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偉 李西文 陳士林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100700)
?
專題——現代生物學技術在中藥資源研究中的應用
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質量標準研究
朱廣偉 李西文 陳士林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100700)
目的:制備白芍飲片標準湯劑,并進行質量標準研究。方法:以水為溶劑,以標準化工藝制備標準湯劑,采用UPLC-DAD法測定芍藥苷含量,并進行轉移率、出膏率計算及指紋圖譜研究。結果:10批次白芍樣品制成的標準湯劑中芍藥苷含量為1.69~2.60 mg/mL,轉移率為60.47%~85.16%,平均轉移率為71.62%,標準偏差為8.74%。出膏率范圍為19.00%~26.50%,平均出膏率為21.89%,標準偏差為2.51%。指紋圖譜共有峰11個,確認5個,分別是:氧化芍藥苷、兒茶素、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結論:本方法處理樣品簡單,重復性好,可用于白芍標準湯劑的制備及質量標準研究。
白芍;飲片;標準湯劑;指紋圖譜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主產于安徽、浙江、四川、山東等地。白芍飲片呈圓形薄片,氣微,味微寒、酸,含有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1-5]等,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6-8],平抑肝陽的功效,用于治療月經不調,脅痛,腹痛,四肢攣急[9-10]等癥。本研究以市售5個產地(湖南、安徽、山東、浙江、四川)10批次白芍飲片為材料,以標準化工藝制備白芍飲片標準湯劑[11],考察含量、轉移率、出膏率范圍,及指紋圖譜研究,為規范根及根莖類飲片的煎煮工藝流程,為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基礎研究數據。
1.1 儀器 Agilent 1290高效液相色譜儀,HP真空脫氣泵,HP四元泵,HP自動進樣,HP柱溫箱,UPLC-DAD檢測器;WRX-1S型BP110S電子分析天平;Thermo-18色譜柱(1.5 mm×210 mm,2.6 μm)。
1.2 受試藥物 芍藥苷(含量≥98%,批號130815),購自成都普菲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白芍購自河北省安國藥材市場,分別產自湖南(一等品至三等品)、安徽亳州(一等品至四等品)、浙江、山東、四川,經DNA條形碼技術鑒定均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見表1。
2.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芍藥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配制成含芍藥苷0.54 mg/mL的對照品溶液,至于冰箱中,4 ℃保存,備用。
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2.2.1 白芍飲片 乙醇提取液制備精密稱取表1各批次白芍飲片5 g,按照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制備各樣品溶液。

表1 樣品來源
2.2.2 白芍飲片標準 湯劑的制備精密稱取表1各批次白芍飲片100 g,分別加7倍量的水,先浸泡30 min,煮沸60 min,過濾分離出煎煮液,最后再加6倍量水煎煮40 min。合并煎煮液,濃縮成500 mL溶液,即濃度為0.2 g/mL的原藥材溶液,取該濃縮液1 mL至10 mL的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靜置20 min,分出上清液,即得供試品,進樣前用0.45 μm濾膜過濾。
2.3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Thormo-18色譜柱(2.1 mm×150 mm,2.6 μm);流動相為乙腈(B)-0.1%醋酸水溶液(A),梯度洗脫,0~6 min,5%~15%B,6~11 min,15%~20%B,11~15 min,20%~25%B,15~21 min,25%~40%B,21~26 min,40%~50%B,26~27 min,50%~95%B,體積流量0.4 mL/min,進樣量3 μL,柱溫30 ℃,檢測波長為230 nm,色譜如見圖1,圖2。

圖1 芍藥苷對照品UPLC-DAD色譜圖

圖2 白芍飲片標準湯劑UPLC-DAD色譜圖
2.4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吸取“2.1”中對照品溶液0.2 μL、0.4 μL、0.6 μL、0.8 μL、1.0 μL分別加到5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按2.3色譜條件測定各成分的峰面積,以峰面積積分值為縱坐標(Y),對照品進樣量(μg)為橫坐標(X),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回歸方程,結果見圖3。

圖3 芍藥苷標準曲線
2.5 精密度考察 取同一批白芍供試品溶液,按照2.3色譜條件進樣,連續6次,測定并計算芍藥苷峰面積的RSD值。RSD分別為0.4%,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見表2。

表2 精密度試驗結果
2.6 穩定性試驗 精密稱取白芍飲片適量,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3色譜條件進樣,分別于配制后0,4,8,10,12,24 h進樣,測定并計算芍藥苷峰面積的RSD值。RSD分別為1.3%,表明24 h內供試品溶液穩定性良好。見表3。

表3 穩定性試驗結果
2.7 重復性實驗 精密稱取白芍飲片適量,平行制備6批次供試品溶液,按照2.3色譜條件進樣,測定并計算芍藥苷峰面積的RSD值。RSD為1.4%,表明本方法重復性良好。見表4。
2.8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同一批已知含量的供試品,分別精密加入等量藥苷對照品,按照色譜條件測定含量,計算芍藥苷的平均回收率為98.5%,RSD值為1.4%。見表5。
3.1 轉移率及出膏率考察
3.1.1 白芍飲片及標準湯劑中芍藥苷含量測定 分別精密吸取2.2.1中各溶液1 μL進樣,按照2.3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根據外標法計算白芍飲片中芍藥苷含量。見表6。
分別精密吸取2.2.2中供試品溶液各5 μL進樣,按照2.3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根據外標法計算標準湯劑中芍藥苷含量,結果見表6。

表4 重復性試驗結果

表5 加樣回收率試驗結果

表6 白芍飲片及標準湯劑中芍藥苷含量
3.1.2 芍藥苷轉移率 根據3.1.1測定結果,按照轉移率計算公式計算芍藥苷轉移率,轉移率計算公式為:
轉移率(%)=W(mg)/M(mg)×100%
注:W表示湯劑中芍藥苷的量(mg),M表示飲片中芍藥苷的量(mg)。
3.1.3 標準浸膏出膏率計算結果 精密吸取混合均勻的2.2.2供試品溶液10 mL于蒸發皿中,40 ℃真空干燥至恒重,稱量重量,根據出膏率公式計算標準湯劑出膏率。見表8。
出膏率(%)=(w×V)/(v×M)×100%
注:M表示藥材量(g),V表示中藥飲片標準湯劑體積(mL),v表示取樣體積(mL),w表示取樣所得干膏量(g)。
表7 芍藥苷轉移率計算結果(±s)

表7 芍藥苷轉移率計算結果(±s)
樣品編號轉移率(%)x±sBS0177.96%BS0265.61%BS0375.29%BS0462.03%BS05BS0660.47%64.47%71.62%±8.74%BS0781.69%BS0876.51%BS0967.02%BS1085.16%
表8 標準湯劑出膏率計算結果(±s)

表8 標準湯劑出膏率計算結果(±s)
樣品編號出膏率(%)x±sBS0123.60%BS0222.50%BS0322.10%BS0419.00%BS05BS0620.00%20.00%21.89%±2.51%BS0725.00%BS0820.50%BS0919.68%BS1026.50%
3.2 白芍飲片標準湯劑UPLC-DAD指紋圖譜研究
3.2.1 指紋圖譜的建立及共有峰的標定 按照“2.3”色譜條件分別將10批次白芍飲片標準湯劑供試品溶液進樣分析,準確吸取各供試品溶液5 μL,注入UPLC記錄色譜峰信息。見圖4,生成的對照指紋圖譜見圖5。其中共有峰11個,通過UPLC-ESI-MS/MS指認5個,分別是1號峰:氧化芍藥苷(Rt=4.661);2號峰:兒茶素(Rt=5.696);3號峰:芍藥內酯苷(Rt=6.447);4號峰:芍藥苷(Rt=7.102);11號峰:苯甲酰芍藥苷(Rt=18.709)。見表9。

圖4 10批白芍樣品UPLC-DAD指紋圖譜

圖5 共有峰及其化學歸屬
3.2.2 相對保留時間及相對峰面積 對照指紋圖譜中,以芍藥苷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為1,計算各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結果見表10。3.2.3 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 運用“中藥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04A版)”軟件,經過數據導入,峰點校正和數據匹配,以中位數法建立對照指紋圖譜。根據峰匹配結果,以峰面積為參數,計算出待測指紋圖譜與對照圖譜的整體相似度,結果表明,相似度均大于0.9,符合指紋圖譜相似度要求。具體計算結果如下:S1:0.984;S2:0.978;S3:0.981;S4:0.984;S5:0.989;S6:0.987;S7:0.987;S8:0.988;S9:0.973;S10:0.981。

表9 主要色譜峰的歸屬
通過對入選的10批次白芍進行含量測定,各批次的芍藥苷含量均符合藥典的要求(芍藥苷含量≥1.2%),含量分別為:湖南一等1.48%、湖南二等1.29%、湖南三等1.22%、亳州一等2.07%、亳州二等2.01%、亳州三等1.91%、亳州四等1.59%、浙江1.34%、山東1.56%、四川1.52%。從數據看,各產地的白芍指標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亳州一等質量最優,為藥典最低值1.725倍。
選定的符合藥典含量要求的白芍飲片(芍藥苷含量1.34%~2.07%),按照標準化工藝制備成的標準湯劑指標成分含量為1.69~2.60 mg/mL,轉移率為60.47%~85.16%,平均轉移率為71.62%,標準偏差為8.74%。出膏率范圍為19.00%~26.50%,平均出膏率為21.89%,標準偏差為2.51%。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作為原材料的飲片,其質量優劣與湯劑含量、轉移率、出膏率并無明顯的線性關系(圖6),通過比較發現,飲片的切制方式、質地疏松度也是影響這些指標的重要因素。因此,工業生產時,既要考慮到飲片質量,還要考慮到飲片的加工方式等因素。

表10 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

圖6 飲片含量、湯劑含量、轉移率、出膏率趨勢圖
通過對10批次白芍飲片標準湯劑的指紋圖譜研究發現,湯劑的指紋圖譜相似度較高,均達到0.9以上,共有峰總計11個,確認5個,包括氧化芍藥苷、兒茶素、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5個峰的相對保留為0.66∶0.80∶0.91∶1.00∶2.63;相對峰面積為0.06∶0.01∶0.32∶1.00∶0.01。
中藥飲片標準湯劑作為一種標準物質和標準體系,是對傳統湯劑煎煮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傳統湯劑在煎煮時一般沒有固定的加水量、煎煮時間、濃縮體積等,大多根據經驗操作,如《傷寒論》中有記載:“……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又有記載“……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傳統煎煮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計量,一般以加水量及濃縮體積來控制煎煮時間,如將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五合時即可停止煎煮,以此進行時間計量,這種粗略的計算原則不利于中藥現代化,更無法保證湯劑質量標準的制定及臨床給藥劑量的均一性?,F代煎煮規范雖對不同部位、不同功效的飲片加水量、煎煮時間作了細化,如加水量“浸過藥面2~5 cm”,煎煮時間“一般藥物20~30 min;解表、清熱、芳香類15~20 min;滋補類40~60 min;二煎時間比頭煎略縮短”,但數值范圍較寬,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而產生較大誤差。
中藥飲片標準湯劑既傳承了按照藥用部位的不同,設計不同層次的加水量,如:根及根莖類飲片首煎加7倍水,二煎加6倍水。同時也根據功效的差異及飲片的特質設計不同煎煮時間,如:一般飲片,頭煎30 min,二煎20 min;對于質地堅硬、滋補類飲片,頭煎60 min,二煎40 min,從根本上解決了工藝不統一的問題,解決了以往因煎煮工藝的不同,而導致用藥劑量無法統一的現狀,為規范根及根莖類飲片的煎煮工藝流程,為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基礎研究數據。同時,中藥飲片標準湯劑對于生產配方顆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同種飲片,由于給定了具體的操作規范,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不同批次、不同廠家間產品的差異,確保質量的均一性,保障了用藥安全及臨床療效。
[1]金林,趙萬順,郭巧生,等.白芍飲片的化學成分測定及質量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3):484-489.
[2]李巖.白芍及其化學成分的藥理研究進展[J].職業與健康,2015,31(15):2153-2156.
[3]李震宇,范瑪莉,秦雪梅.基于NMR代謝組學技術的白芍及其醋制品的化學比較[J].藥學學報,2015,50(2):211-217.
[4]方新華,吳鑫,曹崗,等.白芍和白術配伍麩炒前后主要化學成分變化HPLC分析(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5,24(4):231-235.
[5]張亮.白芍加工炮制對其化學成分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2015,24(16):397-397.
[6]閆亞超,冷偉.白芍除痹止痛臨床應用淺探[J].四川中醫,2015,33(4):42-44.
[7]戴淑萍,顏勤明.白芍總苷在心血管疾病模型動物中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5,26(10):1418-1420.
[8]王紅權,詹杰.白芍總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理作用及機制[J].醫藥導報,2015,34(2):199-201.
[9]田林,邵智,王海凌.白芍的現代炮制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3,14(11):697-698.
[10]蔣國強,楊水新,葉勇.RP-HPLC法測定生白芍免煎飲片中芍藥苷[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2007,38(8):1190-1191.
[11]陳士林,劉安,李琦,等.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研究策略[A].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新藥創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新藥創制專業委員會,2016:24.
(2016-04-12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Quality standard research on standard decoction of paeonialactiflora
Zhu Guangwei,Li Xiwen,Chen Shilin
(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in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 of 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Methods: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was preparated with water by using standardization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peoniflorin was determined by UPLC-DAD.Then calculate the transfer rate,the rate of extractum and carry on the research of fingerprint.Results:The content of paeoniflo-rin in 10 batches of standard decoc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is 1.69~2.60 mg/mL,the transfer rate is 60.47%~85.16%,the average transfer rate is 71.62%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8.74%.The rate of extractum is 19.00%~26.50%,the average yield is 21.89%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2.51%.There were 11common peaks,5 of which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oxypaeoniflorin,catechins,albiflorin,paeoniflorin and benzoylpaeoniflorin.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imple with good repeatability,and i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tandard decoc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eonia lactiflora; Medicinal slices; Standard decoction; Fingerprint
中國中醫科學院綜合性大平臺項目(編號:Z2014003-05)
朱廣偉,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中藥藥效組分評價體系研究,E-mail:gwzhu@icmm.ac.cn
陳士林,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資源學研究,Tel:(010)57203877,E-mail:slchen@icmm.ac.cn
R284.1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