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文教授:
來信收到,十分高興。遙望星空,浮想聯翩,借此周末寧靜的夜晚,正好與您暢談。您和您的同事,大多文靜,雖然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運動”,但真正能夠堅持運動的人卻為數不多。形成這種局面,我想還是對運動的好處并不完全知曉。
早在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就強調指出:堅持活動,天也不能使人生病;不肯活動,天也不能使人健康。歷代的醫學家也無不強調“動”的重要。漢代的華佗特別告誡說:“人體欲得勞動”;唐代的孫思邈也強調說:“身體常使小勞”;清代的顏元說得尤為中肯:“養生善于習動。”
為什么養生貴在“動”呢?
動,可以強身。正如顏元所說:“常動則筋骨強、氣脈舒”,所以“一身動則一身強”。《易筋經》的作者還強調指出:只要堅持活動,加強鍛煉,即使體弱多病的“纏綿之身”,也能變得身強體壯,甚至“立成鐵柱”。
動,又可以防病。華佗說得好:活動可以促進飲食的消化,使血脈通暢,所以百病不生,就好像經常轉動的戶樞不易朽爛一樣。
動,還可以延年益壽。
古今中外的壽星,大多是體力勞動者。例如,武漢醫學院在1960年對湖北省125名90歲以上的老人作了職業分析,體力勞動者占96%。蘭州醫學院在1964年對該市50名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職業分析, 體力勞動者也占94%。有人對新疆地區部分長壽者進行了調查,發現73%的壽星都是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阿克蘇地區10位百歲老人中,就有8位是體力勞動者。廣西巴馬地區調查過51名9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都是體力勞動者。
調查資料表明,壽星之所以長壽,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期堅持體力勞動和運動,直到老年也不間斷。日本對一些百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發現,有一半的人在75歲時還參加體力勞動,有三分之一的人在80~84歲時,仍然沒有中斷體力勞動。
山西省的裴傅氏在1982年時已經103歲,是當時太原市的第一壽星。她年輕時候就是出名的勞動能手,百歲以后仍然是個閑不住的人,常常幫助做些家務勞動。

四川省的唐述華老大娘,人稱“巴蜀壽星”。1983年已年滿121歲,對于出生年月和一些往事仍然記得一清二楚,生活全能自理,而且拄著拐杖上坡下坎也不成問題。為什么她能老而硬朗呢?原來,她自幼在山里跑來跑去,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使她筋骨堅實,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很強。百歲以后還是閑不住,晚輩勸她好好休息,她總是說:“閑著不動反而不舒服。”
腦力勞動者中的壽星,也幾乎無不熱愛勞動或喜好運動。
我國著名科學家嚴濟慈1983年時雖已82歲,但他耳不聾,眼不花,口齒清楚,思維敏捷。記者問他:“您的養生之道是什么呢?”他回答說:“沒有特殊之處,一切平平常常,我不過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嚴濟慈出生在山區,當他剛會奔跑時就跟著大人在田間勞動。后來上學了,每逢寒暑假,仍然跟著父親下田勞動。勞動不僅使他從小就身體結實,特別是使他從小養成勞動習慣,獲得健康的源泉,終身受用。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長壽,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長壽,前者是“運動能手”,后者是“跑步健將”。
由此可見,經常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確能促進健康長壽,俗話說得好:“常動健康,常動長壽。”
亞文教授,我還想特別強調一點,經常運動,不僅有益于健康長壽,而且可以常享快樂。
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向來勤快,干起活來常常是早頂星星晚背月亮。80歲以后雖然不再上山下田,仍然在家養雞、養豬。1982年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時,她已86歲,但背不駝,腰不彎,臉有光,眼有神,走路不用拐杖。有人問她身體為何這么硬朗,她回答說:“我高興在心里,也高興在手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冉大姑,在104歲時,不僅下田參加勞動,還養了3頭大肥豬。105歲那年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時,人們問她高壽而健康有何秘訣,她笑笑說:“秘方是天天勞動,補藥是陽光和風雨。不信,你們試試看。”
戎冠秀和冉大姑這兩位全國人大代表健康長壽的一大訣竅,就是經常在勞動和運動中享受快樂。
您的身體一向瘦弱,情緒也不夠歡暢,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您長期奔忙于教學、科研,缺少體力活動。相信您一定能從古今中外的這些實例中受到啟示,下定決心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只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您也一定能夠健康長壽,常享快樂!
夜已深了,就談到這里。至于您適合哪些運動,下次再談。
順祝
晚安
馬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