,能不能發生藥物不良反應?。?/p>
▲神奇的“輔助用藥”
那么,什么是“輔助用藥”?“輔助用藥”怎么可以用這么多?這種患者不太留意的藥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兒?
輔助用藥,顧名思義,應該是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的藥物。然而,遍尋各種文件,國內對“輔助用藥”沒有官方定義。由于治療病種多、適用科室廣、用量奇高,被業內戲稱為“萬金油藥”、“萬能神藥”。這神藥之所以“神”,就在于近乎“什么病都能治”、用在什么病上似乎都可以。是否使用,決定權全在醫生。
按理說,輔助用藥也是藥,既然通過了國家藥政部門的審批,應該會有一定療效。那么,輔助用藥究竟有多大的治療效果呢?這個關鍵問題,就連醫護人員也說不清楚。有專家告訴,輔助藥物不能直接殺滅病毒、也不能抗炎,起到的只是輔助治療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比較小,超出一兩倍的適用劑量,也吃不死人。而治療性藥物就不然了,過量使用會產生毒副作用,致人中毒或死亡!所以,治療性藥物沒人敢開大處方、過量使用。
而比較安全的“萬金油藥”,自然成為醫生開大處方的首選。在一些醫院,輔助用藥占醫院用藥的比例高達60%~70%。有人發現,一種德國進口的維生素類營養補充劑,用量最大的竟然是骨科醫院,說是骨科醫生覺得它有助于恢復,但查遍各國的治療指南,這種藥都不是骨科推薦用藥。
一位車禍后因手指皮膚缺血性壞死而截指的年輕患者,發現醫生竟使用了一種名為“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的藥物,每天200毫克。這種由豬腦提取物制成的藥品,本該用于中樞神經病變和帕金森病的治療。醫生不僅超范圍用藥,還超過了劑量。說明書中規定急性期每天最大用量100毫克,而該患者被增加使用了一倍。在他住院期間,單這一種藥,就花了六千多元,占藥費總額的22%。
血栓通注射液功能主治為活血祛淤、擴張血管,用于腦血管病后遺癥、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疾病,但目前卻被廣泛用于骨折患者的輔助治療。小牛血類藥物,也常遭濫用。
北京某大型三甲醫院藥學部年度統計:人血白蛋白和神經節苷脂,銷售額均接近 18 億元,高居首位;第五位的前列地爾銷售額也近 15 億元;再往下還有胸腺肽、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復合輔酶等,這些都屬于輔助用藥。如此大額使用“萬能神藥”,令人咂舌。
據了解,輔助用藥的“喧賓奪主”現象十分突出,超適應癥用藥、超療程用藥、超劑量用藥、給藥頻次不當、聯合用藥不當等問題比比皆是。在醫療官司中,有一半左右存在用藥合理性爭議。
▲輔助用藥為何能夠拔得市場頭籌?
輔助用藥的銷售秘密,是從一起官司開始漸入公眾視野的。那還是 2013年,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暴露出一起“回扣風波案”。
當年11月,一段“醫院大夫談笑數錢”的視頻引爆網絡。視頻中,一名黑衣男子走進醫生辦公室,與一名身著白大褂的男子攀談。見“白大褂”鎖上辦公室門,黑衣男子隨即遞上厚厚一沓百元鈔票?!鞍状蠊印币贿叺皖^數錢,一邊談笑,之后將百元大鈔裝進信封,收了起來。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區人民法院的刑事判決書顯示,“白大褂”王某系保定市某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而“黑衣男子”白某則是北京泰德制藥的醫藥代表,負責該公司“前列地爾”注射液的“產品介紹”和“學術推廣”。白某根據醫院科室當月開具的“前列地爾”注射液的數量單據,按照每支27元支付藥品回扣費,每月將回扣款交給王某。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僅5個月時間,王某共收受回扣費一萬八千多元。
另一份判決文書顯示,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一科主任劉某,多次收受“奧拉西坦”藥品銷售人員給予的回扣款62.6萬元,并將其中的51.3萬元分發給該科室醫生、護士……
據了解,“回扣”在藥品價格中所占的比例高達25%。
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中,醫院用藥占藥品銷售額的80%、甚至更高的份額。
藥品想要進入醫院,需要院方藥事委員會成員投票通過,因此,包括主管院長在內的藥事委員會專家便成為藥企“公關”的重點對象。
醫院采購藥品,有的院長要收“進門費”。業內人士透露,“一個品種2萬左右,這還是幾年前的價。一些用量大的輔助藥品,沒有硬關系根本插不進去?!背酥猓驮洪L“維持感情”也必不可少:逢年過節送紅包,經常請吃飯,還要隨時處理院長電話交代的“業務”。
直接經手的相關科室幾乎成了每家藥企的必爭之地。藥劑科主任和各科室主任,是藥企“公關”的另一大目標。另外,還得“激勵”科室醫生多開處方。通常的做法是,醫藥代表按照醫生的開方量,每月或每季度給醫生發一次回扣“紅包”。
醫藥代表慨嘆:“輔助用藥一旦進入科室,幾乎就能坐等收錢?!贬t院和醫生的“灰色收入”,難以計數!某些輔助用藥的回扣更高,不如此,“醫生便不愿意開你這個藥”。這就是為什么一些“白大褂”屢屢進法院的秘密。
▲醫藥黑幕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藥品進醫院的黑幕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要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要列出具體清單,對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不合理使用情況實施重點監控,期望能初步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勢頭。
也是在今年,國家衛計委、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公立醫院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比重要逐年下降,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下降到30%左右。這說明“安全而無效”的輔助用藥已成為監管部門優先關注的對象。
多個省市自治區也陸續出臺政策,嚴格限制輔助用藥濫用現象。2016年7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衛計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輔助用藥管理的通知》,列出了第一批50個重點管理輔助用藥目錄。而此前,包括北京、云南、安徽在內的多個省份都公布了輔助用藥目錄、重點藥品監控目錄,以杜絕不合理用藥,減輕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內蒙古出臺的政策含有50個品種的目錄,不僅比其他地方更嚴苛、更細化,還將開藥權限與醫生級別掛鉤,禁止越權開藥。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坦言,短期內輔助用藥濫用現象可能還無法徹底解決,因為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早在上世紀就已經存在,并且與藥企、醫院以及醫生的利益密切掛鉤,要想徹底解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