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盧廣印 姜書建
精準扶貧,鏗鏘腳步踩出美好幸福路
本刊記者盧廣印 姜書建
作為“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重點縣”的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共有貧困人口20776戶62086人。該縣找準貧困底子,以精準扶貧為軸線,建立縣處級領導帶頭分包、縣直部門定點扶貧、黨員干部幫戶幫扶、制定貧困戶結對幫扶卡等機制,圍繞該縣玉雕、苗木花卉、林果等特色產業多,吸收勞動力多的特點,采取轉移就業、產業扶持、易地搬遷等措施,以自主創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為載體,利用“企業(合作社)+農戶+金融”的扶貧模式,扎實推進扶貧攻堅各項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近日,記者一行走進鎮平縣老莊鎮涼水泉村、石佛鎮趙灣村、于都街道辦劉家崗村,實地聆聽了鎮平脫貧攻堅一線的感人故事。
“我現在啥也不用干,不出家門,每年就可以收入1萬元左右。光伏發電每年俺家能分紅3000多元,入股養牛每年還能分紅5000元……”70多歲的涼水泉村六組村民許根貴扳著指頭,興奮地一筆筆給記者算著賬。許根貴出車禍后身體比較虛弱,妻子也不幸患了偏癱,臥病在床,更不幸的是兒子是精神病患者,只有上五年級的孫女是健康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在扶貧干部和村干部的幫助下,許跟貴家參加了這兩個扶貧幫助項目,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不只是許根貴家可以脫貧過上好日子,全村的貧困戶也都會脫貧奔小康。”涼水泉村黨支部書記李國銀向記者介紹,該村位于老莊鎮杏花山南麓,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和貧困村,群眾居住分散,生產條件落后。全村共有325戶1265人,其中貧困群眾69戶211人。
根據村中荒坡面積大、光照資源充足的優勢,在省市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投資180萬元,建成了22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站一座,年收入30萬元左右,為44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
老莊鎮扶貧辦負責人孔德真告訴記者,涼水泉村以產業脫貧為抓手,通過“合作社+農戶”形式,采取貧困戶小額貸款入股的方式進行分紅,帶動貧困戶發展肉牛飼養,使貧困戶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同時,該村還依托荒山宜林面積大,適宜發展特色種養及林木經濟的獨特優勢,建立了紅嶺窩生態農業基地,吸納7名貧困群眾務工,人均年收入7200~18000元,實現了一人務工、全家脫貧。另外,該村的103戶易地搬遷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今年底能夠建成入住。
“我們依靠涼水泉村‘兩委’班子,協同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駐涼水泉村第一書記和南陽鴨河口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駐村工作隊采取各種脫貧措施,積極培育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目前,該村各項扶貧工作正在穩步有序推進。”展望未來,南陽市政府駐該村工作隊隊長周德文堅定地告訴記者,涼水泉村不僅能夠提前脫貧,而且很快將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
一陣陣歡笑聲從新建的石佛寺鎮趙灣菌種場傳出,記者一踏進趙灣村,就陶醉在這幸福的歡聲笑語和甜酸的菌香之中。
“俺以后再也不用為掙不來錢發愁了,這菌種場離俺家很近,在這里干活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該村十四組的村民姜秀平一邊忙著往菌種袋里裝菌種,一邊笑嘻嘻告訴記者。

鎮平縣老莊鎮趙灣村貧困戶正在裝填菌種
和姜秀平在一起干活的五六個婦女告訴記者,他們和姜秀平家一樣都是貧困戶,也都是村里安排他們來打工的。
“這是村里與南陽淯龍菌業科技公司聯合開展的一個產業扶貧項目,目前這家公司已無償為該村10個貧困戶各建立羊肚菌大棚一座,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南陽市公安局駐該村第一書記陳海東告訴記者,大棚由聯合幫扶單位投資,種植技術由專家負責,如若虧本由政府兜底,貧困戶只管收錢。他還向記者介紹,他們下一步計劃把菌種廠擴大到能供應500個大棚種植的規模,這樣既可幫貧困戶脫貧,也可讓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
結合趙灣村實際,駐村工作隊引進的羊肚菌產業扶貧項目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抓手和龍頭,同時他們積極協調縣扶貧部門和財政部門,先后為貧困家庭爭取戶增收、小額貸款、教育扶貧和大病醫療救治等扶貧政策。現在他們按照一戶一策的扶貧方案,因人因戶制定了脫貧計劃,穩步完成脫貧任務。
“入村公路、趙河河堤治理、中型自來水廠、村文化廣場、全村垃圾和污水管網建設,以及村容村貌全面美化改造等‘美麗鄉村’項目也正在實施中。”談到村中美好的未來,趙紅軍充滿信心地說,在不久的將來,趙灣村將變成一座美麗的現代化鄉村。
置身在玉都街道辦劉家崗村剛剛修好的蜿蜒曲折的標準水泥路上,看著村民們用大車小車把花生、玉米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運進縣城,記者深深地感受到村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
“我們劉家崗村距離縣城不算遠,是一個山區村,但交通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該村村支書肖振德告訴記者,修通村中的道路,幫助村民把農副產品運出去,一直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努力的目標。第一期工程一條3800余米的道路已經修通,第二期工程一條40000余米的水泥路馬上就要完工。現在騎電車進城僅需半個小時,村民隨時可以把新鮮蔬菜等農產品送到城里銷售。
“如今,我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只要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嘩流出來了,這水吃著甜絲絲的,原來的水又咸又澀。”在該村宕子溝組貧困戶尚中興家采訪時,他非常感激地說,駐隊干部和村里幫助他們爭取到人畜飲水項目,為他們打了一座深水井,還把水龍頭架到了他們的家里,解決了他們十幾年的吃水難問題。
村里的貧困戶還紛紛對記者說,為了幫助大家脫貧致富,駐村干部和村里為10戶貧困戶協調20萬元小額貸款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先后為3名貧困大學生爭取了金秋助學及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并不時為他們送去了米面油、衣被等生活用品……
“如何結合該村距縣城近的地理優勢進行扶貧攻堅,是我們和村‘兩委’一直考慮的問題。經過深入調研,我們已制定了一個‘興林果、強旅游’的脫貧發展思路。”85后駐村第一書記鄭剛在談起美好遠景時信心百倍地說,他們計劃依托村內現有的天橋嶺300畝薄皮核桃基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以山坡地參股,擴大林果種植規模,打造出集經濟、旅游觀光為一體的2000畝特色林果園;同時依托該村公主湖景區,引導村民發展農家賓館和特色農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