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琴/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畜牧局
鵝膜殼絳蟲病的防治
周艷琴/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畜牧局
鵝膜殼絳蟲病是由膜殼科劍帶屬的矛形劍帶絳蟲和冠狀膜殼絳蟲感染所致的一種鵝的寄生蟲病,多發生在大雨洪澇之后,是嚴重影響養鵝業的重要疾病。
(一)病原
引起鵝絳蟲病的病原最常見的是矛形劍帶絳蟲,屬于膜殼科劍帶屬。矛形劍帶絳蟲是一種扁平帶狀分節的白色蠕蟲,新鮮蟲體為灰黃白色。蟲體形似矛頭,體長115~230 mm,最大體寬為11.5~14 mm,由一個頭節和20~40個體節(節片)構成,前面節片較小,后面節片寬大。蟲卵無色,橢圓形,大小為46~106μm×37~103μm。
(二)生活史
矛形劍帶絳蟲成蟲寄生在鵝的小腸中,蟲卵節片或蟲卵隨患病鵝的糞便排出,蟲卵落入水中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經6周發育為成熟的囊尾蚴。幼鵝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劍水蚤,似囊尾蚴進入小腸,從蚤體逸出,翻出頭節吸附在腸粘膜上,19天便發育為成蟲。
(三)流行病學
本病分布廣泛,國內飼養鵝的地區均有分布,多呈地方性流行。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發生于4~10月份的春末到夏秋季節,冬季和早春較少發生。不同日齡的鵝均可發生感染,但臨床上主要見于1~3月齡的放養的幼鵝和青年鵝群。成年鵝感染后多呈良性經過,成為帶蟲者。
(四)臨床癥狀
絳蟲對鵝的危害主要是破壞吸取營養、產生毒素和機械刺激,癥狀嚴重的程度取決于鵝只被感染程度、年齡大小及機體抵抗力。種鵝感染后,排出淡黃色稀便,并有臭味,時有血便,混有黏液,夾帶有水草碎片,食欲減少,而渴欲增加,常離群獨居,雙翅下垂,不愿走動,羽毛松亂無光澤(圖1);生長發育不良,并有神經癥狀,如步態不穩(圖2),運動時尾部著地、歪頸、仰頭、背臥或側臥時兩腳劃動,多次反復發作,突然倒地,頭往后仰,滾轉幾次后死亡。

圖1 精神不振的病鵝

圖2 走路搖晃,運動失調
剖檢,腸腔內有大量蟲體積聚,造成腸阻塞、腸扭轉,嚴重的引起腸破裂。腸壁由于絳蟲頭節的吸附,致使黏膜發生受損,水腫出血,散布灰黃色結節,腸內容物稀臭,含有大量蟲卵。雛鵝死亡表現為消瘦、泄殖腔周圍粘有稀便、肝臟稍腫、腸黏膜出血、腸內有絳蟲,一般10多條,最多的可達30多條,長3~4 cm(圖3)。幼鵝死亡后血液稀薄,出現卡他性腸炎,小腸黏膜增厚、充血、出血,并散布米粒大小結節狀潰瘍,腸腔內積存數條白色扁平分節狀蟲體,有的腸段變硬、變粗。
(五)防治
1.治療。硫雙二氯酚,劑量為150~200 mg/kg體重或按1∶30的比例與飼料混勻喂給。鵝的品種不同,飼養條件不同,對硫雙二氯酚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樣,所以當大群驅蟲時,必須先做小群試驗,藥量取低限,取得經驗后再全面開展;對瘦弱鵝,藥量酌減,投藥后觀察排蟲情況,糞便要集中堆集,防止擴散;氯硝柳胺,60~10 mg/kg體重均勻的拌入飼料中喂給;吡喹酮,按10~15 mg/kg體重混在飼料中喂給;石榴皮、檳榔合劑是較古老的驅蟲方法,但效果很好,較經濟。配法為:取石榴皮、檳榔各100 g加水至1 000 ml,煮沸1 h,加水調至800 ml去渣即成,劑量為:20日齡雛鵝1.5 ml,30日齡幼鵝2 ml,30日齡以上用2.5~5 ml混入飼料中喂給或用采血器投服,2 d用完。服藥后10~15 min,即開始排蟲體,持續排蟲2~3 h。

圖3 寄生在鵝小腸內的矛形劍帶絳蟲
2.預防。在絳蟲經常流行的地區,要把大小鵝分開飼養,避免使用同一場地。帶病的成鵝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可大量排出蟲卵,每年春、秋、冬三季,及時給成鵝進行徹底驅蟲,蟲體成熟為20 d,故幼鵝應在18日齡全群驅蟲1次。有條件的應殺滅劍水蚤,以消滅中間宿主。在已被污染的池塘將水排干,重新灌入新水或施用農藥、化肥均可殺滅劍水蚤。