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尚武精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青陽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風俗流變中的“刀馬人圖”
——賞析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尚武精神
李青陽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無論哪個歷史時期,“刀馬人圖”的出現都或多或少體現了一種時代需求的尚武精神。在康熙瓷器彩繪裝飾的題材中,具有尚武精神的“刀馬人圖”非常盛行。縱觀中國古代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刀馬人圖”源于元代,興于明末清初,盛于康熙時期,至雍正、乾隆時急劇衰落。由于瓷器易于從其畫面傳達的信息折射出社會歷史的發展衍變,因而本文試從社會風尚變遷的角度解析康熙瓷器“刀馬人圖”所蘊含的尚武精神。
康熙瓷器;刀馬人圖;風俗流變;尚武精神
“刀馬人圖”繪制在瓷器上主要盛行于康熙時期。這種以武器、戰馬、士兵為對象,繪制戰斗情景的題材畫面被統稱之為“刀馬人圖”。
“刀馬人圖”常常以戲曲小說和歷史戰爭故事作為題材,如《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戰爭故事情節就成為瓷器“刀馬人圖”的主要裝飾畫面。如圖1“康熙青花三國故事圖大盤”,描繪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畫面把諸葛亮安排在左邊城樓之上,他一邊鎮定自若地撫琴輕彈,一邊靜觀戰局的變化。在城樓之下,小童居然打開城門,用手招呼敵軍進來;而畫面的右半邊,司馬懿以兩騎代表千軍萬馬,殺到城樓下卻躊躇不定,不敢踏入城門。復雜的故事情節與沖突在畫面中表現得非常生動。
“刀馬人圖”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清末學者許之衡曾在《飲流齋說瓷》中對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類型有過劃分,即“繪戰爭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至掛刀騎馬而非戰爭者亦準于刀馬人之列也。康窯大盤有兩陣戰爭過百人者,尤為奇偉可喜。又有青花加紫,其皿絕大,而僅一人一馬者,筆端恣昦,亦非恒品。”[1]

圖1 康熙青花三國故事大盤
第一類“刀馬人圖”的畫面是直接繪制戰爭的場面,有敵我雙方交戰、打斗、拼殺的情節。如圖2“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圖棒槌瓶”,瓶身畫面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描述了《隋唐演義》中戰爭的故事情節,城墻上下到處是旌旗招展,交代出緊張的戰爭氣氛。唐王李世民和徐茂公登上城樓觀看戰局進展,城樓下秦叔寶正高舉雙锏率軍追擊潰敗的隋軍大將尉遲恭。

圖2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圖棒槌瓶
第二類“刀馬人圖”并不直接描繪戰爭的場景和打斗的情節,但畫面依然表現出雄健剛強的風格。因為在這類“刀馬人圖”中的人物形象不是身著戎裝的軍人,就是孔武有力、手持兵器的武士。如圖3“康熙青花刀馬人圖瓶”,在圖的右上方,有位威嚴的首領坐在帷帳內,一位精干的手持長刀的衛士立于身后,兩名帶刀武士守衛在左邊的營帳口。一持長棍的武士進入營帳向首領稟報軍情。畫中所繪所有形象的輪廓線均用遒勁有力的青花線條勾勒,并以青花料渲染濃淡深淺,再加上每個人物神情都繪制得生動逼真,形象高大威猛,使得一種力量感充盈著整個畫面。
縱觀中國歷代瓷器的畫面裝飾,因受到儒家傳統文化所追求“溫潤如玉”的審美影響,大多采用形式優美、寓意吉祥的題材,并且以溫婉陰柔的畫面風格為主體。但在康熙年間的瓷器裝飾題材中為什么會盛行充滿力量感與陽剛之美的“刀馬人圖”呢?其實這是由于明末清初時期社會風俗的改變所形成的。
“風俗是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心理上的集體習慣。”[2]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封建社會,以儒家禮教的“溫、良、恭、儉、讓”來引領社會風俗。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習俗中,很少提倡爭強斗狠的尚武精神。而到康熙朝時,社會風尚卻一反常態,像反映戰爭或打斗的“刀馬人圖”題材廣泛流行于各種與人們世俗生活密切相關的小說、版畫、戲曲,以及瓷器等工藝品當中。“尚武精神”儼然已經成為康熙時代典型的社會風俗。那么,康熙時社會風俗的“尚武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樣影響、促進了瓷器“刀馬人圖”的盛行呢?

圖3 康熙青花刀馬人圖棒槌瓶
我們知道“刀馬人圖”最早是隨著元代戲曲前身瓦市勾欄的流行出現的。在元朝末期為了宣傳反抗元蒙的民族壓迫,有一些“刀馬人圖”開始作為畫面裝飾被繪制到瓷器上。
在明代很長時期,圖案占據了瓷器裝飾的主流,而在瓷器上裝飾的“刀馬人圖”幾乎完全消失。直到晚明,“刀馬人圖”又開始出現在瓷器上并有所發展。這其實與明末瓷器生產和消費者希望通過在瓷器上繪制“刀馬人圖”宣傳尚武精神,激發斗志來奮起抗擊外族侵略有一定關系。如圖4“崇禎五彩伯夷叔齊故事圖觚”,圖中敘述的是周末的伯夷與叔齊用自己堅貞的信念來勸說周武王不要興兵伐紂的故事。畫面借古喻今,頌揚了在明末時局難時,保持民族氣節的忠貞義士。但是,“尚武精神”在元末與明末并沒有在語言、行為、心理上使社會群體形成集體習慣,因而未成為時代主流的社會風俗。所以當時瓷器“刀馬人圖”所反映的“尚武精神”,至多只是社會某種需要的一種呼吁和宣傳。
“尚武精神”真正成為典型的時代風尚,并融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是在康熙時期。康熙社會風俗的“尚武精神”是如何形成,以及怎樣影響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呢?我們可以從國家政治、民間社會心理、海外消費市場的需求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圖4 崇禎五彩伯夷叔齊故事圖觚
首先在國家政治方面,康熙以其卓越的軍事和治國才能建立了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疆域廣闊的國家。清代魏源評價康熙帝時說:“兵多而民不擾,餉費而賦不增。至矣哉。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是知覆蚩尤于涿鹿者軒皇,非力牧也;禽豨、布于荊、吳者高祖,非絳、灌也。江、漢常武,績賴周宣;鬼方三年,克由殷武。自古及今,或以殷憂啟圣,或以道謀潰成,廟算不定,而大難克削者,未之前聞。”①康熙執政生涯為60年,如果分為兩個階段的話,前一階段30年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抗擊沙俄、西征噶爾丹為,最終建立了一個統一而又穩定的國家,和平的國內外環境為康熙后一階段30年太平盛世的治理打下堅實基礎。尚武精神會成為康熙時期整個社會重要的風俗時尚,其重要的政治原因就是由于國家政府的大力倡導。康熙以武力統一天下,深知強大的軍事力量對維護、鞏固國家政權的重要性。因此,清初所制定的“肄武綏藩”②戰略成為基本國策。如《清圣祖實錄》有記載:“以朕每年出口行圍勞苦軍士條奏者,不知國家承平雖久,豈可遂忘武備”③。為防止和平時期軍隊戰斗力的下降,幾乎每年立秋之后,康熙都要親自率滿朝文武大臣、八旗子弟兵到“木蘭圍場”舉行為期二十天左右的秋獵。為什么康熙非常重視軍隊和平時期戰備的建設呢?其一,是為了維護新生政權的長治久安,震懾漢族等各民族的反抗。其二,是為了加強戰備,保持滿族軍隊英勇善戰的傳統。清人震鈞《天咫偶聞》記載:“(清初)國家創業,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騎射為本務,而士夫家居亦以射為娛。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約期為會。”[3]圖5“康熙青花狩獵圖盤”,盤中心描繪的就是滿族人圍場狩獵的一個場面。

圖5 康熙青花滿大人狩獵圖盤
康熙時期統治階層推崇武力,那為什么民間社會的普通百姓也多尚武呢?首先,這主要是因為民眾對明末朝廷的政治衰弱、對內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氣象極為失望,心理上產生對強大軍事力量的崇拜感。而康熙不僅建立了一個廣袤疆域的強盛帝國,形成有力的國家統治秩序,并逐漸接受、維護了正統漢族文化,由此激發出廣大民眾對新生政權的認同感;其次,康熙以戰無不勝的赫赫戰功形成其高度的自信,也沒有過多壓制民間尚武精神的流行。康熙民間窯廠瓷器上出現大量“刀馬人圖”正是民間社會風俗中“尚武精神”的反映。康熙民窯生產的瓷器器形厚重大氣,所繪制的“刀馬人圖”更是生機勃勃,充滿陽剛之氣。如果與歷代柔和的瓷器畫面裝飾相比,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確給人精神振奮、耳目一新的感覺,體現出整個社會崇尚武力的時代精神。《陶雅》有載:“康窯青花人物,以身段較巨,恢詭尚武者為可喜”。[4]如圖6“康熙青花三國故事人物圖棒槌瓶”,圖中所有人物形象都刻畫得威武有力,描繪的內容是關于三國時銅雀臺比武的故事。《三國演義》當中對此情景有敘述:“(夏侯)淵驟馬至界口,扭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當中,金鼓齊鳴。”④
畫面描述了曹操為慶祝銅雀臺的建成舉行射箭比武的活動過程。文武官員們都聚在一起觀看射箭比賽。戰袍作為眾將士角逐騎射的對象,被掛在遠處垂柳枝上。畫景近處一將軍騎馬突進,臨至離柳樹大約百步界內猛一回首,對準柳枝上的戰袍拈弓搭箭。
明末清初,繪有“刀馬人圖”的瓷器不但在國內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而且此類戰爭題材裝飾的瓷器在國外市場也非常受青睞。康熙時期外銷瓷的利潤遠比國內銷售的瓷器高,為迎合西方對“刀馬人圖”瓷器的市場需求,這類繪制“刀馬人圖”的外銷瓷自然也被大量生產出來并銷售海外西方市場。其實,早在明代成化、萬歷時期,裝飾有武士、英雄、戰爭題材的“刀馬人圖”的瓷器就深受西方人歡迎。《陶雅》有記載:“成化,萬歷五彩皆畫戲劇之戰斗者,洋商所謂刀馬人者也。牛鬼蛇神,又似宋代法畫一一有故實可指”。[5]如圖7“康熙礬紅描金滿人狩獵圖盤”,就是以刀馬人為題材的外銷瓷。此圖描繪了滿人貴族男女在庭院內練習騎馬射箭的場景。

圖6 康熙青花三國故事人物圖棒槌瓶
西方人非常喜歡“刀馬人”這種瓷器,原因有兩點:一、題材的認知。16世紀到17世紀,整個歐洲也處在一個戰爭時期,也是騎馬打仗形態延續了上千年,當時的歐洲人跟我們一樣,也有這樣一段歷史,所以很容易理解,容易溝通。二、工藝的認知。當時瓷器繪畫受徽派版畫的影響,畫得非常精致。明明沒畫幾個人,但場面卻非常宏大,筆法瀟灑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基于這兩點原因,西方人非常重視這類瓷器。目前已知的重要的康熙“刀馬人”瓷器國外特別多,國內反而很少。因為在近一百多年來,它不停地流向西方。[6]
康雍乾瓷器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最后一次高峰。康熙朝后,在雍正、乾隆瓷器上表現的人物題材逐漸減少,而表現尚武精神的“刀馬人圖”更為少見。與康熙采用外松內緊的籠絡政策不同,雍正、乾隆時對民眾思想的控制更加嚴酷,文字獄亦愈演愈烈。在雍正社會政治日趨嚴酷、專制的背景下,由于人物畫易于表現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政治傾向,人物畫家們為避禍都轉向不涉及人事的花鳥畫與山水畫。因此,花鳥畫自然成為雍正瓷器裝飾的主要題材。《飲流齋說瓷》載:“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亦奕奕有神,幾于誤蠅欲拂。人物山水則稍不如康”[7]。乾隆時更難覓“刀馬人圖”,連花鳥題材都不再是瓷器的主題裝飾,而是常常與圖案、浮雕等手法共同裝飾瓷器,形成繁縟倚艷“錦地或錦地開光”的綜合裝飾風格。“乾隆大興錦地花,參入泰西界畫法,俗謂之規矩花,鏤金錯彩,嘆觀止焉。人物細微,毫發畢現”[8]。從明末清初瓷器“刀馬人圖”的興起,到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盛行,再到雍正瓷器難見“刀馬人圖”,既反映了風俗流變對瓷器畫面裝飾題材的影響,也再一次印證了“蓋瓷雖小道,而于國運世變亦隱隱相關焉。”[9]

圖7 康熙礬紅描金滿大人狩獵圖盤
注:
①(清)魏源:《圣武記》卷二,《藩鎮·康熙勘定三藩記上》。
②《清宣宗實錄》卷六十四。“肄武”專指通過練武、圍獵達到增加士兵戰斗力的目的,“綏藩”是指實行懷柔政策團結少數民族。
③《清圣祖實錄》卷二百九十九。
④《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1](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15.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
[3]朱誠如,王天有.明清論叢:第5輯[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360.
[4](清)陳瀏.陶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32.
[5](清)陳瀏.陶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35.
[6]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下)[M].中華書局,2008:18.
[7](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106.
[8](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06.
[9](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0.
Customs in“Knife Horse”:Analysis on the martial spirit of Kangxi Porcelain“Knife Horse”
Li Qing-yang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No matter which historical period,“knife horse pictures”are more or less reflected the martial spiri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In the Kangxi porcelain painting decoration theme,the martial spirit of“knife horse,”is very popular.Throughout 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 painting decoration history,“knife horse”started in the Yuan Dynasty,developed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flourishe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in the Yongzheng declined sharply.The porcelain picture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history.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martial spirit of Kangxi porcelain"knife hors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cial mores.
Kangxi ware;knife horse;customs;martial spirit
K876.3
A
1672-0547(2016)01-0108-03
2015-12-25
2015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5A542)
李青陽(1976-),男,江西景德鎮人,銅陵學院講師,美術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