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春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102)
淺談核心力量對高中短跑運動員的影響①
沙春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102)
為了探討核心力量訓練對于中學生短跑成績的影響,該研究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短跑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探究核心力量訓練和常規訓練對中學生短跑成績的影響,經過6周的實驗后,實驗組的有關實驗指標和運動成績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優于對照組,說明在中學生短跑訓練中使用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中學生 短跑運動員 核心力量
近年來,有關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深入我國各個競技項目。對于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核心力量訓練對于中學生短跑成績的影響效果如何目前很少涉及,中學生短跑運動的發展是我國短跑運動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之一,為了促進中學短跑訓練科學化,提高中學生短跑成績,該研究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嘗試在中學生短跑訓練中增加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從而為提高中學生短跑訓練效果進行一定的實踐探索。
1.1 實驗對象
該研究選取筆者所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12名男子短跑運動員為實驗對象,根據研究需要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對兩組運動員的年齡、身體形態、訓練年限、運動成績進行測試,兩組不存在統計學差異。
1.2 實驗方法、內容及過程的控制
該研究主要在采用文獻資料法的基礎上通過專家訪談法進一步了解核心力量訓練理論最新研究成果,根據自身訓練實踐經驗為實驗組選取俯撐腿臂平伸、俯臥撐球、俯撐足滾球、俯撐伸背4種具體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訓練方法,采取實驗法對2種不同的訓練手段訓練效應進行比較,實驗期間實驗組采取所選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短跑訓練方法。除了力量訓練方法的差別,實驗期間訓練、訓練強度、負荷基本控制在相同的條件下,該次訓練實驗為期6周,每周訓練5次。實驗地點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田徑場。
2.1 實驗后兩組核心力量評價指標的比較分析
2.1.1 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核心力量評價指標變化情況
表1統計結果顯示,經過6周的訓練,由于對照組沒有采取相應的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因此對照組運動員的各項核心力量素質較實驗前變化不大。也間接證明常規力量訓練手段和短跑訓練方法對于實驗對象核心力量的影響不大,因此要提高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必須根據項目選取相應的訓練方法手段。
2.1.2 實驗組運動員實驗前后各項核心力量評價指標變化情況
表2統計結果顯示,經過6周有針對性的核心力量訓練,實驗組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評價指標和實驗前相比有了較大的差異,整體上實驗后的各項能力均有顯著提高。這說明6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具有較好的效果,說明選取有效的干預手段在完成常規訓練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短跑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說明核心力量訓練和常規的短跑訓練并不矛盾。

表1 對照組核心力量指標統計結果(s)

表2 實驗組核心力量評價指標統計分析
2.2 實驗前后兩組短距離速度能力變化情況
2.2.1 對照組實驗前后短距離速度能力變化情況
如表3所示,經過6周訓練后,對照組運動員在30 m、50 m和100 m的成績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部分有小幅度提高,通過對比訓練前后的成績,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一般來說運動成績的提高與正常訓練身體素質的提高有關,身體素質的提高必然會影響到專項運動成績,但是由于訓練時間較多,因此對成績的影響不明顯。
2.2.2 實驗組運動員實驗前后速度能力比較分析
表4統計數據表明,經過6周的訓練,實驗組運動員的30 m、50 m和100 m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30 m和50 m成績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訓練前后的差異并不明顯。說明實驗采取的訓練手段對30m和50 m成績影響不大,可能是因為30m和50 m距離較短,起跑技術的影響對其影響較大,而核心力量能力主要是在現有運動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改善運動員跑動效率來提高運動成績,因此過短的距離內所體現的效果并不明顯。經過6周實驗,實驗組運動員的100m平均成績有顯著提高(P<0.05)。說明實驗組采取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后可以有效地促進運動員100m成績的提高。這種提高可能是因為核心力量有效地提高了運動員的平衡能力,有效地整合了運動員現有的力量素質,從而使其效益明顯提高。
2.3 實驗組訓練效果優于對照組的理論分析
實驗組的訓練理念優于對照組,實驗組結合現有力量訓練理念的發展和對短跑運動項目特點的深刻認識,有針對性地提出通過增加核心力量訓練,通過維護運動員在高速中的平衡能力,維持身體重心的平穩,減少身體重心上下起伏帶來的能量損耗。同時通過核心力量的提高有效地促使短跑運動核心區域的肌肉協同發力,提高下肢、軀干等身體部位力量的傳遞,強調整體性的、多肌群、多維度參與運動的新理念,從而提高動作效果。

表3 對照組短距離速度變化情況統計分析(平均值)

表4 實驗組運動員短距離速度能力變化情況統計(平均值)
(1)中學生短跑運動的發展是我國短跑運動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之一,在中學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課的基礎上加入核心力量訓練,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研究結果表明,核心力量訓練是對現有短跑訓練的有益補充,可以有效改善學生成績。
(2)在經過6周的訓練后,對照組運動員的30 m、50 m和100 m成績均有小幅度提高,但提高程度不明顯。實驗組運動員30 m、50 m和100 m成績也均有提高,其中30米和50米提高程度不明顯,100 m成績提高程度明顯。
(3)在中學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課的基礎上加入核心力量訓練,不是對現有訓練理念和經驗的否定,而是對現有中學生短跑訓練的有益補充。
[1] 于紅妍,李靜勇,張春和,等.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新思路——核心力量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2):128-130.
[2] 魏曉燕,劉行明.中長跑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57-60.
[3] 馮建軍,袁建國.核心力量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9,16(11):58-62.
[4] 李文娟,盧健在.核心力量及其在運動中的作用[J].浙江體育科學,2008,30(3):119-122.
[5] 李登光,賈慧芳,劉艷,等.鉛球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成都:四川體育科學,2010(4):106-108.
[6] 郭小林.核心力量訓練對跑步經濟性(RE)的影響[J].運動,2009 (4):27-28.
[7] 王衛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17-119.
[8] 張英波.田徑體能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8-15.
G822.1
A
2095-2813(2016)11(b)-013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134
沙春寶(1974—),男,漢,北京人,本科,中級一級,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