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崴 郭湘霖 黃麗 陳適 馮俊杰 郭浩 邵洵
湖北省糧油加工企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
文/史崴 郭湘霖 黃麗 陳適 馮俊杰 郭浩 邵洵
糧油加工業是建設品質城市、生態城市、幸福城市、現代城市的重要行業。新時期糧油加工業能否在“安全、優質、適口、營養、方便”原則下,加快實現綠色化轉型升級則極為關鍵。

糧油加工企業是生命工業,是建設品質城市、生態城市、幸福城市、現代城市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全社會生產流通、銜接產銷、穩定供給的原型紐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產業,具有解決“三農”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快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此,筆者就湖北省糧油加工企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進行了專門的調查與研究。
“十二五”以來,湖北省糧油加工業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糧油加工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效益穩步提高;企業組織形態進一步優化,生產集中度持續提高,產品質量顯著改善;對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農民增收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呈現出強大的行業后勁。
1.糧油加工產品產量持續增長,品種結構漸趨優化。該省糧油加工產品產量持續增加,2015年比2014年增長10.1%,有效保障了糧油消費需求,糧油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特種食品和標準一等糧油產量占總產量的58.2%,較上年增長了9.2%。
2.糧油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食品安全不斷加強。糧油加工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更新。目前,該省已經建立了41家中央和地方各級糧食質量檢驗機構、19個國家糧食質量監測站(中心),食品在食用、儲運、銷售等過程中保質和安全能力不斷提升,生態食品、綠色食品呈快速增幅態勢。
3.多元化主體格局逐漸形成,糧油加工布局向主產區轉移。目前,湖北省多元化糧油加工主體格局已經形成,民營企業逐步占主導地位,初步調查顯示,2015年,民營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分別占總量的59%、30%、11%,產業布局逐步形成向種植區域擴張態勢。
4.企業實力明顯增強,龍頭企業逐步壯大。該省糧油加工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逐步提高。大型米加工、小麥粉加工、玉米深加工前十強企業的銷售收入分別占全省總銷售量的12.8%、11.3%、43.3%。目前,湖北省已有日處理稻谷400噸以上的大米加工企業6個,日處理小麥400噸以上的面粉加工企業14個,日處理油料1000噸以上的油脂加工企業5個,其中79個糧油加工企業成為國家級或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其總產值全行業占比37.2%,利潤總額占全行業47.3%。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糧油產業的良性發展。
5.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綜合利用率穩步提高。目前,湖北省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設備開發取得明顯成效:攻克了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深加工關鍵技術,稻殼、米糠、玉米胚芽和小麥胚芽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取得新突破。大型糧油加工成套設備制造技術提升較快,日處理稻谷480噸、小麥1000噸、年產玉米淀粉20萬噸等成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于歷史原因,湖北省糧油加工業仍然存在影響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諸多問題。如結構不夠合理,產業鏈之間的產、加、銷供需關系不穩定不平衡不聯體,行業各環節連接不緊湊,特色糧油體系及其影響力尚未形成,全省糧油加工業總體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等。初步測算,全省龍頭企業聯系強度分布程度不到30%,而沿海省市已占到了49%,而加工技術水平仍然滯后,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夠完善,食品安全突出,食品安全信用意識缺乏,環境污染問題較多;與工業配套的新型裝備發展相對滯后。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將直接影響湖北省能否最終實現現代糧油加工綠色化升級和構建營養健康保障體系,能否實現由糧油食品生產大省向生產強省升級。
1.現代糧油加工體系尚未建立。糧油加工企業普遍存在“四少”現象,即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少;企業公司化管理模式少;綠色包裝配送流程少;產業鏈條長的少的問題,這種情況致使品種單一、品質不高、品牌低端,糧油加工與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有效銜接不緊密,對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帶動糧油產業發展的能力弱,糧油加工調節供給側平衡的動態機制也尚未形成。而在糧油產業下游加工需求環節始終無法對種植環節形成有效的影響,這種供給關系又制約著下游加工環節的發展質量。初步統計,主食品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全省小作坊和非集約化等生產加工方式占湖北市場的69.9%,糧油應急加工體系才剛剛進入起步階段。
2.糧油食品加工能力相對過剩。2015年,湖北省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薯類、油仔加工企業平均開工率分別在39.8%、41.6%、49.5%、47.6%、50.4%和21.8%。雖然部分產品平均開工率高于全國平均值,但與國際標準相比,糧油加工能力已嚴重過剩,導致了技術裝備資源等的嚴重浪費。這里既存在著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也有因產品種類單一所導致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布局不合理所導致的區域性產能相對過剩等情況。
3.綠色生態糧油加工的材源很不穩固。目前,湖北省糧油加工企業擁有相對固定提供生態食材的為18.9%,松散型意象性提供生態食材的占10.7%,對適度精加工具有嚴格要求與標準的企業為18.9%。綠色生態種植場地呈碎片化分布于城鄉地區,能諧維持大中型城市和縣城中心地帶民眾基本綠色生態需求格局的糧油產品,還有很大空缺。
4.自主創新能力較弱。2015年,全省能夠采用高新機電一體化技術、光電控制技術、生物技術、多功能擠壓膨化技術、CMC立體多級留純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脂肪酸酸價指標分析技術、快速檢測技術等新技術糧油加工企業的還不到16%。全行業創新投入平均約占銷售收入的0.81%,大大低于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沿海省市的1.9%。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缺少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省級以上一對一對接技術創新面不到19%(上海、山東達到了46%)。一些真菌毒素的關鍵性檢測技術和設備落后,危險性危害性評估控制技術尚未廣泛采用,新產品安全性評估體系十分欠缺。
隨著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全民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快,對糧油的需求已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由對量的滿足轉向對質的追求,更加注重糧食的安全、生態、營養、可口、方便,糧油消費日趨綠色化、多樣化、便捷化;同時,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糧油消費逐步由自給型向商品型轉變,為糧油加工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我國糧油中口糧的消費將有所減少,飼料糧和工業用糧油的消費將穩中趨增。糧油營養改善方面還存在著“營養過剩”的文明病增加和缺乏微量營養元素的“隱性饑餓”的雙重負擔。而百姓對糧油食品的安全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當前湖北食品安全局勢依然嚴峻,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確保糧油食品安全,加工企業自身需要加強食品安全檢測監測能力建設,政府支持其提高全程監控能力建設,提高企業食品安全加工的技術裝備水平。
目前,高新技術將在糧油加工業得到廣泛應用。在技術層面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工藝技術等高端高新技術不斷向糧油食品加工業滲透、融合與聯盟,促進了糧油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全行業已經從經驗型走向標準型,并正從追逐生產率和優化產品的可制造性走向糧油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食品可預測性的研發和制造轉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與糧油食品加工業的不斷融合,為糧油加工業實施綠色化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糧油資源利用率,實現適度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技術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和機遇。同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為糧油加工業提供更加豐富生態的食材。
基于湖北省現階段糧油食品與營養發展的現狀,準確把握糧油發展趨勢和挑戰,提出和制定科學的糧油加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與食物消費和營養需求相適應的思路和目標,以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糧油效率為前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協調、技術進步、競爭力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綠色生態糧油加工體系。在“安全、優質、適口、營養、方便”中,加快糧油加工企業綠色化轉型升級。
1.堅持內涵發展觀。根據全省糧油加工產能的過剩與結構失衡的現狀,短期內糧食加工業企業一般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規模。應該綜合權衡、內部挖潛、優化增量、盤活存量、整修優勢,堅持“少新建、多技改”的內涵原則,在整合、提升中向集團化方向邁進。新建項目必須達到工藝新、起點高、規模大、布局合理的要求,以優化提高全域加工企業業態與市場競爭力,發揮優質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扶持龍頭企業,培養一批技術創新能力、現代管理能力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聯盟、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強弱聯合”、“ 跨域聯合”、“大特聯合”等,培育和集約一批資本結構多元化、食品科技含量高、品牌影響力強,根植于市場底部、占據于市場高端、服務于宏觀調控的糧油加工龍頭企業。
2.堅持傳統與改進相結合。目前,湖北省傳統食品加工占到了市場供應總量的80%,但卻呈現出兩難的境地,一頭是業主叫苦不迭,薄利多銷、越做越難;另一頭是消費者吃喝難耐,天天都是“老三篇”、綠色營養不平衡、不達標、衛生安全不放心等。因此,加快糧油主食品工業化進程,優化傳統主食品的生產工藝與設備的研新、彰顯膨化與高壓蒸煮及焙烤技術優勢、完善休閑與旅游食品、中式快餐的集約化生產配送、連鎖營銷配套工程,把握適度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實現糧油效益的最大化。糧食加工企業必需加快滿足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享受現代餐飲品質,膳食更趨方便化、綠色化、營養化、多樣化的需要。
3.進一步重視和提升糧油加工中副產品的價值。糧油加工殘余品中仍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的副產品,如米糠、小麥胚芽、餅粕以及油脂精煉過程中產生的植酸鈣與肌醇、礦物質與維生素、皂腳、餾出物等等,其加工工藝及設備并不復雜,但其經濟價值則可提高數倍乃至幾十倍。由于糧油加工企業規模小、糧油資源集中度困難、提取技術的限制,并沒有全面利用。今后,隨著糧油加工企業的大型化、規模化、集團化以及提取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省糧油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將會不斷提升,以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生態環保為準則,加大對加工殘料的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能源的消耗,實現糧油加工業全域成為生態環保的綠色化產業。
4.進一步完善健全糧油產業政策支撐體系,加大對糧油工業的投入額度。湖北省政府要對積極組建種企超企一體化、銀企科企校企聯體化對接、堅持走創新之路、特色之路和差異化發展之路、發展適度精深加工和循環經濟,對調整結構、強強聯合、創新方式,對加快糧油綠色化轉型升級、涉糧涉油國外滲透、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打造強勢品牌的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在項目用地、擴股上市、各項稅費減免、優惠優貸政策上都應給予全程全方位的支持。對實力強、效益好、信譽度高的企業,增加授信貸款額度,有效提升企業防范風險和贏利增效的能力。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以及專業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與市場營銷人才,為糧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完善健全糧油產業政策支撐體系。
5.大力支持糧油加工業自主化創新。目前,湖北省糧油加工業科技自主研發的產品不足18%,全行業經營性虧損約為28.9%、平均負債率高達39.8%,嚴重抑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湖北省糧食局要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基礎上,以財政補貼、銳費減免、優貸重獎的形式,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集約化高效利用、清潔生產、節能降耗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工作,加快促成其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同時,重視和利用優秀傳統工藝與高新技術的融合、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轉化。要按全覆蓋、一對一原則,加強在漢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聯盟,培育糧油加工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研發基地建設,尤其要注重開發主食產品生產設備和適度精深加工設備的創新。
6.加大食品安全及檢測監測能力建設。糧油食品安全是生命工程、系統工程,從田間到餐桌,涵蓋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要建立嚴格的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準入制度、溯源制度、召回制度等。一是加強糧油加工業自身食品安全檢測監測能力建設;二是提高整個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監測水平;三是加快制定和修訂糧油食品加工行業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加快修訂完善加工業標準體系;四是建立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五是加強糧油加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7.提倡科學文明消費,優化居民膳食結構。大力宣傳和推廣《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引導全民科學膳食、健康消費、文明消費,以此到逼糧油加工行為。在食物多樣、綠色生態、谷類為主、粗細搭配、方便適口的氛圍中,促使糧油加工企業在適度生產精米、精面、精油中實現綠色生態、低碳高效型轉型升級。

(作者單位:鄂州市職業大學,湖北省鄂州市糧食局)
欄目主持/劉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