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堯 孫 悅
王光堯: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 悅: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
妙筆丹青清代御窯的官樣
王光堯 孫 悅
王光堯: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 悅: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
自明初御器(窯)廠建立以來,明清御窯瓷器的生產燒造便有了較之前代更為完備的制度和規程。其中,按照官府頒定的固定樣式進行生產,是明清官窯瓷器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樣式,便是所謂「官樣」。
由宮廷制定,依據皇帝的意圖設計出的瓷器生產的標準樣式,供御窯廠窯工們照樣生產的樣本,即是官樣。一件官樣,包括了對產品品種、釉色、樣式、生產數量等多方面的明確規定,信息十分豐富。官樣在將皇帝的想法傳達給生產者的同時,也讓生產者(包括督陶官和匠人)能夠理解皇帝的意圖,是二者之間進行溝通的主要媒介。
康熙時期,清廷對御窯廠的各項管理制度中就包括有官樣之設。在康熙朝官窯器物中,有不少都是依照樣式生產的。雍正時期編訂的《大清會典事例》卷二〇一「工部五·都水清吏司·器用」載:「凡上用瓷器,照內頒式樣、數目,行江西饒州府燒造解送……凡壇、廟、陵寢需用祭器,照太常寺圖式、顏色、數目,頒發江西燒造解部。」檔案明確說明,清代頒發官樣的機構是內務府和太常寺兩處。
雍正、乾隆兩帝熱衷參與官窯瓷器的設計和管理,因此特別重視官樣的作用。雍正五年,造辦處的一條檔案記錄:
朕從前著做過的活計等項,爾等都該存留式樣,若不存留式樣,恐其日后再做便不得其原樣。朕看從前造辦處所造的活計好的雖少,還是內庭恭造式樣。近來雖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氣。爾等再做時不要失其內庭恭造之式。(《記事錄》雍正五年閏三月初三日)
雍正皇帝認為,造辦處及其所轄機構所生產的御用產品,最主要是要符合「內庭(廷)恭造之式」,這可說是對雍正時期所有御用器物的整體概括。至于如何實現這一特點,檔案中則特別強調了「存留式樣」的重要性。這里所說的式樣,即是「官樣」。
官樣的種類,可以依照材質的不同,分為瓷器實物、畫樣、木樣三種形制。
確保安全的折中選擇—木樣
旋制木樣是內務府廣木作、小器作等作根據皇帝的旨意用木材旋制成各種器物形狀,頒交御窯廠成為其燒造瓷器的根據。「先旋木為樣呈覽,準時再交
江西照樣燒造」是檔案中最常見的制瓷術語之一,木樣也是御窯廠制瓷官樣的主要形式。
相對于紙樣,木樣對器物形狀的把握更加直觀和精準。乾隆二十年《各作成做活計注銷底檔》中有給宣德青花梅瓶配蓋的記載,正可印證此說:
九月十六日,員外郎金輝、副崔總舒文來說,太監胡世杰交宣窯青花白地梅瓶一件(隨紫檀木座),傳旨:著發往江西配蓋,先做木樣呈覽。欽此。于本月十九日,首領呂進朝將青花白地梅瓶一件配得木蓋畫樣持進交太監胡世杰呈覽。奉旨:照樣準燒造。欽此。于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七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將江西送到宣窯青花白地梅瓶一件配得蓋持進交張永泰呈進,訖。

清雍正 仿官窯弦紋盤口穿帶瓶高三五厘米 口徑九厘米 底徑一三·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可能是考慮到有些舊藏前朝
瓷器極為名貴,為了確保安全,不便將其輕易搬運,旋制木樣便成了較為妥當的折中方案。從宋到清,大件官窯瓷器對任何人來說均不啻拱璧。從清宮舊藏的一件宋官窯大瓶就可一窺端倪:其圈足部分已經破損,但又不舍得將其丟棄,為了保持其穩定和美觀,特意把殘留的圈足部分磨平取齊。這種處理破損瓷器的方法,在其他類別的瓷器中難尋另例,足見對其珍視的程度。所以,到雍正七年仿燒舊藏的宋官窯穿帶大瓶時,就先由內務府照官樣大瓶旋做木樣,呈準后再發往江西。檔案對這件事的記載是:
(雍正七年)四月初二日,太監劉希文交來大官窯瓶一件。傳旨:做木樣交年希堯,照樣燒造幾件。欽此。
在今日故宮舊藏的瓷器中,可以找到這件仿宋官窯穿帶大瓶形制的「大清雍正年制」款官窯穿帶大瓶。
舊藏名品的仿制—瓷樣(實物)
瓷器實物官樣是指那些在御窯廠進行生產時據為樣本的瓷器。從檔案的記載看,在當時被用為官樣的瓷器有清宮收藏的前朝瓷器名品和當時生產出來的
皇帝較滿意的新瓷器兩種。

明嘉靖 青花人物圖碗及款識高七·五厘米 口徑一五·七厘米 底徑六·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為乾隆皇帝設計“三清茶碗”的藍本
以內府舊藏前朝瓷器名品為樣本進行仿制生產,是明清兩代御窯廠的通行做法。明代自永樂時期起就開始仿燒哥窯瓷器和龍泉釉青瓷器并取得了成功。到了清代雍、乾時期,御窯廠已成功地燒制出了汝釉、大觀釉(官釉)、鈞釉等古代釉色品種,并取得了形神兼備的功效。除技術因素外,能成功地燒造仿古瓷名品應當和以內府收藏的古瓷為樣本進行生產有關。僅以雍正七年為例,《記事錄》中涉及仿制前朝古瓷的記錄就有:
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地青龍嘉窯碗一件。奉旨:著查里邊磁器內,如有此樣碗,即不必多燒造。如無,將此碗交怡親王,著年希堯照此款式燒造些來。其花樣不甚好,著另改花樣,碗底不必做腆心。欽此。
四月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葫蘆式磁壺一件。奉旨:爾將此壺交年希堯照其款式仿燒造幾件,其釉水如不能十分像,些須深淺亦可。將原壺上添一蓋,再著燒磁器人認看此壺是新磁是舊磁,俟磁器得時寫明,一并奏聞。欽此。
于四月十四日,將此壺交年希堯家人鄭旺持去,訖。

清乾隆 紅彩詩句紋碗及款識口徑一〇·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為乾隆皇帝設計的“三清茶碗”

清乾隆 青花題詩蓋碗及款識高八厘米 口徑一〇·九厘米 底徑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亦為乾隆皇帝設計的“三清茶碗”

清 青鳳白地瓷罐圖樣故宮博物院藏
四月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洋瓷小圓盒一件。奉旨:著照此盒釉水燒造幾件,其盒蓋上的花紋不甚好,著他另改畫花樣。欽此。于四月十四日,將磁盒一件交年希堯家人鄭旺持去,訖。
四月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青花白地小圓罐一件。奉旨:著照樣燒造幾件,再別款式小器皿每樣燒造幾件,配百事件用,不必多燒造。于四月十四日,隨交年希堯家人鄭旺持去,訖。
此間記錄的仿燒品種既有宋明古瓷,又有同時期的「洋瓷」,足見當時仿燒的范圍之廣和充當官樣的瓷樣之多。
以當時新燒造的瓷器為樣,主要是在皇帝看中御窯廠的產品后命令進行復制的結果。這應該說是對此前所頒官樣的延續,因為御窯廠的燒造活動都是依據官樣進行的,每次新燒成的瓷器都只不過是把官樣變成瓷器實物的結果,所以說以新燒成的瓷器為樣,也只是對這些成品的肯定與復制。在此方面,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燒造的「三清茶碗」是絕好的例證。
酷愛飲茶的乾隆皇帝親手炮制了一種茶:以獅峰龍井為主料,佐以梅花、松子仁和佛手三種輔料,以雪水浸泡,美其名曰「三清茶」。特別炮制的三清茶,要特別的茶盞襯托,方能不負風雅。為此,乾隆皇帝特別命御窯廠訂制了一套「三清茶碗」:
(乾隆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員外郎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杰交嘉窯青花白地茶盅一件。傳旨:著江西照樣燒造十一件。欽此。

清道光 青花丹鳳紋蓋罐高三七·五厘米 口徑一五·四厘米 底徑一五·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 黃地百蝠海碗圖樣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黃地礬紅彩蝠紋碗及款識口徑二〇·八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紅地金喜字海碗圖樣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礬紅地描金喜字碗及款識口徑二〇·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嘉靖青花人物圖碗之形制,便
是瓷質的官樣藍本。乾隆皇帝又在此基礎上大加修飾,將碗心改成松枝梅花圖案,碗壁脛部和口沿添加了如意云紋,在外壁中心部分添加自己的御制詩文為裝飾,從而設計出了這款帝王飲茶專用的「三清茶碗」。
精美細致的官樣形式—畫樣
畫樣是內府畫工根據皇帝的旨意繪成,發往窯廠充當燒造依據的各種瓷器形制及紋樣的圖案。在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官樣,除了檔案記載的各種瓷器外,主要就是畫在紙上交給督陶官照樣生產的畫樣。從檔案記載和傳世實物看,畫樣是當年制瓷官樣的主要形式。在各種官樣中,至今存世最多的亦是這種當年為燒造各種瓷器所繪制的畫樣。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五彩瓷啖盒圖樣,在對應的實物中,可以找到一件乾隆綠地粉彩纏枝蓮紋帶屜渣斗蓋盒。可知最晚在乾隆時期,紙樣使用在官窯生產中已經較為普遍。另有一件青花丹鳳紋瓷罐圖樣,圖中不僅準確繪制了器物的造型、紋飾、款識寫法等信息,其
中黃簽部分還標明了器物各部分的尺寸等細節,為官窯工匠提供了完備的生產依據。從中也可看出,這種紙質官樣畫工精美,設計精細,其藝術水準不亞于當代的底稿繪制水平。

清光緒 翡翠地水墨葵花魚缸圖樣故宮博物院藏
之后的同治、光緒時期,御窯廠幾次重要的燒造如燒造同治大婚用瓷、慈禧皇太后萬壽慶典用瓷和大雅齋用瓷,都使用了內府新設計繪制的畫樣。以現存數量而論,作為慈禧萬壽用瓷的「體和殿制」瓷器和「大雅齋」瓷器數量最多。
其中,「體和殿制」款瓷器畫樣共二十八種,包括:黃地五彩菊花小花盆并盆奩圖樣、黃地暗菊花見圓小花盆并盆奩圖樣、梅花圓花盆圖樣、黃地五彩小花盆并盆奩圖樣、黃地暗牡丹花圓花盆圖樣、黃地水墨花蝠壽圓花盆圖樣、黃地五彩牡丹圓花盆圖樣、黃地五彩長方小花盆并盆奩圖樣、黃地五彩壽桃牡丹長方小花盆并盆奩圖樣、黃地暗花長方小花盆并盆奩圖樣、黃地暗花長方小水仙奩圖樣、黃地五彩長方水仙奩圖樣、黃地五彩牡丹紋長方花盆圖樣、黃地五彩菊花紋長方直口水仙奩圖樣、黃地五
彩荷花紋直口方花盆圖樣、黃地五彩菊花紋長方花盆圖樣、黃地暗刻花長方花盆圖樣、黃地暗刻花直口八方花盆圖樣、黃地五彩一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二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三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四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五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六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七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八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九寸見圓小盒圖樣、黃地五彩一尺見圓小盒圖樣。

清光緒 大雅齋款綠地墨彩花鳥圖魚缸高四五厘米 口徑四二厘米 腹徑七〇厘米 底徑三九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光緒 大雅齋款黃地粉彩花鳥圖四足方花盆高一五厘米 口徑一七·五×一三厘米 底徑一四×一〇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光緒 大雅齋款綠地墨彩花鳥圖長方花盆高三〇厘米 口徑二八·二×三七厘米 底徑二四×二九·六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光緒 黃地、淺豆青地水墨梅花長方花盆圖樣 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大雅齋」款瓷器的樣式,檔案有明確記載。其畫樣畫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是日「太監張得祿來說,長春宮總管陳進才傳旨,著造辦處畫做各式大小花瓶紙樣八個,各式元(圓)花盆紙樣七件,再燙合牌胎長方花盆樣五件,各式合牌胎水仙盆樣三件,俱四面滿各色花卉代翎花蟲草要細要好,趕
緊成做。欽此」。目前存世的數千件大雅齋瓷器,均是按照上述畫樣進行燒造的品種。

清光緒 大雅齋款粉彩花鳥圖長方花盆高二七厘米 口徑二〇×二四厘米 底徑三一·七×二五·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光緒 粉地牡丹花長方花盆圖樣 故宮博物院藏
幾種官樣的混用
上述提及的幾種官樣在官窯生產中也并非絕對孤立,常常會出現幾種官樣同時使用的情形。如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
郎中海望持出宜興掛釉瓶一件,奉旨:鏇一木樣將兩頭收細,交年希堯燒造,再著年希堯燒圓球瓶徑八九寸,上開口徑二寸,肚內安插花管高二三寸,徑三四寸,做木樣交年希堯燒造。
這條檔案便記述了宜興掛釉瓶(瓷樣)和木樣同時使用的情況。再如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員外郎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杰交木茶吊樣二件,隨畫本文十六張,詩八首,著交唐英用此詩畫,照此木樣各燒造磁茶吊八件。欽此。于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員外郎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將九江關監督唐英送到磁茶吊八對持進,交太監胡世杰呈進訖。
這條檔案便是畫樣和木樣混用的例證。
關于瓷樣的制作,從現有資料看,康熙時期的刑部官員劉源應該是見于記載的清代繪制瓷樣第一人。
劉廷璣《在園雜志》載:「刑部主事伴阮兄,河南祥符人。……在內廷供奉時,呈制瓷官樣數百種,燒成絕佳,即民間所謂御窯者是也。……近日所用之墨及磁器、木器、漆器,仍遵其舊式,而總不知出自劉伴阮者。」《清史稿》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也載劉源「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內廷,監督蕪湖、九江兩關,技巧絕倫。……時江西景德鎮開御窯,源呈瓷樣數百種。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于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及成,其精美過于明代諸窯。其他御用木漆器物,亦多出監作,圣祖甚眷遇之」。
劉源繪制的制瓷官樣,既參酌古式,又賦其新意,在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各方面皆極其勝。今日故宮博物院藏有劉源所制墨(硯),蓋上繪有龍紋,其與康熙時期官窯器物所表現出的龍紋幾乎一致。由此可以判斷,此種龍紋為劉源設計的官器樣式,開啟了清代御用器物的新朝風尚。
雍正、乾隆時期,有關瓷樣繪畫的記載逐漸增多。官員、工匠、文士都有參與繪制官窯瓷樣的經歷。

清 劉源款御香墨故宮博物院藏
造辦處檔案所記載,督陶官唐英曾經參與過繪畫瓷樣的工作。雍正六年,唐氏受命督陶江右,應當和他繪制瓷樣的經歷有極大的關系。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唐英進呈「瓷文王鼎」和「仿
古銅釉瓷班簋」。這兩件同名青銅器均見于《西清古鑒》,都是清宮收藏的三代名器,我們通過對瓷班簋和彩繪本《西清古鑒》的對比研究,可以認定生產瓷班簋應當是以彩繪畫樣為官樣,說明燒制仿古銅器也是采用畫樣的方式,也可見作為督陶官員的唐英的多才多能。
除卻督陶官之外,造辦處中還有專門負責為瓷器繪畫的匠人。《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琺瑯作」記郎中海望呈進一對琺瑯彩小壺時,上(雍正皇帝)問:「畫此壺是何人?燒造是何人?」海望隨奏說此鼻煙壺系譚榮畫的,煉琺瑯料的是鄧八格,還有太監幾名,匠役幾名幫助辦理燒造。「奉旨:賞給鄧八格十二兩,譚榮二十兩,其余匠人等,爾酌量每人賞給銀十兩。欽此。」
譚榮是雍正年間由南方招募進宮的供奉畫家,由于畫技很高而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識。另有《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六年七月初十日記事錄」記載:「雍正六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傳旨:『西華門外平常入官房一所,行文給南匠譚榮住。』」足見雍正皇帝本人對于繪制瓷樣工作的重視。
享譽后世的雍正琺瑯彩,更是以畫工精美冠絕瓷界。在琺瑯彩裝飾方面,中國文人繪畫的影響顯而易見。民國時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品評清代瓷器花繪裝飾時有言:
康熙畫筆為清代冠,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似華秋岳。蓋諸老規模,沾溉遠近故也。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于誤蠅欲拂。人物山水則稍不如康,然先正典型,猶未之墜。乾隆大興錦地花,參入泰西界畫法,俗謂之規矩花。鏤金錯彩,嘆觀止焉。人物細微,毫發畢現,翎毛尤極工致,均以古月軒為極,則又與蔣南沙、沈南蘋等把臂入林矣。
許氏的記載可謂中肯。細觀雍正時期的琺瑯彩作品,可以輕易發現同時期的文人畫家惲壽平、蔣廷錫(南沙),沈銓(南蘋)諸人的筆法影響。
惲壽平,江蘇常州人。其最大成就是將淹沒數百年的沒骨畫法重新創造、發揚光大,成為清初花鳥畫的一代宗師,開創「常州畫派」。在雍正、乾隆時期琺瑯彩瓷的花鳥紋裝飾上,可以看出受惲氏畫法的影響至深。
蔣廷錫,江蘇常熟人。擅花卉,以逸筆寫生。值得注意的是,蔣廷錫在雍正年間即有供奉內廷、為帝王作畫的經歷。檔案記載,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太監李進玉交蘭花一盆。傳旨:此花內有同心蘭花一朵,著怡親王交蔣廷錫照樣畫。欽此。八月二十九日,蔣廷錫畫得,托裱好。怡親王呈進訖」。這樣的經歷,至少說明其畫意在雍正時期得到帝王認可,其繪畫風格也符合宮廷審美要求。至乾隆時期,乾隆皇帝曾做有《題蔣南沙相國畫屏五景》詩句,歌詠其所繪桃柳、牡丹、荷花、黃蜀葵、梅花等五種花卉,并將詩句及對應花卉繪制于粉彩大瓶之上。可見乾隆皇帝對于蔣廷錫畫作的欣賞,亦可見其畫風對于乾隆時期官窯瓷器影響之深。至于乾隆琺瑯彩瓷的裝飾畫風,也可看到蔣氏繪畫的影響。
沈銓,字衡之,號南蘋,浙江湖州人。其畫遠師黃筌畫派,近承明代呂紀,工寫花卉翎毛、走獸,以精密妍麗見長,也擅長畫仕女。創「南蘋派」寫生畫。雍正時期,沈銓曾遠渡日本,歸
國后聲譽大震。乾隆時期,朝廷下旨命沈銓作畫上貢,他由此成為乾隆朝宮廷畫家,陸續為宮廷作吉祥寓意之畫。沈銓晚年寄居蘇州,所創南蘋畫派在當時的江南獨樹一幟,有詩評曰「江南高手誰第一,吳興沈生世無匹」。乾隆琺瑯彩的花鳥圖案裝飾,受沈銓影響最深。
除此三人外,鄒一桂、張若靄等雍乾時期江南籍畫家,在乾隆琺瑯彩繪畫裝飾中皆可看到他們的影子。
清代晚期,繪制宮中所需的各種畫樣是如意館畫工的日常工作內容之一,盡管故宮博物院所藏同治、光緒時期的各種瓷樣的具體繪制人尚需我們繼續從文獻和檔案中查考,但肯定其是如意館的畫工完成的應該說問題不大。盡管如此,就整體水平而言,晚清瓷器畫樣水準較之盛清也大為下降,甚至出現因官樣設計不合理而不能完成燒造任務的現象。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秋,清廷傳飭九江關燒造大雅齋瓷器和粉彩仙鶴、梅花鹿。九江關監督沈保靖以秋冬不能燒造為由報請江西巡撫劉坤一,劉氏也因而具折上奏清廷,詳細奏明當時御窯廠的三條具體困難:第一,仙鶴和梅花鹿設計不合理,雖經多次試驗,乃至分
段燒造再相粘合,都無法完成任務;第二,窯廠無自己的窯爐,當時搭燒御器的民窯窯門口較窄小,無法承燒大件器皿;第三,命令下發的時間太晚,冬季水土上凍不能制坯加彩,無法從事燒造。并替沈保靖奏請緩燒或免燒。

清 瓷梅花鹿腿殘件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清 傳交九江燒造梅花鹿紙樣故宮博物院藏
受客觀條件所限,朝廷在接報后也只能對設計不合理的仙鶴和梅花鹿同意收回詔命不再燒造。所以同治十三年傳發九江關的仙鶴、梅花鹿紙樣又被清宮收回,并得保存至今。在故宮的藏品中,和被收繳回來的仙鶴、梅花鹿紙樣一起的,還有光緒二年正月十九日九江關監督沈保靖上交這兩種畫樣的奏折。從奏折的內容不僅可以知道當時傳發畫樣的經過,而且也可以明了畫樣的回收和下發一樣屬于窯業制度的內容,且往往有御旨涉及,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從中知道收回官樣是皇帝直接關心的窯事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御窯瓷器的生產,是依據官樣的要求「按圖索驥」的燒造過程。一件瓷樣,從器型、尺寸、釉色、乃至燒造數量、完成時間等各個方面對官窯瓷器進行了限定。這樣的官樣與瓷器的留存,無疑是對官樣制度最好的詮釋,更體現出官窯瓷器之所以如此精美,官樣制度功不可沒。

九江關監督沈保靖關于上交回收官樣事宜的奏折(封及內文)故宮博物院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