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概括
組織召開東北玉米(德美亞)營養價值評定結果發布及產銷對接會
“德美亞系列玉米與其他品系的玉米在容重、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淀粉含量方面沒有明顯差異。”11月18日,在由國家糧食局組織的東北玉米(德美亞)營養價值評定結果發布及產銷對接會上,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營養研究組研究員李愛科說。
據了解,德美亞系列玉米主要在東北地區第四、五積溫帶種植,產量較高,但因其屬于偏硬玉米,顆粒略小,部分企業存有疑慮,購銷不旺,市場呈現疲軟態勢,農民售糧困難有增加的趨勢。對此,國家糧食局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專家開展德美亞玉米營養價值評定研究,并于11月18日專門召開了這次會議,發布德美亞營養價值評定結果并進行產銷對接。李愛科表示,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從黑龍江省德美亞玉米主產區采集當年新收獲樣品和糧食庫存樣品,并與其他品種玉米進行了營養成分科學分析比對。通過科學的化學分析、飼喂實驗和分析發現,德美亞玉米與其他品種玉米的營養價值沒有顯著差異。在飼料中添加質量合格的德美亞玉米對飼料產品和飼喂效果應無顯著影響。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研發總經理李勇在會上也表示,該公司對7000份德美亞玉米樣品的檢測分析結果與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的評定結果吻合。國家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在點評中對評定結果給予了肯定。
黑龍江鵬程生化有限公司一直以德美亞玉米為主要原料進行淀粉及副產品的生產,該公司總經理楊慧霞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的經驗。她表示,除了因籽粒偏硬在浸泡時間上會略長于其他品種外,德美亞玉米與其他玉米品種并無明顯差異,而且其副產品DDGS的質量還優于其他品種。在淀粉生產方面,她認為德美亞是附加值高、效益最好的品種之一,已經成為他們的首選品種。
國家糧食局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翟江臨最后介紹說,今年國家對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這對糧食企業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召開這次會議,主要目的是搭建一個信息溝通的平臺,更好地促進產銷對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翟江臨還表示,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通過多方努力加大東北玉米外運力度,玉米市場將會逐漸形成良性的供需平衡。
會議還組織黑龍江省糧食局與安徽等南方玉米需求大省飼料協會以及企業代表進行產銷交流對接,飼料年產量排名在前的十余家大型飼料企業,以及精深加工企業代表參加會議并交流。(文/李可)
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視頻會議召開
11月11日,國家糧食局會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召開“全國糧食行業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視頻會議”,對做好“兩個安全”工作、切實守住糧食工作“底線”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一次敲響警鐘,打響“兩個安全”保衛戰。國家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鳴、曾麗瑛,黨組成員趙中權,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克明,國家糧食局總工程師何毅出席北京主會場會議。
主會場上,徐鳴同志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關于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分析了行業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強調了嚴格落實“兩個安全”責任、貫徹執行兩個守則、全面開展秋冬安全大檢查、強化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等工作要求,對做好當前乃至下一步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工作進行了全面動員和部署。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4省糧食局主要(分管)負責同志在分會場作了發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倉儲管理部負責同志在主會場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
會議強調,當前全國糧食庫存持續高位運行,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責任重大,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和中央糧食企業一定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和安全生產的各項要求,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認真貫徹“一規定兩守則”,落實責任、形成合力,堅決打贏高庫存下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這場硬仗,切實守護好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江蘇秋糧收購日前全面展開,糧食部門推出四項創新舉措,保證收購工作的順利推進:
一是獎勵最低收購價糧食出庫。該政策夏糧收購期間在全國首創,蘇北每公斤0.04元、蘇中每公斤0.03元,秋糧收購期間繼續實施。省財政日前已將前期出庫獎勵款2600萬元下撥各地,多數市縣也相應作了財政配套。同時,適當提前并超量輪出地方儲備,省級儲備糧架空期由4個月延長至6個月,延長期內不扣除費用補貼,以騰出倉容。
二是建立共同擔保基金。在首批核定收購貸款130億元、可支持企業收購稻谷90億斤基礎上,針對企業融資能力低、自營收購貸款要求高的實際,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財政性資金注入等多渠道籌集的糧食收購共同擔保基金,目前規模7.8億元,可滿足100億斤左右糧食收購貸款需要。
三是實施最嚴收購紀律。一方面對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放開糧食收購資格要求,另一方面加強督促檢查。在全國率先實現糧食監管信息化并開發應用“雙隨機”搖號系統,率先實施糧食企業信用信息評價和分類監管,率先實現糧食流通移動執法省市縣三級全覆蓋,還對糧食收儲同步實施電子監察,推進廉潔風險防控。
四是打造最優收儲服務。加快百億斤倉容和市縣烘干服務中心建設進度,秋糧收購前投入使用倉容20億斤、烘干設備100臺套。加快糧庫信息化建設,實現糧食收購全程信息化、糧情可視可控。建立1.7萬戶種糧大戶數據庫,開展預約收購、上門收購、延時收購。提供整曬場地、風篩設備和技術指導,對少數芽稻造成的等外糧,幫助聯系加工轉化企業,保證售糧有出路。(文/劉儉榮 李德)

為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購服務工作,確保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到位,安徽省糧食局強化部門溝通協調,與省農發行、中儲糧安徽分公司統一編印《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手冊》并已全部下發,要求各地果斷施策千方百計滿足農民售糧需求,切實做好秋糧收購各項工作。
一是全面摸查建立信息庫。各地總結夏糧收購經驗,在秋糧收購開始前全面調查摸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蕪湖市根據摸清的轄區內種糧大戶等情況,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稻谷生產銷售信息庫。滁州市將調查摸底情況公示于當地村委會或村民組,公布舉報電話自覺接受農戶監督。二是全面宣傳不遺漏。各地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動員部署、依托鄉村干部散發宣傳單、利用當地媒體制作專題節目、召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會等多種形式宣傳國家收購政策、質價標準,提供市場化收購信息等。滁州市政府分別在全區重點工作會議和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動員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分工負責。三是精準對接優質服務。為了切實提高服務水平,特別是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購服務工作,各地采取收儲庫點包片服務,鄉農辦、村組等配合發放填寫服務手冊等方式,上門精準對接指導,提供預約預檢預售服務,引導錯峰售糧。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憑服務手冊出售糧食,各站點留存底冊,實行內賬外卡。合肥市制定《服務手冊發放登記表》,縣(市)局抽調專門人員對手冊發放情況進行督查,確保發放到位。廬江縣等地區提前召開業務培訓會,詳細講解服務手冊填寫要求。滁州市政府牽頭,組織各鎮辦在收購期間安排專人與糧站對接,指導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錯峰售糧。收購期間鎮、村和當地公安派出所參與維護現場秩序,確保農民賣“舒心糧”。目前,秋糧收購進展平穩,截至11月3日,全省全社會收購中晚秈稻201.42萬噸,其中國有企業98.19萬噸,托市收購82.98萬噸。同比分別減少63.98萬噸、55.3萬噸、34.61萬噸。全社會收購粳稻2.41萬噸,其中國有企業4792噸,托市收購241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